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唐诗宋词选读》分类教学的实践

2020-03-25 04:07钱美凤
课外语文·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分类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必然带来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变化。如何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采用题材分类教学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可以结合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按题材来将内容分类组织教学,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唐诗宋词选读;分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7-0091-01

【本文著录格式】钱美凤.核心素养视阈下《唐诗宋词选读》分类教学的实践[J].课外语文,2020,19(07):91,93.

伴随着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教育部门要求相关教育人士需要合理调整教学目标,如此一来就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变化,同时还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协调性。在核心素养视阈下开展教学,使教育模式和方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需要基于核心素养,采用题材分类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从教师方面而言。一些教师的教学环节,仍旧不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未能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且教学唐诗宋词的过程较为死板,使用分析文言文的方式一字一句阐述,甚至使用分割、标画的分析方式,导致唐诗宋词的完整性被破坏,丧失了诗歌整体性与意境美;还有的教师采用“简介唐诗宋词作者与背景——清扫字词障碍——理解诗词意思——布置诗词背诵作业”的固定程式,让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

其次,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对唐诗宋词内容非常麻木,过目全忘。在课堂上精神不佳,懒懒散散,无法集中注意力,不动手也不愿意动口,更谈不上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了。学生回答问题常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或者使用词汇单一,学习效率低。还有一些学生不懂如何鉴赏,不少学生学习诗词不理解诗词意思,不去理解其意境之美,体会不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必然影响学习唐诗宋词的效果,引发学生畏难的心理,导致他们不喜欢唐诗宋词,诗词方面的素养就不能养成。

最后,从教材方面而言。选修课教学需要确保灵活性,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进行教学。但许多学校由于高考将选修课整合为必修课,出现了选修课程“必修化”的问题,但是课时设定不多,任务又繁重,这就不得不沿用教师讲解的方式;教学缺乏开放性,学生参与程度低,使学生不能进一步分析,欣赏不出自己的个人感受,无法“深入”也就无法“浅出”。同时,这种灵活性也可能出现唐诗宋词教学随意化的情况,比如“自主创新”地把诗词内容题材重构,打着“紧跟高考”的旗号,将诗词的知识点另起炉灶,以“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的名义侧重教材习题的教学等。

二、核心素养下《唐诗宋詞选读》分类教学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涵盖了语言建构和使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等方面。在核心素养视阈下进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对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唐诗宋词选修教材担负着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精神,提高审美情趣的重任。教材总计有31首唐诗、32首宋词,编排时已经根据诗词发展轨迹划分成了12个专题。这些诗词不仅是分类教学中的宝贵传统文化教育素材,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尊重编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比如进行题材分类教学——根据题材整合与分类诗词,划分成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等多种类型,进而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诗词进行讲解和分析。

(一)关注语言教学,致力于语言构建和使用

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语音知识。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题材分类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均可以讲出自认为很美的句子,而这些诗词为什么美,学生多半是一知半解,难以说出所以然,如此必须要讲授一定的语音知识。教师可以补充讲授简单的节奏和诗律等知识,通过介绍诗律与构成要素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唐诗中律诗、绝句的特征,并应用到仿写与写作之中。

其次,语言技巧。作者创作中常常会使用很多的语言技巧,比如省略、倒置与修辞手法等,让诗词变得更有层次性与模糊性。例如在《唐诗宋词选读》题材分类教学中,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划分成闺怨诗,词中使用了叠音修辞,“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首词中的叠音修辞所营造出来的缠绵悱恻之情是值得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教师需要引导其对诗词加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魅力。

第三,语言运用。在语言建构和运用的核心素养之中,除去需要积累语言,获取语感与语理,还应提升学生运用诗词的能力,比如规定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声声慢》改写成现代诗歌,或者情景式地选句填空,或者指导作文引用、仿用等,这种训练方法能够检测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还可以加强其诗歌创作能力。

(二)着眼鉴赏感悟,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基于审美鉴赏和创造这一素养,学生学习活动涵盖了体验和感悟、理解和鉴赏等方面。诗词教学就是经过对其的鉴赏和感悟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对《唐诗宋词选读》进行题材分类教学时,第一,可以按意象分类教学,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意象。唐诗宋词是融合形象和情感的艺术,不能脱离了意象。它们经过意象,传达情感,且传达审美教育力量。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意象出发,利用平时生活的经验与想象等鉴赏诗词中的意象,体会其含义带来的审美形象和情感。第二,可以按意境分类教学,引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意境。我们知道,意境的构成不仅来自于情景交融的氛围,同时也来自于虚实结合的结构和含蓄的语言意味。如柳永的《雨霖铃》,在诗歌类别的分类教学中被划分在了送别诗一类,这首词表达了离别愁绪,“今宵酒醒何处”交代了作者一夜宿醉的情景,代表离别的杨柳、晓风、明月等形成了凄凉惨淡的意境,抒发了凄楚的离别之绪。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虚实与含蓄等审美特点着手,进入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提高学生审美品位。

(三)深入文化空间,落实文化传承和理解

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对树立民族自信与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十分有益的。文化传承和理解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梳理、深挖诗词中的古代文化,引导学生掌握并消化,是提高现代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在开展《唐诗宋词选读》题材分类教学中,可以以古代文化为抓手,归类整合,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这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思想与生活,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比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了解了重阳登高团聚的风俗以后,可以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进一步体会到不能团聚的悲凉之情。还有一些诸如凭栏、登高等活动,以《登高》为例,把握登高在人物视界上的变化引起心理、情感上的变化的规律。《登高》这首诗的前四句是所见,是写景,以秋天为背景,描述江边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抒写自己登高时的感受,抒发年老多病和流离失所之情,整首诗表现了悲凉孤独的心情。当然,诗词中涉及的官场文化与婚姻文化等需要学生去了解。教师可以合理采用课本的注释与背景等内容分类、延伸,组织教学。这样做对于学生理解和传承文化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很有效果的。

三、结语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贯穿在其他三方面的训练里,语言、审美、文化需要一定的思维来帮助理解、消化。在新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下,《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有效地进行题材分类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持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分类教学核心素养
探索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等数学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培智学校体育课中有效实施分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