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抑郁水平、自杀态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0-03-27 08:56陈乙婕吴多志王宣仪
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意念危险性抗病毒

陈乙婕 吴多志 王宣仪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疾病。调查显示截止2017年2月,我国AIDS患者有28万,HIV感染者39万,形势较为严峻[1]。94%以上的AIDS是以性传播为感染途径,因此其多被认为与伦理、道德息息相关,社会人群对AIDS普遍存在强烈恐惧、歧视、排斥,且AIDS病死率较高,尚无特效治疗手段,易增加患者精神负担。研究指出,AIDS患者常伴有抑郁等精神障碍,而精神障碍被证实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2]。目前我国AIDS精神问题及由其导致的自杀未能引起相关专家、学者充分重视,AIDS精神问题研究仍停留在调查阶段,尚缺乏大量实质性关联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选取68例AIDS患者,探讨未接受抗病毒治疗AIDS患者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抑郁水平、自杀态度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AIDS患者,根据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患者所提供资料绝对保密。纳入标准:符合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三版AIDS诊断标准[3];神志清醒,可正常沟通交流;年龄≥18岁;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发生AIDS前无精神障碍。排除标准:病情不稳定或严重恶化,不能完成研究者;无法理解量表内容者;依从性较差者。观察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0~60岁,平均(35.11±7.47)岁;病程0.7~3年,平均(1.31±0.28)年;婚姻状况已婚同居5例,已婚分居14例,未婚5例,未婚同居6例,丧偶或离异4例;文化程度小学1例,初中7例,高中9例,大专及以上17例;感染方式性传播30例,血液传播3例,母婴传播1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2例,医保25例,新农合7例;家庭月收入<6 000元3例,6 000~12 000元11例,12 001~18 000元10例,>18 000元1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0~60岁,平均(34.49±7.18)岁;病程0.6~3年,平均(1.29±0.31)年;婚姻状况已婚同居8例,已婚分居10例,未婚8例,未婚同居6例,丧偶或离异2例;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6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14例;感染方式性传播31例,血液传播3例,母婴传播0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4例,医保24例,新农合6例;家庭月收入<6 000元4例,6 000~12 000元9例,12 001~18 000元13例,>18 000元8例。两组年龄、婚姻状况、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感染方式、家庭月收入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内容与评测工具

1.2.1.1 一般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年龄、婚姻状况、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感染方式、家庭月收入等一般资料。

1.2.1.2 自杀意念评估 应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4]进行评估,包含“您主动尝试自杀的愿望程度如何”“您希望活下去的程度如何”“您希望活下去的理由胜过您要死去的理由吗”等问题,所有患者均先完成前5个题,若第4、5项目选取均为“没有”,则无自杀意念,问卷调查完成;若4、5项目任一答案为“弱”“中等至强烈”,则视为有自杀意念,继续进行后续项目调查,量表答案选项为3个或4个,自杀意念的强度根据第1~5个项目确定,评分范围0~100分,自杀意念强度与分数成正比,自杀危险性根据第6~19个项目确定,评分范围0~100分,自杀危险性与分值成正比。该量表已在大学生与社区人群中检测,具有良好信效度。

1.2.1.3 生活事件评估 应用由杨德森和张亚林于1986年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LES)[5]进行评估,研究规定时限内发生的生活事件,包含家庭生活方面、社交、工作学习、其他,共48个项目,从毫无影响到影响极重分别记0、1、2、3、4分,在多个国家被公认为评定生活事件的有效工具,总分越高,个体承受精神压力越大。

1.2.1.4 抑郁水平评估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6]进行评估,包含“抑郁情绪”“自杀”“有罪感”“入睡困难”等17项,总分≥7分为存在抑郁症,抑郁症严重程度与分值成正比。该量表临床应用广泛,信效度良好。

1.2.1.5 自杀态度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7]进行评估,包含“自杀是一种疯狂的行为”“自杀是对人生命尊严的践踏”“自杀是对家庭和社会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等,采用1~5级记分法,包含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对自杀者的态度(F2)、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F3)、对安乐死的态度(F4)4个维度,共29个项目,各维度条目≤2.5分为理解、认可、肯定、宽容自杀行为,2.5~3.5分为矛盾、中立态度,≥3.5分为否定、反对、排斥、歧视自杀行为,该问卷各维度重测信度良好,条目内部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内容、表面、结构效度良好。

1.2.2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具备良好沟通能力,每位成员充分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掌握该量表的填写方法及调查技巧,认真负责。采用统一的介绍语,统一发放问卷。调查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时间填写,及时解答疑问,但并不引导患者选择,特殊情况可由患者回答,调查者代为填写。完成问卷即刻收回,有缺项、漏项或填写不合要求的,及时请患者修改、补全,以确保获得正确的资料。

1.2.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BSI-CV评分:自杀意念的强度、自杀危险性。(2)比较两组LES评分、HAMD评分。(3)比较两组QSA评分:F1、F2、F3、F4。(4)分析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抑郁水平、自杀态度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两组BSI-CV评分比较 观察组BSI-CV自杀意念的强度、自杀危险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BSI-CV评分比较

2.2 两组LES、HAMD评分比较 观察组LES、HAM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LES、HAMD评分比较

2.3 两组QSA评分比较 观察组QSA中F1、F2、F3、F4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QSA评分比较

2.4 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抑郁水平、自杀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BSI-CV自杀意念的强度、自杀危险性均与LES、HAMD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QSA评分呈负相关(P<0.05)。见表4。

表4 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抑郁水平、自杀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我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达28.7万。自杀高居我国人口死因第五位,成为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与社会问题[8,9]。以往研究指出,AIDS患者自杀意念率与自杀率均高于普通人群,而自杀意念可促使机体摒弃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意念转化为动机,支配人体去付诸于自杀行动,因此应予以重视[10,11]。目前AIDS抗病毒治疗是免费的,但调查显示,受自身文化程度低、缺乏治疗意愿、流入地不愿接收异地患者、流出地对外出患者信息掌握不全、社会歧视与污名化等因素影响,仍存在较大比例AIDS患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此类患者可能更重视外界看法,自杀危险度更高,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12~15]。本研究对比发现,观察组BSI-CV自杀意念的强度、自杀危险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自杀意念的强度、自杀危险性均高于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

生活事件是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可反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最早被注意的影响健康的应激因素之一,对其进行评估可对精神刺激进行定性、定量分析[16~19]。近年来生活事件对心身健康的影响逐渐受到心理应激研究领域重视。辛秀红等[20]对11 869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发现,30.0%的青少年在过去1年中发生过直接自伤行为,与无自伤行为学生相比,自伤行为学生LES总分较高。Lewis JV等[21]通过调查166名HIV感染的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发现生活事件可影响其对疾病的应对方式,并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发现,观察组L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受生活事件影响较大,精神刺激较为明显。Pearman分析提示,BSI-CV自杀意念的强度、自杀危险性均与LES评分呈正相关(P<0.05),说明生活事件是导致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自杀行为是个体从自杀意识至自杀死亡的连续体现,可反映某个时期个体的消极思想动态[22~24]。柳英等[25]对321例男男同性性接触感染HIV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状阳性率为41.1%,HIV感染后自杀意念率为27.7%。张晗希等[26]对408例HIV/AIDS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发现32.8%的患者认真考虑过自杀或有过自杀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抑郁是影响自杀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见抑郁消极状态与自杀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HAM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相比,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存在更为明显的抑郁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BSI-CV自杀意念的强度、自杀危险性均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P<0.05),提示抑郁水平是影响自杀意念危险因素。

自杀态度是对自杀行为的认知与理解情况[27]。以往资料显示,态度测量越具体,与行为的关系越显著,因此预防自杀应首先明确患者的自杀态度[28~30]。林汉等[31]研究指出,抑郁、负性生活事件较多等因素可诱导自杀态度的产生。Liu Y等[32]对557例HIV感染者分析发现,自杀态度可影响自杀意念的产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QSA中F1、F2、F3、F4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AIDS患者多对自杀行为趋向认可、肯定态度。且BSI-CV自杀意念的强度、自杀危险性均与QSA评分呈负相关(P<0.05),提示自杀态度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一直以来发生自杀的原因及如何预防自杀是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研究难点与热点,本研究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对生活事件、抑郁水平、自杀态度进行评估,可预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AIDS患者自杀意念,为预防AIDS患者自杀提供参考,但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量表的评估多以患者主观感觉为主,更可靠的结果仍有待后续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未接受抗病毒治疗AIDS患者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抑郁水平、自杀态度相关,较高LES、HAMD评分及较低QSA评分是产生自杀意念独立危险因素,对其进行评估可预测患者自杀倾向,为预防未接受抗病毒治疗AIDS患者自杀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意念危险性抗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O-3-氯-2-丙烯基羟胺热危险性及其淬灭研究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危险性感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LIVING the DREAM
基于AHP对电站锅炉进行危险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