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教学班级内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它是我们一线班主任工作中永不消失的课题。但依照“精准扶贫”的思想,“扶贫立志”“济困图治”“脱困启智”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是很有效的帮扶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
2018年四月,我参与了一项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该课题题为《苗苗长在阳光下——走在小学学困生“精准扶贫”的路上》。此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国家贫困治理新战略和新思想”,结合课题组成员所带小学班级内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和探索有关学困生和问题学生转化的有效策略。一年多来,我在课题组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了课题研究,并从中摸索出了一些小学班级内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我要将这些收获整理成文,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印记,也作为与同仁们共享的教育心得交流资料。
眾所周知,一个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在共同的社会教育大环境中,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关系孩子成长的两大主阵地。因此,学困生转化工作也就得主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着手了;小学班级内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的实施也就只能依靠牵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主要成员——学生、家长和教师这三方了。那么,怎样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和转化班级内的这些学困生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做法很有效。
一、 “扶贫”贵在“立志”
近期,一条云南扶贫女干部“骂”贫困户的视频走红网络,在抖音、快手等众多媒体频频播放,点击率居高不下。视频中该女干部情绪激动,语句铿锵:“幸福不是张嘴要来的,不是在家中跷着脚等来的。你看看那些开车、住洋房的人家,哪个是靠低保富起来的,不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她之所以会说那一番话,就是因为“没有一家想脱贫的样子,每家进去就是房子不修理、路不修理、房子漏雨嘴巴张开就叫……”说白了就是到现在为止,一些贫困户依然没有主动脱贫的意识,还是在晒着太阳“等靠要”。
这使我想到,班级内的学困生与国家层面的一些贫困人口太过相像,班里有些学困生之所以一直以来困顿不前,又何尝不是因为不思进取呢?所以,学困生“精准扶贫”也得先“扶志”,“扶贫”贵在“立志”:
(一)通过有效的家访,给家长“立志”——扛起家庭教育的职责
小学班级内学困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孩子所处的家庭影响的。我们课题组一年来的研究实践证明,在我们搜集到的28名学困生研究个案中,有20名以上的学困生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失职的。他们要么“放养”孩子,对孩子不管不问;要么“遥控”孩子,使孩子表面应付;要么“推卸”孩子,实行隔代教育……总之,在大部分学困生身上,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职责没有尽到,家庭教育是有缺失的。
所以,要想使学困生能有效转化,家长的责任意识要跟得上。“养不教,父之过”,家长的职责担当是“扶志”关键!
(二)班主任疏通协调,给科任教师“立志”——竖起不离不弃的信念
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是一场“教育扶贫攻坚战”,各科任教师的坚持和付出,配合和引导是学困生们走出“学困”沼泽的后援保障。只有班主任协调好各科任老师,做到对学生们“不离不弃”,才能引导他们不“自暴自弃”,学困生的转化才能有一线生机!
(三)家校共育、积极引导,给学困生“立志”——扬起自信自强的风帆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任何事物的本质改变最终要依靠内因,学困生的转化也一样。所以,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合作、共同努力,真正唤醒学困生的自信,唤起他们的自强意识,他们才能扬起远航的风帆,踏上未来的征程!
二、 “济困”贵在“图治”
“治”是什么?它的释义有管理、惩办、医疗、从事研究等。也有说法:从水的出处、基础、细小处开始,以水的特征为法,进行修整、疏通,是为治!我觉得学困生的“精准扶贫”转化之最有效策略在于“图治”,这个“图治”不是想办法治理好国家,而是想办法帮扶好班级里的学困生。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面对每一位个性迥异的学困生,要想成功转化他们,离不开对学困生的跟踪研究、诊疗治理。下面以我课题组的研究实例为证,呈现我们的“精准扶贫”济困的具体治理过程:
(一)“精准扶贫”前期的“诊察诊治”
我们课题研究个案中有一名叫蓉蓉的女孩。她总是乱蓬蓬的头发,脏兮兮的脸庞,灰溜溜的眼睛,烂糟糟的衣服……任何一名有工作经验的老师,看到这样形象的孩子,都能马上反应到她会是个“问题孩子”。
我课题组组长杨老师是这个孩子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帮扶这个孩子,我们课题组对该学困生首先进行了“建档立卡”——即对学困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摸底和甄别,进行了“诊察诊治”。从杨老师的“学困生跟踪记录”中看,这孩子真的问题多多:
蓉蓉在学习方面的表现更加令人烦忧:横竖撇捺她写得歪歪扭扭;大小多少她学得迷迷瞪瞪;拼音字母她一概不分;读文写字她不感兴趣……数学老师说:“唉!都一样,我教了两周了她的2还写反着呢!”音乐老师说:“我一做律动,她就第一个跑到讲台上,也不做动作,就干巴巴地瞅着我!”
蓉蓉是农村孩子,家里共三代人,一家老小八口!但这个家穷困潦倒:爷奶年迈不能种地了。妈妈小时患过小儿麻痹症,身残智障。爸爸虽识文断字,但他因家庭贫困,也只能靠在工地上卖苦力养活一家老小。前些年,乡下老家的学校撤并,离家近的学校没有了,她们便在亲戚的帮助下插转到了城区上学。一家老小七八口人,租住在不足二十平方米的一间出租屋里!家访时我们一进蓉蓉家租住房的门,就仿佛钻进了“贫民窟”,满地狼藉、无处落脚。
蓉蓉长期受到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过惯了“被救济”“被施舍”“被轻视”的生活。她不知道什么叫自尊,什么叫自爱。她甚至会明目张胆地捡拾别的孩子掉在地上的东西去吃!因为她长期不洗澡,不换洗衣服,不清理头发,所以她身上异味特别重。课间拉圈做游戏,没有孩子愿意和蓉蓉拉手手。班里根本没有人愿意跟蓉蓉同桌。在孩子们眼里蓉蓉是个异类,都躲之不及!可蓉蓉自己毫不自知,别人瞪她她还陪着笑,别人歧视她她还不知道,就算受了欺负她也不会吭一声!
(二)“精准扶贫”过程中“标本兼治”
为了帮蓉蓉找回自尊,树立自信自强的意识,我们家访了许多次,从她的家庭着手,开始“精准扶贫”——即从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牵涉孩子教育的诸多方面进行具体复杂的帮扶工作:
我们提醒督促她爷爷奶奶给孩子勤换洗,注重从细枝末节中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给她讲“嗟来之食”的故事,教导她带有侮辱性的食物不能吃;我们指导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让她学会自立;我们告诉她别的同学为什么嫌弃她,帮助她学会自重……
我们多次利用班会课教导班里的孩子懂得人人平等;通过言传身教,告知孩子们践踏别人尊严的行为是可耻的;我们引导他们要做善良的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克服困难……
就这样,慢慢地我们发现蓉蓉变了。她不再用“乞求”的目光羡慕别人,有时受了委屈也能主动说了。我们很高兴,觉得对于她来说这就是巨大的成长!
(三)“精准扶贫”成果巩固“长安久治”
蓉蓉是一个情况特殊的留守儿童,我们一直在尽力守望着她!作为这样一个孩子的老师,她的转化是一个复杂漫长的教育过程,不但需要爱心、耐心和信心,更需要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坚持不懈地教导孩子、疏导孩子的科任教师、开导学生家长,竭尽所能地巩固我们在学困生转化方面取得的每一枚成果,尽最大力量求取“精准扶贫”效果的“长安久治”!
我觉得面对蓉蓉这样的孩子,急功近利未必会有收获,但精心呵护、用心浇灌,然后静待花开,我们会觉得其实沿途都是风景!
三、 “脱贫”终于“启智”。
什么是“启智”?这个词语的释义众多——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开启智慧的法门;以道启心、以心启智;培养良好的品德,启迪潜在的智慧……但针对班级内学困生的“精准扶贫”启智教育其最终目标是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引导和培养学困生们,使他们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最终能够迈出困局,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怎样针对学困生开展“启智教育”呢?这得依具体学困状况而定。比如:
1. 针对仅限于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开展学习帮扶,使其最终能赶上学习进度并能够最终自主学习。
2. 针对受学习习惯制约发展的学困生,展开习惯培养计划,最终能够改变其陋习,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3. 针对心理问题影响和局限孩子发展的情况,配合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孩子展开心理疏导和积极引诱,促使孩子有所改变。
……
总之,班级内学困生“精准扶贫”的“启智”,就是针对具体学困生,制订与其相适应的“扶贫计划”,经过实施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标,并最终很好地保持这种成果,使学困生依靠自己的成长和改变过程获得成长体验,最终“脱困”自给自足。
小学教学班级内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它是我们一线班主任工作中永不消失的课题。尽管我们能力有限,成绩也不卓著。但我觉得路不走不到,事不为不成,行动远远比空想更重要!班级内学困生的“精准扶贫”——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朱永通.教育的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
[2]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25.
[3]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19.
[5]熊毕生,李慧.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南晓丽,甘肃省白銀市,会宁县韩家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