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怡
摘 要: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通过分析智慧课堂的内涵及特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提出智慧课堂在教学中的运用思路,以期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智慧课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3-0072-0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推进教育教学手段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关键地位。随着云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成熟,智慧教育进入人们的视野,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构建也出现了新的契机。在2018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重点》中,进一步提出“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学组织模式的研究”“实施智慧教育創新引领行动”[2],从政策层面上为推进构建智慧课堂提供了指导。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智慧课堂的构建在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仍会出现诸多问题,如何恰当准确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仍是构建智慧课堂的一大难题。
一、智慧课堂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智慧课堂的内涵
“智慧教育”一词起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3]。智慧地球意即,在新型技术力量的支撑下,地球上几乎所有事物都能得以感知化、互联化以及智慧化[4],体现了运用技术来改变世界的愿景。之后,教育学者开始对智慧教育进行探索,认为智慧教育的目的是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培育有创新思维和个性化学习能力的人。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应用于课堂上的演变过程,智慧课堂的形成少不了智慧的环境,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为智慧环境提供了有效载体。但同时,智慧课堂也不是单一性的,需要师生协同互动才能有效果。因此,对智慧课堂的概念,大部分学者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阐释。一种是从信息技术层面,认为智慧课堂是指依托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智能化,创设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其核心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对传统教学手段的革新;另一种是从教育教学层面,认为智慧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强调学生主体,通过师生有效互动,开发学生的智慧,其核心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的过程。事实上这两个层面是紧密关联的,信息技术是手段,依托其创设的智慧环境和教学方式变革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前提。
综上,笔者认为,智慧课堂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坚持以生为本,将云平台、大数据、网络学习空间等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实现学生智慧发展的新型课堂。
(二)智慧课堂的特征
智慧课堂的提出和发展实际上是学校教育信息化聚焦于教学、聚焦于课堂、聚焦于师生活动的必然结果[5]。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上具有重要特色,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教学决策科学化。智慧课堂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及效果进行动态化跟踪,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风格、偏好、认知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使得教学过程从过去依靠教师教学经验转向依靠客观数据,从而精准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策略、路径和指导,因材施教,使得教学决策更加科学、更有效率。
2.反馈评价数据化。智慧课堂通过教学模式设计、设备采用,即时采集课堂教学、学习行为数据,以数据化的方式呈现教与学的情况,包括课前预习与反馈、课堂的实时测试与即时反馈、课后的作业评价及反馈,形成全过程、即时性、动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3.课堂互动多样化。智慧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更加灵活,信息沟通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师生可以借助云平台,既能够在课上交流,也可以进行课外交流,使交流互动不受时空限制,激发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的积极性。有效克服传统课堂互动由教师单向发起,学生被动参与的现象;有效避免师生、生生之间课上交流多,课后交流少的现象。
4.资源推送智能化。智慧课堂为学习者提供了形式丰富的融媒体资源,包括微视频、图片、网页等,使得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多样、更有趣味,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智能推送针对性的学习资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法治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强调要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优化教学过程,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转变。但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式不适应新要求
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还是固守原有的教学思维,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通过回顾旧知、新知讲解、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样的流程去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与新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自己习惯或者喜欢的方式组织教学,常常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学生对课程学习认同感较低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和法治意识养成为根本目的,该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可学性。但在目前的课堂里,由于教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加之课程本身需要理解、掌握、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怎么学,仅仅是跟着教师在机械地学习、机械地记忆、机械地做题,难以产生共鸣,使课程学习停留在表面应付的层面,主观上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缺乏学习兴趣,造成对课程的学习认同感较低。
(三)学习思维的养成训练较为缺乏
当前的课堂教育更多的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课后记忆作为学生主要的知识获取方式,缺乏对学生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实践反思的知识能力塑造过程。在课堂上,多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忽视学生学习思维的养成训练,造成学生没有机会经历发现、归纳、获取的知识学习过程。由于学生缺乏对自己学习知识的认知、思考和质疑,只是一味听教师讲课,简单地接受,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较弱。
三、智慧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一)革新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主要采用“5+5”模式,教师主要从5个步骤来“教”,即备课、讲课、提问、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学生则按照5个步骤来“学”,即预习、听课、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完成作业。在传统的“5+5”课堂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教师课前预设为主导,师生之间的联系、互动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更多是一种被动、消极的学习过程。基于信息技术平台和移动学习工具的智慧课堂则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重构,课堂教学流程从传统的“5+5”模式变成了“8+8”模式,在智慧课堂中,教师从8个步骤来“教”,即学情统计、资源发布、教学设计、课题导入、新任务下达、精讲与点评、个性化推送、批改作业;学生根据8个步骤来“学”,即预习与作业、课前讨论、展现分享、合作探究、随堂测试、巩固提升、完成作业、总结反思。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育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实践活动,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实现知识的吸收、内化和人整体能力提升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作为“主体人”的学生全面发展。智慧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构建,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教与学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影响的动态过程。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通过大数据平台和移动学习工具,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用贴近学生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事例、贴近课程知识的图文、贴近个体的差异化推送等,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内生动力,促进师生之间立体、高效、持续的交流互动,在互动中实现协作、探究和意义建构,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与发展。
(三)强化学习思维养成训练
传统的课堂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思维养成和智慧生成。“在学校教育的视野中,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唯一规定性和人之本质,塑造知识人早已成为教育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信条。”[6]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让学生能够“复制”知识,而是要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使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体能力。在智慧课堂中,学生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互动交流、实践探究,实现独立分析、独立思考,达到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改变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实现由知识课堂向主动意义建构性课堂的转变;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上突出学生学习思维养成训练,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建构[7]。
四、基于智慧课堂,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五课《凝聚价值追求》高扬民族精神为例,提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课前阶段:重在学情分析
课前,教师可利用智慧课堂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采集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状态数据,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学情信息,便于进行教学目标预设。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向学生推送微视频、课件、预习测试题等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将5.2《凝聚价值追求》一课中的重点内容“民族精神的内涵”先制作成微课和相应的导学练习,在课前通过云平台推送给每名学生。学生可以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学习预习材料,完成预习测试,并将学习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预习的内容相关思考等提交给教师,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测试情况、反馈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拟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二)课中阶段:强化师生互动
在课中阶段,强化课堂教学互动是关键。智慧课堂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生生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是在情景创设上,可以根据预习测试、反馈等情况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5.2《凝聚价值追求》“高扬民族精神”这节课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观看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提取其中的古诗词进行赏析,进一步归纳出我们的厦门精神,从而总结出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利用平台系统资源分层共享功能,把教学资源进行分层分类,推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解疑释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讲解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分层为三套难度不同的练习,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训练,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再进行精讲精练。二是在课堂探究上,教师通过系统平台下达新的学习探究任务,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答题竞赛、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共享资源等,开展协作学习,分享交流学习成果,强化生生互动。如在讲解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时可以采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奋勇夺冠的视频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女排精神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手中的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知识资料,并将得出的结果通过云平台反馈给教师。三是在评价反馈上,利用系统平台评价反馈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及时反馈随堂测试结果,为教师推进下一阶段教学提供数据支撑。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将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反馈给教师后,教师可以调取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并实时点评进行引导。四是在总结提升上,教师根据及时评价反馈信息,精讲难点,巩固弱点,强调重点,进一步深化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课后阶段:抓好课后辅导
课后,师生依托系统平台即时评价反馈技术,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回顾、评价,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一是体现辅导的针对性。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测试情况,基于信息技术平台,有针对性地发布课后作业和推送个性化的复习资料。二是体现反馈的及时性。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通过平台及时提交给教师,教师通过平台及时批阅学生作业,及时反馈评阅结果。同时,根据学生作业情况,了解学生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三是体现复习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课堂学习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和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资源和方式来巩固内化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04-29.
[2]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02-11.
[3]Palmisano .S.A Smarter Planet:the Next Leardership Agenda[EB/OL].http://www.ibm.com/ibm/ideasfromibm/us/smartplanet/20081106/sjp_speech.shtml, 2012-09-01.
[4]IBM.Let's build a smarter planet[EB/OL].http://www.ibmbusinessinsight.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09/12/Smart_Planet.pdf, 2012-09-01.
[5]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65.
[6]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3—7.
[7]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