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青少年生活事件、情绪症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

2020-03-27 08:56徐梦蓉刘树苗殷爱华蒋忠良汪芷伊刘金同
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伤者意念障碍

徐梦蓉 刘树苗 陈 洁 殷爱华 何 强 蒋忠良 汪芷伊 刘金同,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e Self-Injury,NSSI)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个体故意、反复地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如划伤皮肤、捶打自己等),且这种行为不被社会所认可[1]。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提到,自杀意图的缺失来自于自伤个体的陈述或依据个体重复进行的自伤行为判断出其知道这些行为不会导致死亡。NSSI多见于青少年人群,相关研究表明[2~5],NSSI在我国青少年中的检出率在5.4%~23.2%之间,患有抑郁障碍的青少年发生NSSI的比例高达44.0%~61.2%。NSSI行为常常出现在自杀之前,在具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中,有过自杀意念的比例达70%以上[6]。NSSI已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精神卫生问题,临床中也在积极关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研究显示[7,8],多种因素与NSSI的发生相关,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以及抑郁、焦虑等情绪症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进行调查,以了解抑郁障碍青少年NSSI行为的特征以及生活事件、情绪症状与其的影响。为抑郁障碍青少年NSSI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20年6~10月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及住院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共112例,其中,男22例,女90例;年龄13~18岁,平均(15.14±1.73)岁。入组标准:(1)符合DSM-5抑郁障碍诊断标准;(2)年龄13~18周岁;(3)能配合完成本研究相关问卷和量表评价;(4)获得患者及其法定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共患其他精神障碍者;(2)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3)现存自杀行为(如跳楼、自缢、吞服大剂量药物等)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一般情况调查表 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入组者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独生情况等资料。

1.2.1.2 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elf-Rating Idea of Suicide Scale, SIOSS) 该量表由夏朝云等[9]编制,用于评估入组者的自杀意念,量表共26项,划界分为12分,得分在12分及以上者认为存有自杀意念。

1.2.1.3 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 该问卷由郑莺[10]编制,用于调查入组者NSSI行为,问卷调查了过去1年内如割伤、撞击伤、烧烫伤等15种自伤行为的频次及严重程度,频次0次、1次、2~4次、5次及以上分别对应0、1、2、3分,严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分别对应0、1、2、3、4分,以每种自伤行为的频次与严重程度乘积的和表示入组者的NSSI行为,得分为0者认为无NSSI行为,得分≥1者认为有NSSI行为,得分越高代表NSSI行为越严重。

1.2.1.4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 ASLEC) 该量表由刘贤臣等[11]编制,量表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用于评定入组者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及应激强度,评定期限为过去12个月,依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为5级评定,即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分别评1~5分,事件未发生按无影响统计。累计各事件评分为总应激量,可分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6个因子进行分析。

1.2.1.5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该量表是由William WK Zung编制的自评量表,用于评价入组者的焦虑程度,量表共有20个条目,使用标准分进行分析,50分以上者存在焦虑症状,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重。

1.2.1.6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该量表由William WK Zung编制,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2、3、4四级评分,使用标准分进行分析,标准分53分以上者存在抑郁症状,得分越高则抑郁程度越重。

1.2.2 分组方法 以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评估患者NSSI行为,有NSSI行为者为自伤组,无NSSI行为者为无自伤组。以SIOSS评估自伤组的自杀意念,SIOSS评分≥12分者为伴自杀意念自伤组,SIOSS评分<12分者为不伴自杀意念自伤组。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对一般资料进行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自伤组和无自伤组、伴自杀意念自伤组和不伴自杀意念自伤组的生活事件及情绪症状进行差异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共有112例抑郁障碍青少年符合入组标准,其中93例(83.0%)在过去1年内有过NSSI行为。在自伤组中,伴自杀意念者82例(88.2%),不伴自杀意念者11例(11.8%)。女性NSSI行为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在具有NSSI行为者中,独生子女发生伴自杀意念的NSSI行为较多(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比较

2.2 NSSI行为的特征 在伴自杀意念的自伤者和不伴自杀意念的自伤者中,NSSI行为发生5次及以上的人数最多(P<0.05),分别为74例(90.2%)和7例(63.6%)。伴自杀意念的自伤者NSSI行为的严重程度多为轻度(43.9%)或中度(40.2%)。在不伴自杀意念的自伤者中,NSSI行为严重程度多为轻度,共8例(72.7%)。伴或不伴自杀意念的自伤者最常使用的NSSI方式均为用玻璃、小刀等划伤自己的皮肤。两组NSSI行为的严重程度及实施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NSSI行为频次及严重程度[n(%)]

2.3 ASLEC评分比较 自伤组ASLEC总分及人际关系因子分均高于无自伤组(P<0.05)。在具有NSSI行为者中,伴自杀意念自伤组人际关系因子分高于不伴自杀意念自伤组(P<0.05)。见表3。

表3 ASLEC评分比较

2.4 SDS、SAS评分比较 自伤组SAS、SDS评分均高于无自伤组(P<0.05)。在具有NSSI行为者中,伴自杀意念自伤组SAS、SDS评分均高于不伴自杀意念自伤组(P<0.05)。见表4。

表4 SDS、SAS评分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抑郁障碍青少年NSSI行为的检出率为83.0%,其中,伴有自杀意念的NSSI占比为88.2%。相关研究显示[3,4,12,13],国内抑郁障碍青少年NSSI检出率在44.0%~61.2%,国外临床样本中NSSI检出率高达40%~87%,本研究的检出率偏高,可能与样本来源以及NSSI行为的评判标准不同有关。与国内外部分研究[14,15]相似,本研究中女性NSSI行为发生率均高于男性。韩阿珠等[16]对中国大陆中学生NSSI流行特征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非独生子女NSSI行为发生率高于独生子女。而本研究显示独生情况在有无NSSI行为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具有NSSI行为者中,独生子女发生伴自杀意念的NSSI行为较多。

本研究显示,不管伴或不伴自杀意念,NSSI行为造成的严重程度多为轻度,但NSSI行为有重复性,两组中NSSI行为发生次数在5次及以上的人数最多。因此,应尽早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进行干预,防止进展到更严重的程度。抑郁障碍患者采用多种方式实施NSSI行为,有研究[17]显示,NSSI个体平均自伤方式为(6.20±2.67)种。本研究中,伴或不伴自杀意念的自伤者最常使用的NSSI方式均为用玻璃、小刀等划伤自己的皮肤。

负性生活事件一直被认为是NSSI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傅燕艳等[18]对大学生NSSI的一项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外的一项研究中也显示,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越高,越可能发生NSSI行为[19]。本研究发现,有NSSI行为者ASLEC总分及人际关系因子分均高于无NSSI行为者,伴自杀意念的自伤者ASLEC人际关系因子分高于不伴自杀意念自伤者。此结果提示有NSSI行为者可能更容易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或对于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能力较弱。而人际关系作为一个主要的压力源,在抑郁障碍青少年伴有自杀意念的NSSI行为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焦虑与抑郁是常见的负面情绪,在一项对高职大学生NSSI的研究[20]中发现,焦虑、抑郁情绪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另一项针对住院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的研究[21]中发现,伴NSSI的抑郁障碍青少年具有高焦虑水平的特点。本研究中发现,有NSSI行为者焦虑、抑郁水平高于无NSSI行为者,伴自杀意念的自伤者焦虑、抑郁水平也高于不伴自杀意念自伤者。这提示具有NSSI行为的抑郁障碍青少年可能有更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相比于不伴自杀意念的自伤者,伴自杀意念的自伤者可能处于一种更高水平的焦虑、抑郁状态中。抑郁障碍青少年情绪管理能力较差,当难以处理这些负面情绪时,更可能采取消极的方式来应对。故临床对于抑郁障碍青少年的治疗中应重视情绪症状的变化,帮助患者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使其能采取积极方法应对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减少NSSI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无法推断负性生活事件、情绪症状与抑郁障碍青少年NSSI行为的因果关系。其次,本次调查所得数据来自问卷填写,回忆偏倚难以避免,问卷中涉及部分敏感条目,调查对象填写数据的真实性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最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受到影响。

猜你喜欢
伤者意念障碍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LIVING the DREAM
跟踪导练(四)2
帮助
涓滴意念汇成河
跨越障碍
将伤者送往医院后再开溜是否构成逃逸罪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