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铁画的艺术特色及其传承路径探微

2020-03-25 10:30史启新费利君
关键词:芜湖艺术

史启新,费利君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芜湖市以实体法的形式正式实施《芜湖铁画保护与发展条例》。这使芜湖铁画的传承和发展不再是铁画艺人自己的事,它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一方面,铁画的艺术价值被社会充分认可和重视,政府以非遗或法律的手段对其保护,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铁画在现代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中华一绝”的铁画艺术,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但现在却沦为了要受保护才能存活的文化物种,这是传统技艺在现代的普遍遭遇。这种遭遇既源于现代客观的社会环境影响,也有铁画自身发展的原因。从社会环境来看,传统手工艺在工业和后工业社会必然有被机器生产取代的宿命,但是从日本的工艺之路的经验来看,“传统工艺问题如果能够处理得当,能够成为工业文明的最好补充”[1]。因为传统工艺的手工性质和手工温情,能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感,这是基于理性建构的现代工业和信息时代所欠缺的。从芜湖铁画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目前铁画企业也普遍存在着产品同质化、故事老旧化、品质低档次化等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无论是铁画工艺给我们带来的手工温情,还是铁画内容的创新,艺术性始终是铁画价值的核心所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传承和发扬芜湖铁画,首先要将铁画的艺术性发扬光大,这种艺术性根植于我国传统丰厚的文化土壤,是中国艺术精神在铁画上一脉相承的绵延和发展。

一、芜湖铁画的化技为艺

芜湖铁画,是利用铁为原料制成的画,又称铁花。铁花与铁画,虽是一字之差,一定程度上却也道出了芜湖铁画发展的历程:由铁花发展成铁画。铁画之所以在芜湖诞生,正是基于当地有着发达的冶炼技术,“直接承袭了‘铁花’的打制业”[2]。

首先,铁画由铁花发展而来,始于技。我国早在商周时代,就有着灿烂的青铜工艺。在青铜工艺的演变中,形成了很高的焊接、镶嵌、雕刻、锻造等技术。青铜之后,我国进入早期铁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冶铁技术,特别是战国中后期,在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已大量使用铁工具。到了北宋时期,铁制农具的普及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芜湖自古以来冶铁炼钢技术就十分发达,据传春秋战国时代干将和莫邪就是在芜湖赤铸山一带铸造过钢剑,从宋代开始,当地就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说法。另据考古专家发现,在北宋时期的墓葬中,挖掘出的铁制农具甚多,而且往往以成组的形式出现,说明当时铁的开采冶炼已形成相当规模。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的冶铁遗址中,有一高约2米,面积达750平方米的废铁堆。这表明铁在当时已经被广泛使用,不再是价格昂贵的稀有金属了。铁画在芜湖的诞生,正是由于该地区具备了冶铁技术上的优势,铁工具在当地农业、手工业和军事上的广泛使用是铁画诞生的基础。一方面,“铁画在它的幼年,是以制作生活用品、玩具、农具、佛具、灯具为前提的,即利用铁质材料,运用工艺技巧制成具有生活使用目的的各种物质成品”[2]。虽然当时还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铁画,更没有发展到后来的形神兼备的铁画艺术,但当时的人们显然对铁制品有着审美品位上的要求,好的工匠顺应市场需求已锤炼出了良好的锻铁技艺。比如,早在康熙年间,芜湖的铁匠铺里,就生产一种作为上山敬佛之用的铁花枝和铁花灯。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兵器的打造技艺,正是铁画能够成就的基础”[3]211。

其次,铁花发展成铁画,成于艺。宋代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宋朝的国家画院更是直接推动了书画艺术的空前大发展。文人画的写意表达,诗书画的有机结合,纯粹的水墨世界的审美品位,将文化艺术推向了最高峰。由于经济高度发达,书院教育极大繁荣,使艺术审美能力在民间得到了普及与提高——普通百姓也能接受并欣赏黑白水墨的文人写意画。这为铁画在清代的诞生提供了广泛的艺术基础。一般认为,铁画最早诞生于清康熙年间铁匠汤天池和画家萧云从的合作。汤天池,名鹏,是清顺、熙(1644-1722)年间芜湖锻铁名匠,在受惠于当时芜湖大画家萧云从指点绘事后,加上自身的勤奋和聪慧,将笔墨华彩专注于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创制了真正意义上的铁画。汤天池与萧云从这一开创性的合作,正是将绘画的元素注入了冶铁的技术中,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从此,随着花卉、山水铁画的产生,铁画愈来愈具审美性,成为斋壁雅玩之物,不乏文人雅士对其进行吟赋讴歌。清代诗人梁同书称铁画“无不入妙”“世罕见之”。清代诗人韦谦恒更是将铁画与书画相比:“百炼化作绕指柔,始信人间兔毫弱”,在他看来,即使是丹青高手之画与铁画相比也会黯然失色。可见当时人们对铁画的喜爱程度。

一部铁画史,就是一部化技为艺、技艺双修的历史,从技术走向艺术、物质走向精神、功能走向审美。铁画之所以打动人,正是因为铁画的化技为艺,既展现铮铮铁骨,升华了铁的精神;又呈现出艺术的风采,以铁的面貌展现艺术,以艺术的风采升华铁。在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芜湖铁画被誉为“铁冶丹青,中华一绝”, 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和赞扬。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艺书法《沁园春·雪》均陈设于人民大会堂。

二、芜湖铁画的艺术特色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被称为“巧夺万代所未有”。它源于我国古代成熟的冶金铸铁技术、金属制造工艺和雕刻工艺等,最开始主要以玩具、佛具和灯具等形态出现,随着它吸收绘画、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于一体,终成就为一朵艺术之花。它作为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类,吸收并借鉴了传统国画的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相生,别具一番情趣。正是因为将绘画的格调和意境绵延到铁的材料上,芜湖铁画才成就了自身的辉煌,可以说,铁画的创制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中国艺术精神在铁的材料上传承的结果,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国人一如既往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取向,在题材选取、表现手法和意境塑造等方面绵延着中国艺术特有的韵味。

在题材选取上,铁画延续了传统文人画的表现内容,初期多以山水、花鸟为主要题材,热衷于表现梅兰竹菊、渔樵耕读等,而且画风简洁淡雅、清新飘逸。文人画,在明清之际盛极一时,文人们取道自然,寄情于山水花鸟之间,以抒胸中之逸气,其画作不求工整与形似,更在乎随兴所至处之寄托。这样的风气在清初的芜湖,更是因为有众多画家的聚集而风行,其中以姑孰画派和新安画派为主,“他们在兴明无望、顺清不甘的情况下,每每寄情于笔端,多画远山、淡水、怪松、奇石、老梅、虬竹、秀兰、垂柳之类,表现了高尚脱俗、素节不屈的情操”[4]。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铁画创始人汤天池占尽地利之便,相传他曾与姑孰画派创始人萧云从为邻,“尝辍业观萧作画”,并“日窥其泼墨势”,遂能在铁画创作中吸取文人创作的养分,终能工于山水,且“兰竹草虫,无不入妙”。汤天池之后,铁画发展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梁应达,本身善于诗画,因仕途不顺,后以冶铁为生,世传其“凡画之所不能传者,能以铁传之”。其后,铁画题材选取更加丰富和广泛,但三百多年的发展中,铁画题材仍“多为山水、人物、花卉、鸟兽、草虫、书法等”[3]4。

在表现手法上,铁画创作因受材料本身的限制,适宜于以线条勾勒轮廓,这种粗线条的表现直接借鉴了文人画中的大写意手法,有着去繁从简、返璞归真的效果。为汤天池提供画稿的萧云从,善画山水,笔墨自成一格,清疏苍秀,其作品曾被乾隆帝赞叹:“由来以意胜,无不寓神间……粗中具工细。 ”正是这样一种以意取胜、以骨传神的画风,与铁的材料一经结合,“便产生出刚劲挺秀,朴实雅健,意境深远,风骨透逸,神似国画实非国画,富有较强立体感的铁画来”[4]。

在意境塑造上,“铁为肌肤画为魂”,铁画视意境为灵魂,塑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境界。何为“艺术境界”?宗白华认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5]铁画正是在黑与白、虚与实、刚与柔的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中呈现出美的艺术境界。首先,铁画是黑与白的相衬。黑与白,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铁画,以黑白两色为主体,千锤百炼的铁材料被装订在白色的底板上,一黑一白相反相成、相互为用,黑的气韵与白的高远共同呈现出一个简洁、生动、淳朴的世界。其次,铁画是虚与实的相生。中国水墨艺术素有“墨分五彩”的传统,创作者通常利用墨的浓淡和枯笔的手法来体现虚实。铁画,以铁为墨,铁虽不是墨,但它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在艺人们的手中可以成为线、成为面,也可以成为体。远景以疏线条用之,“疏处可以走马”;近物置以粗犷布势,有着“密处不使透风”的效果。铁画不仅能表现平面上的虚与实,还可以让画面具有立体感,因此,“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深邃之感,人物能具传情之态,花鸟能出栩栩之姿”[6]。最后,铁画是刚与柔的相济。不同于传统书画艺术诞生于文人雅士的书斋里,铁画是在高温的炉火旁,伴随着铁画艺人的千锤百炼和汗水而成的。每一幅铁画都经受着成千上万次锤击,“百炼钢”终化为“绕指柔”(图1)。刚是铁的傲骨,柔是画的风情,刚柔相济,既是铁画的本真面貌,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性格的真实写照。

图1 芜湖铁画作品《咏莲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储金霞作品)

三、芜湖铁画的传承发展路径

芜湖铁画的发展,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当下面临着诸多困境。对于铁画过去的辉煌,人们赞而誉之,称其是“精神千古,气节万载”;对于当下的困境,人们各有看法:有人说是因为铁画题材陈旧、使用价值单一、技术缺乏创新;有人说是因为铁画品牌传播力度不够,铁画企业的手工作坊式发展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人说是因为铁画的传承方式封闭保守,父子传承、师徒传授的方式束缚了铁画的发展……种种说辞从不同角度道出了铁画发展中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根本上看,对于铁画当下的困境,更应该从技与艺的关系上来思考。

在近代以前,中国文化有重“道”轻“器”的传统,往往表现出重“艺”轻“技”的倾向,“艺”是文人雅士的消遣,“技”则属于无名氏的匠人的行当。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国人对“技”越来越重视,又转向了重“技”轻“艺”。芜湖铁画,由功能性的铁花发展成装饰性的铁画,是始于技,成于艺。铁画,在诞生伊始,就是技与艺的完美结合。汤天池的锤炼技术再高超,若没有萧云从的画稿,铁花终成不了铁画。汤天池之后的重要人物梁应达,本身就能诗善画。还有嘉庆年间在铁画技艺传承中起了很大作用的了尘和尚,也具有很高的绘画才能。同样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芜湖市委的安排下,安徽师范大学的两位画家王石岑和宋肖虎受邀担任艺术指导,与铁画工艺大师储炎庆师徒携手合作,取得了成功,芜湖铁画曾一度中兴。可以说,“技”是铁画的基础,“艺”是其灵魂,技与艺的相辅相成才是成就铁画辉煌历史的根本。在铁画的传承中,我们要看到,铁画制作中的一些技术问题,“比如冶炼、锻铸、淬火、焊接、剪接、雕镂、裸漆,以及绘画、书法等技艺,古已有之,汉代就已完备,至迟到唐代已是登峰造极”[7]。因此,今天的铁画制作者在掌握“技”的前提下,不能过多地受限于“技”的藩篱,拘泥于“技”的末节,更应该将聪明才智自由挥洒在“艺”的层面。

20世纪90年代前后,铁画为追逐经济效益,弃铁奔金,以黄金替代黑铁打制“金画”,铁画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在黄金炫目的刺激下黯淡了。这一改变使铁画失去了原有的神韵,使原本高雅的艺术品不免落入俗套,购买者的意愿也发生了改变,从原先的赏玩转变为一种利益与价值的体现,优雅的外表下透着金钱的铜臭味。金画对市场经济的幼稚应变,搅乱了人们对铁画艺术的正确认知,加速了铁画的衰落。此时的铁画题材大多取之世俗化,甚至是庸俗化的内容,以博取庸俗市场的喜好。铁画一旦失去文化与艺术价值,其意义何在?失去文化与艺术价值的铁画如同失去了灵魂,没有灵魂的产品也就失去了艺术的高度,自然被人们轻视。市场随之混乱不堪,让人不免叹息和担忧铁画的前景,直至今天铁画市场依然乱象一片。

因此,今天对芜湖铁画的传承与创新,除了利用外部力量的推动外,比如实施非遗项目和法律保护,我们更应该着眼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从“艺”的层面去提升铁画的品质和品位,让中国艺术精神继续绵延和流淌在这朵铁之花上。首先,在题材挖掘上,芜湖铁画还大有可为。我们既要对传统的梅兰竹菊、渔樵耕读等类型的题材进行继承和发展,更要在现代审美语境下对铁画题材进行深度挖掘。铁画题材的挖掘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对芜湖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开发出能代表芜湖城市历史魅力和现代风貌的视觉符号,比如对鸠兹地名、人字洞遗迹、干将莫邪铸剑等历史题材和对奇瑞汽车、三只松鼠、傻子瓜子等现代品牌的视觉化符号整理等。二是对安徽区域文化资源的整理,特别是对徽文化元素的开发。徽文化元素源于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心智层面看,它主要融合在对孔孟儒学、新安理学、徽商精神、兴文重教等领域的整合中;从符号层面看,它是以物质化载体和符号化形态为主,集中体现在建筑、雕刻、绘画与戏剧等领域,凝聚着徽州艺术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视觉语言资源。三是对中国文化资源的视觉整理和开发。在艺术表现中,同样的故事换一种材质进行表达,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如吴冠英用铁画艺术设计出的羊年生肖形象,创新了芜湖铁画表现手法(图2)。中国文化资源,从传统到现代,从官方到民间,丰富多彩,数不胜数,是铁画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其次,在功能效用上,芜湖铁画还有待拓展。一般而言,铁画在形式上可分为尺幅小景、铁画灯、铁书法和铁画屏风四种类别,但它主要还是以二维静态的装饰画的形式呈现居多,一般悬挂或陈设于室内,以画的形式表现出观赏性艺术品的功能。但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大众的审美语境和审美品位都发生了变化,仅仅将铁画局限在二维的装饰画的艺术范畴内,难以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特别是年轻群体。因此,铁画创作要突破其功能效用单一的局限性,走出画框,从二维走向立体,从欣赏性走向趣味性,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将铁画的艺术性、文化性、礼品性、纪念性和实用性做多种可能的组合尝试。新芜湖铁画作品《仁者乐山》正是将铁画与汉字文化进行巧妙融合,体现出了文化性和趣味性(图3)。再次,在陈列样式和包装方式上,芜湖铁画还有待突破。铁画自诞生至今,适应社会消费和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经典的装裱陈列样式,即黑色铁画衬白色底板加框悬挂于壁。铁画的这种陈列样式,黑白对比强烈,古朴典雅,刚柔相济。但在快节奏的今天,“人类的科技、文化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意识、生活方式,以及建筑构造均已改变,铁画的装裱形式、悬挂、陈列方式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变革”[8]。同时,铁画在包装上通常采用传统的锦盒、木盒和纸盒包装,这些包装方式在现代生活中也显得陈旧和缺乏个性,同样需要创新性地改变。因此,要基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结合新形态、新材料和新科技手段适当而巧妙地去改变铁画的装裱陈列方式和包装方式,从而赋予铁画新的面貌和新的气息,如图4的储铁艺作品,从装帧到构图都进行了创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图2 创新芜湖铁画

四、结语

在今天的环境下思考芜湖铁画,我们既不应该停留在对历史辉煌的感叹上,也不应该是对手工情结的不舍,而是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探索在现代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要看到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缅怀传统文化的温情,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因此,铁画的发展既要考虑它如何传承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和原味,让铁画不失本真;又要在传承中进行大胆创新,突破铁画的固有局限和印象,让铁画在现代社会重获新生。

图3 新芜湖铁画作品《仁者乐山》(史启新创作,储铁艺锻制。入展波兰CSK美术馆2016中波视觉设计展)

图4 创新芜湖铁画(储铁艺作品)

猜你喜欢
芜湖艺术
进击的芜湖
进击的芜湖
安徽芜湖:镜湖区首家楼宇联合工会成立
从芜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证审单标准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