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2020-03-24 08:46张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张虹

摘 要: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应及时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在培育人才过程中,自觉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及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能力结构,阐述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实施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必要性,探索大学生“双创”教育面临的困境,最终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3-0005-03

引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体系呈现在多个层次,在智能体系当中,涵盖自然观察、语言、数据逻辑、音乐、肢体运动、空间感知以及人际交往智能等。每个人均或多或少具备这几种智能,但其组合与发挥程度存在差异。具体来说,每个人均具备自身相对弱势智能与优势智能,并且合理的教育和培训可促使每种智能均获得在某个层面发展的机会与潜能,在诸多方面均达到较高的水准。多元智能理论为大学生“双创”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双创”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愿意创业、勇于创业,并学会创业,即经过创业意识的培育、创业技能训练、创业品质养成以及创业知识讲授的锻炼,产生创业能力。

一、多元智能理论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研习的热点课题。在美国有近百所院校将其自身称作多元智能实验院校,近千所院校将多元智能理论用作指导理论实施教育改革。在中国与日本等20余个国家,多元智能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快速发展,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实施和发展带来契机。多元智能理论被Howard Gardner所提出,他认为,智能并不是被传统智能界定的以逻辑推理、语言和数理等能力作为关键,以整合方法存在的智能,而是彼此互相独立的,以多元方法存在的多种智能。一个人最少具备8种智能,具体来说,涵盖自然观察、语言、数据逻辑、音乐、肢体运动、空间感知、自我认知以及人际交往智能。每个人的智能均具备自身专属特征与特殊的表现方式。智能注重个体处理真实问题的水平及创造与生产出社会所需实际产品的水平,个体智能发展程度与方向受教育及环境的约束和影响[1]。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服务、生产及管理等一线培养应用型与技术型专业人才,为国家高新技术发展、传统产业创新升级供应技术支撑的责任。高校教育的办学特征,标志着教育工作者在建构人才培育体系时,应以强化学生创业、创新以及就业能力为首要任务,应将就业视作导向,注重岗位技能培养的针对性,重视学生潜力与个性的发掘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而这也是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工作的主要要求[2]。大学生“双创”教育应将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视作主要任务及目标,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创业,而这将是高校自身创新发展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高效路径。“双创”教师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白手起家成立小公司的创业能力与精神,致力于使更多创业的学生成为岗位工作的创造者。

二、创新创业能力结构

(一)经营管理能力

经营管理能力作为层次较高的创业能力,表现在如何将人力、物力、财力、空间与实践实施适当整合以及合理运筹的能力,这一能力的高低对创业的成败与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创业成功者,首先,应善于运营。应精通公司运营之道,清晰了解市场当下情况,不但了解与把握生产运营活动涉及的内容,还应掌握生产运营手段与对策,例如市场定价对策与营销对策等。其次,应善于管理。成功的创业者应掌握生产运营环节,了解企业内部活动规律,整合应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高效落实企业发展目标,例如掌控产品质量、组织生产运营以及落实计划的拟订等。再次,应善于用人。即创业者应激发职工积极性,使得人尽其能、尽其才。然而,要想落实这一目标,应建章立制,实现奖惩分明、公正公平以及权责清晰。最后,应善于理财。科学理财可以对财物与经费实施高效的管理调整,确保生产运营活动的有序实施,降低资源消耗,进而减少运营成本,提升经济收益及资金利润。

(二)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作为最基础的能力,是大学生从事某项职业必须拥有的技能。唯有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才可从事这一职业的创业实践。而专业技能也是创业学生迈进社会,投身创业活动的基本手段与条件。专业技能也可分成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智力技能作为学生理解、认知客观事物,并通过经验与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将抽象思维作为核心特点,涵盖判断、记忆、想象与观察等。实际上,学生创业者在实际创业活动中,不论是用人理财、操作与经营管理,还是创造与掌握机会的过程,均是在智力的调节与支配下展开的。智力技能的产生,对处理生产运营当中的问题,实施技术改善与创新等均是不可或缺的。因而,身为创业人员,不但应具备勤劳的品质,还应勤奋思考。在职业活动层面来说,操作技能即为了完成某项职业工作任务应用的一系列动作,是通过重复训练产生的符合规则的行为模式。其以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因而,创业大学生应经过学习与重复训练等方式,了解熟练、正确以及灵活的职业操作技术能力。

(三)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作为创业活动当中层次最高的能力,其涵盖掌握机会与创造机会的才能、社交互动才能、信息接收与处理才能、分析及处理现实问题才能等。综合能力间接或者直接地影响运营管理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其是创业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学会学习、做人、生存、发展与创新创造的诸多技能的高度概括。实践证明,仅有专业技能的学生,能完成某项职业工作,并成为合格的从业人员,也能成为公司创业人员的合作伙伴,但是难以成为创设新事业与新企业的创业者。然而,同时具备综合能力的学生,当其具备客观条件,以及时机成熟之时,其往往可以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创业成功者。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实施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大学生适应就业竞争

高等院校身为培育高端技术型人才的主阵地,应致力于落实以生为本,以学生成才和就业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双创”教育作为充分发掘学生潜质,将发掘学生创业素质,培育学生们创业能力作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践行“双创”教育,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是高等院校面对社会经济发展,落实人才培育形式创新,推动大学生就业、入职的主要路径。伴随国家经济深入实施转方式与调结构,社会就业架构的矛盾渐渐凸显,就业竞争也日渐激烈。高等教育并非是单纯的就业教育,还是“双创”教育,培育对象不但应成为应用型与技术型人才,还应成为“双创”人才,不但成为求职人,还应成为社会岗位工作的创造人。因而,高等院校应增设“双创”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促使大学生积极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经过创业、创新,不但高效解决个体就业、入职等难题,还应为社会大众提供就业机会。“双创”教育正是落实这一价值取向的关键路径,而创业也是学生们最好的就业。

(二)有助于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体系发生重大改革,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渐渐提高,并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相关数据证实,我国每年拥有近百万家新企业诞生,并且其中高于90%的企业属于雇员低于20人的中小企业,并作为新经济生命力所在。为推动就业、优化民生,我国呼吁并帮扶大学生群体创业,成立中小企业促使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与可能性增加。基于此,高等院校面临着源自学校教育内部与社会的双重压力,要想在热烈的竞争当中获取先机,推动自身发展,应积极进行“双创”教育,根据市场发展培育“双创”人才。在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进行“双创”教育,有助于形成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特点,使得多元智能理论实现本土化,提升院校社会服务水平与人才培育质量,推动自身院校可持续发展[3]。

(三)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准

大学生危机感较为强烈,具备潜在的创新与创业意识,这是实施“双创”教育,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契机。在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教育者可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以人为本思想下智能发掘的主要理论,其帮助教育工作者转换眼光与角度审视“双创”教育,进而延伸师生视野,助力师生更加明确地认知人与人才。通过这一理论,落实“双创”教育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有效融合,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除大学生就业困境。将多元智能理论渗透到“双创”教育的整体过程中,有助于推动教师从不同角度反思与改进自身教育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落实“双创”教育、课程革新与专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推动教师团队迈向专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双创”教育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准。

四、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双创”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生对于“双创”教育理解层面存在偏差

相关研究数据证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双创”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创业即成立企业或公司赚钱,或者开发科研项目。这些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双创”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存在狭隘理解的现象。还有少数学生将“双创”教育定义为“可有可无”,并认为培养自身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重要程度较低,在校学习阶段仅学习专业知识即可。因此,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应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当中的“双创”教育,持续加大“双创”教育力度,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日后发展道路中步入正轨。

(二)家庭状况对“双创”教育影响较大

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与经济水平较低以及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对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不足。同时,热切想要接受“双创”教育指导及培育的乡村生源占据多数。由此可见,家庭状况与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较大影响,这也导致“双创”教育地区发展失衡现象严重。城镇学生的家庭条件与经济环境更为安逸,在就业选择层面偏向较为安稳的工作,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对社会发展及其个体生涯发展的主动促进作用造成反向影响。而这一价值取向也对大学生在树立创业意识与决心方面产生较大冲击。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阻碍因素较多

经验不足、缺少社会资源以及知识技术储备不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最大阻碍。由此可知,大学生们创新创业与外界环境和自身素养密切相关,呈现出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欠缺,在顺应环境、人脉处理以及管理水平等层面是其弱项。并且部分学生将家庭的遏制及反对视作影响其成功创新创业的主要因素,这也表明家庭层面存在缺失“双创”教育的现象。

五、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双创”教育路径分析

(一)帮助大学生科学制定职业规划

大学生现阶段面临择选职业、树立人生观及价值观、学习社会交际模式、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等重要任务。独特的个性作为学生创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用多元智能指引大学生设计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学生重点实施责任主体地位教育,培育学生承担相应社会角色与责任以及自我认知的能力。依据大学生个体角色定位、社会要求以及自身职能层面存在的偏差,解决大学生对于自己职业定位层面的疑问,了解学生群体的弱势智能以及优势智能,并采取针对性教育手段,扬长避短,使学生切实提升就业能力。

(二)创设创业环境调动学生创业意识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多元化智力观,提倡多维度与多视角看待智力问题。这一理论认为,智力存在表现形式与活动方式层面的差异、智能结构的差别、智能倾向与智能组合差异,并不是个体哪种智力活动相对另一种智力的活动更为高明。智力与现實生活情景密切相关,其是制作产品、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中处理问题的极为重要的能力。智力作为个体创造力的关键元素,环境的差异对个体创造力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强化大学生们的智力与创造的能力及欲望,而落实这一目标的核心之一在于创设可推动学生个体与群体潜力充分发挥的创新、创业环境,调动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

(三)树立全新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为当今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认为每一个体具备最少8种智能,具备的潜能也存在差异,这些潜能可在适宜的环境中呈现。由于大学生们生活经历、来自地区与家庭背景的差异,产生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品质也不同。每名学生均具备其自身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同时并非每名学生均具备创业意向。将多元智能理论引进“双创”教育全过程,需要教师明确学生观,并树立全新的学生观,需要教师具备多元智能观,通过不同的角度,多元地理解认知并研究大学生。针对大学生合理实施“双创”教育,经过“双创”教育使得学生成为开拓性的人才,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存在问题。基于此,大学生“双创”教育者应该树立全新学生观,并确立每名学生均具备创业潜质与每名学生均可获得成功的“双创”教育观念,助力学生明晰自身的优势智能,发掘创业潜力,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实施大学生“双创”教育,研究并探索“双创”教育理念,引导高等院校进行自主“双创”教育实践,具备积极意义。创新创业能力的产生与加强作为动态过程,其与社会实践及创业实践紧密相连,其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涯以及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因此,应加大“双创”教育力度,致力于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使得学生充满创业热情,迈进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金邦,程书静,张俊生.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19(3):29—30+35.

[2]杨欣,郜丽娜.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多元化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10):147—149.

[3]胡吉芬,戴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主体联合、多维途径运作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认证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7(4):71—72.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