辽宁省教育扶贫对策研究

2020-03-28 10:50张展刘宇郑晓泽
辽宁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辽宁农村

张展 刘宇 郑晓泽

〔内容提要〕 辽宁省教育扶贫现已进入了攻坚期。笔者通过考察了解到当前辽宁省教育扶贫基本情况,发现辽宁省教育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本文为能够更好地提升辽宁省教育扶贫成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辽宁 农村 教育扶贫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扶贫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辽宁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以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包含非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农村特困救助供养人员为重点,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持续采取各种举措,始终聚力于“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促进教育强民、资助惠民、就业安民、技能富民,坚决打赢辽宁省教育脱贫攻坚战。

一、辽宁省教育扶贫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十三五”时期,辽宁省教育厅等十二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等文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了《开展技能扶贫行动的通知》等文件,全面规划辽宁省教育扶贫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辽宁省教育脱贫的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及工作要求,明晰工作要点,确立考核方法等。在工作中,辽宁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层层压实教育脱贫攻坚责任;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应学在学;组织实施专项工程,大力提升教育脱贫能力;实施高等教育服务突破辽西北、县域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教育脱贫技能培训等,持续推进辽宁省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另外,辽宁省还开展有效、实用的教育脱贫技能培训。整合辽宁省各种资源,用好用足各类涉农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扶持政策。引导辽宁省贫困家庭学生到技工院校就读,开辟贫困家庭学生招生绿色通道,落实免学费、助学金、奖学金等助学政策。对辽宁省有意愿创业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开展青年创业计划,提供创业培训和服务。对辽宁省贫困劳动力就业,开展岗前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紧紧依托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和劳务输出项目,尤其着力于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和养老服务等产业技能培训。辽宁省持续开展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工作,鼓励并支持辽宁省职业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劳务输出机构等通过联合体形式开展辽宁省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通过“送培训下乡”及“培训大篷车”等方式将集中培训与上门服务相结合,开展辽宁省贫困人口“点对点”的精准培训等。

二、辽宁省教育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辽宁省教育扶贫艰巨性的认识不充分。辽宁省部分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于取得的成绩,对教育脱贫攻坚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还不够充分,责任落实不完全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2.依法核查和质量核查存在瓶颈。在依法核查方面,县级教育部门力量不足,再加上贫困人口分布较为分散、流动性强等原因,单靠省市县教育部门,信息核查难度较大,依法核查存在瓶颈。在质量核查方面,辽宁省采取各种措施力求实现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确保有学上、上得起学,但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部分县的贫困学生由于厌学等原因,存在有时在校,有时不在校的现象。

3.区域、城乡和校际间差距较大。受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制约,辽宁省一些地区尤其是辽宁省农村贫困地区,由于县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教育欠账多,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质量在区域、城乡、校际间差距依然较大。辽宁省农村学校教师年龄普遍偏高,年轻教师进不来、留不住现象比较严重。辽宁省农村学校师生比不合理,教师的结构性缺编比较严重,缺少体音美教师,无法开齐、开足全部课程。

4.合理布局辽宁省农村教育资源的难度加大。近年来,由于辽宁省学龄人口大幅减少和向城镇学校大规模流动,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农村学校“空心化”和城镇学校“大班额”矛盾叠加的现象,以及辽宁省出现了部分学生城市和乡村重叠占用教育资源及经费的情况,加大了辽宁省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的难度。

5.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辽宁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职业学校吸引力不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对辽宁省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一门技能、增强脱贫致富本领的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6.贫困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辽宁省在协调教师、学校和教育环境诸因素根除贫困文化方面还存在问题。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不力,少数学生存在厌学思想以及对学生家长的教育严重缺失。

7.综合施策不足。辽宁省在统筹规划、整合教育扶贫资源力量,形成扶貧攻关合力上存在不足。控辍保学尚未实现100%,极少数的学生存在难以解决的个性化问题,如人户分离问题。极少数的儿童由于家庭困难,无钱进行DNA检测,从而无法上户口;由于家长找不到或者父母有精神障碍等原因不能正常上户口等。这需要辽宁省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如辽宁省职业教育,三校生分属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保障厅管辖,政策不统一等;辽宁省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紧密结合程度不够。凡此种种,不利于辽宁省教育扶贫精准帮扶、精准资助的高效实施。

8.资金问题。辽宁省部分县存在教育扶贫资金不能按时到位问题。

三、措施建议

1.按时发放教育扶贫资金。督促检查辽宁省相关部门实现扶贫资金,含教育扶贫资金,足额按时到位发放。

2.创新辽宁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创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实施辽宁省乡村教育集团化和“走师”制度试点。针对辽宁省农村学校“空心化”,单个学校既生师比超标又存在结构性缺编的两难情况,实施“走师”制度试点。具体如将辽宁省全县小学和初中进行统一规划,组建临近乡镇教育集团,打破现有学校边界,将现有乡村小学、乡村初中作为集团的分校,按集团核定教师编制,既节省教师资源,也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同时,提高辽宁省乡村教师待遇和补贴,让年轻教师愿意来、留得住。

3.实行教育券制度。针对辽宁省农村务工家庭子女,既在务工地占据教育资源也在乡村占据资源导致的辽宁省教育资源浪费和教育扶贫核查不准现象,建议实施辽宁省县域学生教育券制度。将现有辽宁省乡村学生的教育拨款分为两种: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拨款;二是生均单位可变教育拨款。将辽宁省生均单位可变教育拨款以面额固定的有价证券(即教育券)形式直接发放给家庭或学生,与家长在辽宁省的务工地相结合,学生凭教育券自由选择户口所在地或者家长在辽宁省的务工地就读。学校凭收到的教育券到辽宁省政府相关部门兑换生均单位可变教育拨款经费,用于支付办学经费。

4.扩大高校招生倾斜政策实施范围。在现有的每年下达省属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为每年再下达一定数量的省属一般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5.进一步落实综合施策。建议进一步协调辽宁省公安厅等部门参与教育扶贫。加强辽宁省教育扶贫相关各政府部门的协同。深化校地合作,激发辽宁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构建辽宁省多方参与、推动有力的教育脱贫大格局。

6.树立广义教育思想。树立广义教育思想,由着力于辽宁省义务教育的教育扶贫,扩展为兼顾终身教育的教育扶贫。由省教育厅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配合,实施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家长教育工程等。

(作者单位:1.3.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东北育才学校)

责任编辑:宋 爽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辽宁农村
读辽宁 爱辽宁
人生哲理等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辽宁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