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胜,樊友奇,岳 强,龙红明
(安徽工业大学 冶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1],同时也是总结和检查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评定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2]。毕业设计(论文)是课程体系中能对多个毕业要求形成支撑的环节,是专业认证考查的重点环节。因此,以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来审视并优化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举措。
冶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金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课程特点以及专业认证中对这门课程的要求,该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如表1所示。
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集中安排在第8学期开展,部分学生因参加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复试、企业培训,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精力不足,选题时比较青睐工作量小、难度中等偏下的题目,因此教师出题也就偏于简单。主动性差的学生只完成基本任务,不精益求精,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此外,部分教师由于工程经验有限,不能将冶金生产中的工程问题提炼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导致设置的题目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表1 毕业设计(论文)支撑毕业要求情况
部分指导教师在任务书的指标制定上不够科学严谨,指标规定不够明确。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学生按指标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有效训练。
学生在文献调研过程中对文献查阅与利用不足,不能科学地进行文献引用,利用文献去分析和解决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在利用所学知识对设计或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过于重视结果而对方案论证、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归纳不到位。为了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追踪和外语运用能力,本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需完成1篇外文资料的翻译工作,然而在质量监控中没有对所需翻译的外文资料的内容和翻译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因而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
尽管本专业在选修课程中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但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锻炼较少,设计说明书(论文)写作不够严谨、规范。此外,部分学生通常是完成了设计和实验工作后再匆匆撰写设计说明书(论文),留给指导教师的修改时间有限,短时间内指导教师只能帮助学生修改摘要和引言部分,难以对其它内容进行细致修改,最终导致毕业设计说明书或论文的质量不高。
根据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以及当前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将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融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建立如图1所示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闭环体系,以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
图1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冶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需要通过调研企业、校友、同行专家、教师和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培养方案修订,对毕业设计(论文)这门课程的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合理分解、赋值,确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达到的能力,从而指导整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之初,首先明确毕业设计(论文)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即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个教学环节中应该掌握的能力,再根据支撑指标点确定毕业设计的质量标准。例如,毕业设计(论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工程知识”与“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整个环节中,在题目设置上应该考虑与工程问题相结合,在内容上多设置考核学生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的环节,从而保证这两项能力指标点的达成。
1.制定命题标准,进行科学命题。在确定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基础上,建立毕业设计(论文)命题标准,使指导教师明确毕业设计(论文)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设计时,要根据学生毕业时应达成的能力要求进行命题。第一,对毕业设计(论文)命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进行合理设计,制定相关标准,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复杂度的冶金工程问题,而不能出一些简单验证性或综述性的题目;第二,企业导师参与命题环节,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对题目的工程性、复杂性、先进性以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审核。
2.建立命题流程管理机制,确保学生毕业要求能力的达成。首先由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命题标准出题,邀请企业导师进行审核,然后组织校内专家组对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进行二次审核,包括对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重复度、工作量、是否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等方面进行细致审核,最后指导教师根据校内专家组意见对题目进行修改,再向学生发布。形成“申报-审核-修改-发布”流程管理机制。
1.细化质量评价环节,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为了记录学生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完成情况,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相关毕业要求的达成程度,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采用过程性评价体系,将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分为5个部分:日常考核、中期检查、结果验收、论文评阅和现场答辩,确定各环节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及考核人,明确学生在各环节中应掌握的能力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制定《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情况表》、《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表》等,细化各环节考核评分表。
2.加强过程管理,建立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及组织管理,实行校、院两级质量监控,由校教务处统一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制定以下四个方面的监控机制:(1)开题检查。检查课题名称、类别与毕业设计(论文)开展地点等基本信息,学生是否做到一人一题、毕业设计(论文)进程安排是否得当、工作量是否符合要求。(2)中期检查。检查学生调研及文献查阅情况,原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有无调整,学生是否按计划开展工作,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设计(论文)任务,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出勤考核办法,学生每周接受教师指导的次数及时间等。(3)在答辩前对设计(论文)随机盲评。采取抽样的方式将学生的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送校外(或校内的其它学院)盲评,通过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4)论文查重。使用“中国知网”检测系统对设计(论文)的文字复制比进行检测,制定“合格”“修改后重查”“不予答辩”三个等级的检测标准。
3.创新答辩环节,制定答辩委员会人员组成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科学地考察学生在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达成情况,需制定答辩委员会人员组成标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1)规定答辩委员会人员数量要求,以增强答辩评分结果的公正性;(2)邀请冶金企业专家参与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基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促进毕业设计(论文)与工程应用需求的良性对接,对于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学生在毕业答辩中,答辩委员会成员应至少要包括2名以上的企业高级工程人员。
在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及答辩结束之后,每位指导教师对所指导学生的得分情况及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计算各指标点达成度值、综合分析毕业设计(论文)支撑能力指标点的达成情况,并对此轮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指导教师将以上结果填入《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结表》中,提交至学院教学指导委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根据本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及问题反馈,在制订下一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能力目标时,将相应的指标点作为重点评价标准,重新制订或修订毕业设计教学目标,持续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以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对该指标点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达成该指标点对应的能力要求。
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类本科专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毕业设计(论文)是课程体系中对多个毕业要求形成支撑的重要环节。本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这一核心理念,探索冶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利于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的管理力度,促进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从而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