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莉 黄学英 李密 白兰
【摘要】 目的: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64名大二老年护理方向的学生,将之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其中试验组建立有“关爱失能老人”学习QQ群,并参与了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活动课程,而对照组学生不参与活动课程,仅加入了QQ群在线学习理论。经过两个月时间,比较两组学生对老人的态度及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能力的评分。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学生,试验组学生的各项得分更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活动课程,有助于护生长期照护失能老人能力的提升,使护生对失能老人的态度得以转变,故此,建议在老年护理教育中,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活动课程展开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长期照护;失能老人;护生
前言 所谓长期照护,即护理院、养老院、社区等提供药物支持、疾病治疗与护理、社会支持等服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曾提到:国家应逐步开展长期照护保障工作,使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得以保障。并且,还在2017年的《“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中强调,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要将重点放到为失智、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护与医疗护理服务,因而,也使得社会各界开始更多关注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1]。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自愿参加的64名大二老年护理方面的学生,将之随机分为了试验和对照两组。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能力问卷共有5个维度,情感照护、社会保障支持、社会参与支持、医疗照护、日常生活照护。采用Likert5 级评分法,通過自评的方式,分100%(完全符合)、75%(多数符合)、50%(部分符合)、25%(小部分符合)、0%(从不符合),每项1--5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生拥有越高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能力[2]。
该量表由学者Kogan在调查护士及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基础上编制,经过Yen等修订为中文版。其中维度有两个,欣赏和偏见,各有条目17个。使用Likert 6级评分法,十分赞同(7分)、赞同(6分)、有点赞同(5分)、有点不赞同(3分)、不赞同(2分)、十分不赞同(1分),若分值越高,则代表对老人的态度愈正向,得分范围在34-238分,>136分则说明对老人的态度较正向。
一是,建立了“关爱失能老人”QQ群,每次活动的前一星期,都会将在线学习的内容推送给学生,护生进行活动前的准备,分享失能老人照护、老年护理及长期照护方面的发展动态;二是,由护生自由分组,并进行小组长设置,在活动前进行人数的清点,以督促组员线上、线下学习任务的完成;三是,将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活动课程方案发放给护生,护生的活动开展由课题组完成,活动每周1-2次,持续两个月,共10次。在课程活动中,研究者会进行活动目标和背景等讲解,由课题组、社区及养老机构等人员负责指导(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并将之解决,在结束活动后要展开评价。
这一组护生仅通过QQ群,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知识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在线学习,并未参加活动课程。
两组护生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处理,其中X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若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2个月的时间,参加了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活动课程的试验组学生态度总得分,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一。
表一 对比两组护生对老人态度得分(x±s)
经过统计分析,参与了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活动课程的试验组护生,对比对照组护生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能力总分明显更佳,其中对照组总得分为89.79±18.65,而试验组则为102.64±17.42,P<0.05具体统计学意义,但其中有两个维度社会保障即医疗照护未显著差异。
经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参与了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活动课程的护生,能够更为正向的看待老人,并且在活动课程中,他们更多地了解与接触了失能老人,进而使他们的关爱意识得以激发,触发了护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护生对失能老人感性认识的建构,积极转变了护生对失能老人的态度,使护生在面对失能老人的时候更愿意主动了解[3]。与此同时,通过参与失能老人长期活动课程,不仅使护生对老人的态度更为正向,也较好提升了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能力,让他们在社区、养老院实践过程中,完成了基本失能老人照护技术的掌握。从本次研究中,我们也可看出参与了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活动课程的试验组学生,其失能长期照护能力总得分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实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活动课程,有助于护生长期照护失能老人能力的提升,使护生对失能老人的态度得以转变,故此,建议在老年护理教育中,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活动课程展开更深入的探讨。
[1]刘慧,付平.职教云平台在老年护理课程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9(13):93-95.
[2]姚月荣,肖靖琼.老年护理课程设计中应用项目化教学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6):34-35.
[3]刘瑞明.中德老年护理专业课程建设与设置的比较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