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子冉 吴君 李欣宇 高政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致使糖尿病疾病的发病率也在持续增加。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属于本院治疗中较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种并发症状,临床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死亡率[1],尤其是针对合并严重的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等。相关医学研究专家表示[2],在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功能受到损伤占有重要影响,且糖尿病患者早期便存在血管舒缩功能的相关缺陷,因此,采用管内皮功能检查筛查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情况,对临床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影响价值[3]。本文将就对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临床中采用血管内皮功能检查筛查的效果进行研究,为临床对症治疗提供有利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常规组,其中男52 例,女48 例,男女比例13∶12;年龄最大65 岁,最小30 岁,平均年龄(52.1±8.4)岁;体重最大65 kg,最小50 kg,平均体重(53.2±4.5)kg;病程最长4 年,最短1 年,平均病程(1.2±1.0)年。另选取同期100 例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50 例,女50 例,男女比例1∶1;年龄最大66 岁,最小40 岁,平均年龄(52.2±5.0)岁;体重最大66 kg,最小50 kg,平均体重(52.8±4.6)kg。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本院相关辅助检查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②无精神疾病,且病史资料齐全,诊断依从性较高患者;③无语言障碍,可进行正常沟通交流患者;④对于此次研究已经进行签字确认患者。
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疾病、语言障碍,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沟通交流者;②患有严重肝肾功能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疾病者;③病史资料不全、诊断依从性较差者;④对于此次研究分析拒绝签字或者中途由于各种原因退出研究分析者。
1.2 方法
1.2.1 常规指标检测 取研究对象3 ml 空腹静脉血在1 h 内进行离心操作,将血清分离后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内容为待检者的空腹血糖(美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ARCHITECT c16000)、糖化血红蛋白(上海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 MQ-2000PT)。采用血压仪对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进行检测。
1.2.2 IMT 值检测 使待检查患者呈平躺姿势,将彩色超声显像仪(日本)的探头以及频率进行调整后对患者的颈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的动脉内膜完整度、增厚情况以及斑块状态,最终测定患者颈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的IMT 值。
1.2.3 FMD 值检测 使待检查患者呈仰卧位,将血压计袖带系在患者的上肢前臂处,同时采用心电图监测。待检查人员静卧10 min 后将血管内皮功能检查仪(欧姆龙 UNEXEF38G)探头及频率进行调整探测肱动脉值,同时经过反复调整确定血管内径跟踪图。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常规指标[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颈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动脉 IMT 值,肱动脉基础内径及FMD 值。FMD 值=(反应性充血或含服硝酸甘油股动脉内径-基础状态下股动脉内径)/基础状态下股动脉内径×100%[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常规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7.22±1.20)mmol/L、(6.35±1.28)%、(132.89±12.19)mm Hg、(85.25±8.03)mm Hg,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的(5.33±1.01)mmol/L、(4.25±1.01)%、(125.58±15.02)mm Hg、(80.23±7.01)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动脉IMT 值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髂动脉、股动脉IMT 值分别为(0.99±0.22)、(0.91±0.39)、(0.85±0.16)mm,均厚于常规组的(0.82±0.13)、(0.81±0.06)、(0.75±0.08)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肱动脉基础内径及FMD 值比较 两组患者的肱动脉基础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处于反应性充血时,实验组患者的FMD 值为(10.01±5.35)%,低于常规组的(14.81±4.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后,两组患者的FMD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的常规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常规指标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动脉IMT 值比较(,mm)
表2 两组患者的动脉IMT 值比较(,mm)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的肱动脉基础内径及FMD 值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糖尿病疾病的临床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该疾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相关文献曾报道[6],糖尿病疾病患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会使血管内皮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因此,采用血管内皮功能检查对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进行临床筛查具有重要的意义。2 型糖尿病疾病患者早期发生的大血管并发症具有严重的危险程度,其可以直接使患者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7],且相关医学研究资料对于该类严重疾病的尸检报告显示,患者的颈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动脉IMT 值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密切的联系,需要给予重视。另外,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减退同样存在密切联系[8],因此,该检测值完全可以作为评估冠状动脉情况的主要途径。IMT 值检测在临床中主要具有简单、无创、方便且重复性较好的特点,其可以有效反映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情况,为患者的临床对症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9]。
本文通过对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临床中采用血管内皮功能检查筛查的效果进行主要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髂动脉、股动脉IMT值均厚于常规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肱动脉基础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处于反应性充血时,实验组患者的FMD 值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后,两组患者的FMD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单纯糖尿病患者而言,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处于较高值,且颈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动脉IMT 值厚度较高[10],其可能与患者长期患有糖尿病致使体内代谢紊乱相关。
综上所述,对于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筛查,血管内皮功能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情况,可作为2 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