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03-24 08:46张嵘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复合型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张嵘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对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高端化、多元化、职业化的趋势,但目前高校本科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业已无法匹配社会需求。鉴于此,首先从症结入手进行分析,挖掘既定培养目标和方向中的问题,继而得出结论,即面向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是构建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应用“互联网+”模式的新时代培养办法,构建面对市场的培养课程体系,以及积极储备师资力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复合型;“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翻译这一行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100多年的东汉时代,僧人安世高最早翻译了佛典《安般守意经》。 但事实上,这仅仅是有记载的笔译,而更早的翻译应该从口译开始计起,并且推断应该是位“女性翻译人才”,因为在早期的人类活动中,由于语言不通,各个部落存在着抢夺其他部落女性并作为伴侣的习惯,久之,就从日常的生活劳作中传授了“外语”,从此,产生了不同民族间跨文化沟通的桥梁——翻译。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国际化、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翻译远远超越了原始部落中能翻译出的“我们是友好民族”的层次,甚至不仅仅局限于口译和笔译,其涵盖的范围扩大到以语言转换为中心、以翻译技术为支撑的整个语言服务外延,如:跨文化交流,翻译软件使用及计算机应用实践,商务与项目经营合作,翻译人才职业素养,翻译术语使用能力,翻译行业机构培训等多个方面和领域。

随着全球视野下的经济融合,中国对外开放的日趋扩大,社会对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仅以俄语为例,当前,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对俄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高端化、多元化、职业化的趋势。何为“多元化”“职业化”?这是指,市场要求毕业生除了熟练掌握俄语技能之外,更需要精通某个行业领域的知识,如生物、地质、会计、建筑等。以中国石油化工企业招聘翻译岗位为例,基层俄语翻译已经饱和,缺少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俄罗斯各地的分公司往往外聘俄籍会计人员并配套俄语翻译,运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并容易造成工作环节中的责任不明,背后的原因也让人无可奈何。俄罗斯使用的1C会计系统,在高校本科毕业生中,甚至在研究生阶段聘不到这样既具有职业化储备,又具备坚实语言功底的人才。我们各大高校缺乏针对特定社会领域的专业的翻译能力培养。而当前的就业信息反馈表明,高等院校的俄语人才培养无法配套社会需求,无法与市场需要的能力水平直接对接,这包括其知识储备无法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以及工作能力方面的欠缺与不足,这就导致翻译人才在就业后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继续进行二次知识充电。面对这种教学与实践的差距,面对市场需求的“高端化”,高等院校已经开始注重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的转变。孙玉华教授说:“俄语界内部对俄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也经历了10年的研究与探索。”[1]丛亚平教授指出:“俄语专业的翻译课程……有必要进一步确定课程的定位, 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从而提升整个外语教学及其研究。”[2]在知网以“翻译人才培养”为关键词进行索引,从2010—2017年共有44 993篇论文,其中涉及“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有258篇,论文数目呈上升趋势,其中关键词曾多次提到“课程设置”“应用型”“培养模式”。总之,有关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十年探索,可总结归纳为以下几大方面。

一、俄语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根据调查,俄语本科毕业生评价就业率为92%[1],但是否从事与俄语有关的工作有待统计,所学非所用的问题仍然存在,其症结显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培养的方向与质量。

俄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为: 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较熟练的俄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俄语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科研、管理工作的高级俄语专门人才(引自《俄语语言文学系本科专业课程目录和课程简介》(2016版))。遵从该目标,本科俄语专业开设的专业主要有:语言文化、俄语教育、经贸俄语、旅游俄语、法律俄语、石油科技俄语、俄语师范等(《俄语学院本科教学培养方案》(2012版))。

从课程设立情况来看,大学本科阶段仍然处在传统意义的“教学翻译”阶段,翻译课程不是针对培养专业的俄语翻译而设立,而是旨在提高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而“翻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专业的俄语翻译人才,课程包括口、笔译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3]。

目前,高校俄语系学生大都是零起点,在高中阶段研习的语言为英语或日语,在短短本科四年内培养出“高端”的翻译人才是十分有挑战性的工作。其原因之一,需要注重“杂家式”的人才培养方式,而不是流水线般为每名学生盖章定性其未来职业道路,直接集中灌输一种职业知识,而且离开母语高水平的支撑是无法进行两种语言自由翻译转换的,因此课程设置中通史课占有一定比例,“双手”共同伸展和谐共进,这些需要课时的积累,教学时间的堆积,以及对知识的吸收和打磨,四年甚至七年的任何一节课都无法虚度。再者,同时本科生阶段主要是以基础知识积累为主,并兼顾某几个限定的职业应用发展的口、笔译翻译。课程安排首先从“听说读写”入手,最后到“译”的层面。低年级的基础课、语言学、文学、国情学等方面的基本语言功底要过硬。此外,学生还要掌握基本翻译理论,最后阶段才是以建筑、土木、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翻译能力,本科阶段深入到“翻译教学”的课时安排屈指数到2个学期左右,进一步算下来,教学的可见成果,也就是指翻译能力在特定领域的应用教学不到一个学期。所以说课时合理分配是培养目标设立并实现的基本保障。其原因之二,从师资力量来看,106所院校俄语专业教师总数1 123人,職称、学历、年龄等调查参数均呈正态分布[1],但教学经历有待于丰富。现阶段从事翻译专业的教师多数毕业于师范或外语院校,专业为语言文学,对于翻译专业而言,需要的是拥有大量翻译实战经验的翻译教学,而并非是以教学为目的的教学翻译行为[4]。

还有一个问题是翻译教材语料的选择偏重文学,而缺乏社会实际需求的实例,导致在课堂讲解中弱化了对翻译理论的实践说服力的支撑。在翻译教学中,可以增加课堂内容的多样性,将商贸、科技、旅游等翻译引入课堂,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的不断改革和探索中,辽宁大学在MTI阶段设立了“时政翻译”“经贸翻译”“传媒翻译”等与时俱进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翻译课程,并从实战第一线聘请专家授课。教材的选定充分尊重任课教师意见,不拘泥于一本教材的照本宣科,提倡采众家之长,拟定参考书单,以提高学生认知的“时效性”以及语言应用的“实践性”。

二、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在如今大地球村的背景下,信息弹指一挥间遍及各个角落。外语是加强国际间合作的基本保障工具,也是促进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桥梁。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大建设的推进,俄语是“一带一路”沿线中亚五国的官方语言,这对于俄语学习者是个极大的机遇,也是对于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俄语专业设置习惯性被称为“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将俄语与文学知识挂钩。面对市场的需求与就业局势的考验,各高校随之注重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专业+双学位+,而且印证着培养观念和模式的转变,可以从几方面考量。

(一)新时代新观念下的俄语教学模式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业把整个时代政治、经济,甚至文化都打上了“互联网+”的印记,相应的也将书面交流或称为在线交流推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需要口译之前,双方通过各种终端进行相互了解与深入交流,那么面向市场变革,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各类书面语体的翻译技巧,如公文事务、法律条文、科技应用、文学艺术、网络语言等,翻译时,专业词汇应使用恰当,同时熟悉两国国情文化特点。在通过书面往来时,要正确理解对方所要表达之意,对词汇修辞色彩的使用差别应敏锐感知,并从中找到表达重点,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应有一定的掌握。

一方面,学生不能将自己束于高高的象牙塔,这点上通过一线的教学经验来看,似乎并不用太过担心青年对于电子设备和网络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有所革新,同时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应该尽量减少使用文学翻译的教学实例,而适当增加应用性强的文本翻译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同传媒体教室,如网络慕课、Spoc。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多次反复地学习慕课内容,让有学习意愿的习者可以进行个性化知识补充,提高教师的利用率,提升学习参与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全民共享。

2004年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英语硕士生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CAT)[5],这项新兴技术不单可以提高翻译效率,而且能保证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性,相对于传统的人脑翻译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其列入课程安排是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必行发展道路。但是从目前水平来看, 无论是我们的教学管理者还是我们的专业教师都长期处于技术的盲区,教学基础设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6]。在知网“计算机辅助翻译”以“俄语”为关键词索引,查找结果为零,再次进行句子索引,找到6篇论文,其中涉及到翻译教学的有3篇,但均是针对MTI阶段的教学研究。2019年共有20多所高校招收俄语翻译硕士, 其中25所高校招收俄语笔译翻译硕士,笔者选取其中10所院校,即北京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上海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对其官网公布的俄语本科課程设置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以上10所高校均未在本科生阶段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这门课程,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在MTI阶段设置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这一课程,黑大笔译、口译方向均将计算机辅助翻译作为学位方向课程任选项目设立。由于俄汉语料库的建设和完善、CAT 教师的培养、专业的教材等诸多问题需要翻译界同人齐心合力一起解决。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语言作为社会沟通和自我表达的重要工具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不断充实,更新书本中已经老旧陈乏的部分,保持知识的新鲜度,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探索前行。“互联网+”、信息爆炸、生活快节奏让语言也变得更加具有简洁性,并生动活泼起来。作为习语者,无论是从事翻译工作还是科学研究,都不能忽视时代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国情文化课程部分可加入互联网上实时播报的俄罗斯时事新闻、社会新闻的原文阅读解析,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必修课中开始基础阅读(II),教学内容就包括现代报刊选读,介绍当今俄罗斯社会及人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新时代的教学模式中,已从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转变为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是高校教育的大势所趋。

最后,培养目标为从事翻译、科研、管理工作的高级俄语专门人才,那么在理论培养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学生翻译实践应用方面的技能培养。在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科技化的今天,可以模仿出多种真实的语境场景,使得情景式模拟翻译任务成为可能。5G时代已正式进入人们视野,在国家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基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智慧教室将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支撑探究式教学、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在高教,智慧教室将实现学习空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辽宁大学拥有智能数字实验室,并联合北京润尼尔虚拟方针实验室组织教师培训。结合俄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实现翻译技能训练环节的虚拟教学,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成为翻译实践的积极参与者,畅想未来实现在俄语教学领域VR技术的3D模式教学实践模式。

(二)面对市场的俄语翻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首先,注重对学生的母语水平培养。中国翻译协会的翻译产业调研显示,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推进,64%的翻译服务企业汉译外业务量比例显著高于外译汉[7],同时存在着高素质的汉译外人才缺乏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影响到我国对外传播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复合型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