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紫纹羽病防治措施

2020-03-25 02:46王兴
新农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菌膜菌核薯块

王兴

红薯紫纹羽病是目前红薯生产危害较大的主要病害之一,它俗称为抹帽坏、红络、留皮。该病的发生时期为红薯田间生长期,对薯块造成危害,导致薯块腐烂,在8月中下旬,在田间可以看到病株地上部分叶片变黄的现象,病蔓着土不牢固易拔起,并且病株底下薯块已经腐烂。红薯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作物,并且在许多地区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而近年受全球气候的影响,导致红薯紫纹羽病的发病率日趋严重,因为江淮地区红薯生长季节温度高湿气重,所以该病发展的越来越迅速,严重导致该地区红薯的产量和质量。受害薯塊初期表皮有白色纱线状物后期一步步转变为紫褐色,并在薯块的表面形成一层羽绒状菌膜。病薯从里到外逐渐腐烂,腐烂部位从破裂薯皮渗出,仅留下干缩薯皮,成为“僵壳”。红薯紫纹羽病病原菌是一种植物病原真菌,该病原菌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使红薯染病并且会导致红薯的产量和质量严重下降。报道显示,该病原菌能侵染100多种作物,看出该病原菌寄主范围较为广泛。因此红薯紫纹羽病的防治已经成为目前红薯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会大幅度提高红薯的产量和质量。

1 红薯紫纹羽病及传播途径

1.1 发生规律及寄生

红薯紫纹羽病一般发生在连作地区且发病重于轮作,与桑、茶等混作重于单作,旱薄地重于肥水地,春薯重于夏薯,管理粗放、缺肥生长不良的山岗地和沙质壤土发病最为严重;秋天雨水丰富、高湿地区发病严重。该病不仅仅会危害红薯,还会危害大豆、马铃薯、花生等100多种作物,更能看出该病寄主范围较广泛。

1.2 症状识别

该病仅发生在田间,主要在低洼潮湿、积水的地方较为严重,对薯块和地下茎危害较大,病株表现萎黄,根茎的外表可明显看出有病原菌菌丝,褐色或紫褐色,并且根状菌索在薯块表面密结成一层羽绒状的菌膜,会蔓延到茎基部。受害薯块自下由上、从内到外逐渐腐烂,从根部到叶片依次面黄枯萎,病薯块的薯皮因包有菌膜而质地坚韧,容易和薯肉分离。遭受严重危害的薯肉发烂后,从破裂的薯皮流出与泥沙混和,菌丝在上面繁殖生长,缠绕纠结成拟菌核。常常被薯农称为“留皮”。

1.3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结形成的菌丝束,在土里延伸,接触寄主根后即可侵入为害,一般情况下会先对柔软部位侵染,后蔓延到主根。该菌虽然可产生孢子,但寿命极短,萌发后侵染机会少。此病可通过雨水、土壤、施肥等方式传播。

2 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红薯紫纹羽病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多数人喜欢依赖化学药剂,这样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给问题的解决方案带来局限性。目前也并没有发现对于防治该病有效的化学试剂,也没有抗紫纹羽病的红薯品种。因此,更应该重视综合防治。

实行轮作。病区在可以解决水源的前提下,可以试试5年及以上的红薯、水稻轮作,以消灭土壤中的病菌,进而减少发病率。发现病株及早拔除,如果在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清除,切记不要等到形成菌核之后再去清理,不仅会造成更严重危害,还会导致经济损失。消除病残组织,发动当地群众收集病残物进行焚烧。山坡梯田地带应注意防止水流传染,让病田里面的田水流到没有田地的地方。同时不要在病田中培育蔬菜瓜果,防止移栽时扩大感染面积。施用有机质肥料,优点有增强土壤肥力、提高保水力、提高抗病能力等。将稻草、麦壳、草木灰等在翻耕前适量施入发病地方,或整地做垄时施在垄内,都可减小发病率。此外,因为病田土壤偏酸性,需要在每亩地上施入石灰70~90公斤,用来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和结构。

猜你喜欢
菌膜菌核薯块
活性氧与蜡样芽孢杆菌菌膜形成的相关性
食品环境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转移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四种不同接触表面蜡样芽孢杆菌菌膜形成的影响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胁迫因素对玻璃表面蜡样芽孢杆菌菌膜形成的影响分析
红薯窖藏“三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