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忍忍
摘 要: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选择2009—2019年为研究时间段,这一时期称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从研究产教融合的概况、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等方面进行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综述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3-0056-04
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是实现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产教融合进行阐述。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关文献发布
利用中国知网(CNKI) 全文数据库平台,采用篇名检索法对“产教融合”进行检索,结果显示,2009—2019年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文献共计2 215篇,期刊论文共计2 096篇,博硕士论文共计23篇。各年份发表产教融合文献数量如图1所示:
从图1可能看出,2009—2012年,关于产教融合的文献只有3篇,2010年和2011年,文献发布量为0篇,说明我国产教融合处于萌芽阶段,“产教融合”一词还没有真正出现,其出现的词语一般是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等。2013年,“产教融合”一词首次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出现,为此产教融合的相关文献研究已开始出现。2014年产教融合的文献数量急剧增长,其主要原因是2014年颁布了有关产教融合的法律法规以及产业升级转型的加快,2014—2019年,产教融合的文献都在大幅度增长,2017—2018年,从470篇到1 106篇,体现出产业发展越来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产教融合理论体系在不断成熟。2018年1 104篇,其增长速度是2017年的2.4倍,占2014—2018年文献发文量的50%左右,其原因是很多区域进行产业升级的转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十九大的召开,使其产教融合的热度持续增高,更多的学者开始对其研究和调研。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机构
从图2中可以看出,产教融合的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机构,还可以看出产教融合的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图2中选取了前10名的研究机构。
通过图2可以看出,普通院校长春工程学院的文献发布量为第三,其文献是15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献发布量为第四,其文献是14篇。还可以看出产教融合大部分集中于高职院校,最典型的高职院校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其发表的文献数是22篇,其次是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17篇,总体来看,前10名大多数都是职业院校,这体现了职业院校越来越认识到企业产业合作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高职院校可以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主题
高频主题词是一篇论文研究的主要核心,也是这个领域发展的主要核心内容,在中国知网(CNKI)中检索主题“产教融合”,选取了主题词出现的频数的前十名,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频数出现最高的是产教融合,其次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一部分,是一种手段或者是措施,紧随其后的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这五个关键词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
(四)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期刊论文分布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论文发表的刊物前10名,如图3所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表的与产教融合主题有关的论文相对较多,其论文发表的篇数为221,占文献总量的17.44%,主要是核心刊物;其次是中国教育报发表133篇,占文献总量的10.5%。排在前5名的,都是与教育相关的期刊,体现了产教融合与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一)关于产教融合内涵的研究
关于产教融合的概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陈年友等学者认为产教融合就是职教与企业行业进一步合作,实现共赢以及培养大量的优质人才[1]。陈熔等学者认为,产教融合就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其目的是培养数以亿计的优质人才,其内容主要包括专业与产业、学校與企业、实践与生产、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处理[2]。在产教融合参与主体方面,邱晖等学者认为产教融合是由政府、企业、行业以及职业院校共同参与,为了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互相合作为基础,以实现双方共赢为动力,以共同合作项目为载体,通过利用多元主体的资源以及环境共享,以达到培养育人的目的[3]。杨善江结合高等教育“三重螺旋”模型研究了政府、院校、企业三个主体各自承担的历史使命与职责[4]。在产教融合本质方面,王丹中认为是职业院校、企业、技术、产业、创业、就业、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5]。陈志杰认为,产教融合的内涵是职业院校和企业、生产和教学以及产业和教育的三大融合[6]。在产教融合组织层面,成倩认为,产教融合指企业和职业院校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以学生校内学习、发展个体到走向工作岗位的组织活动[7]。罗汝珍认为,产教融合是指教育与行业共同开展服务、生产以及教育活动,形成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形式[8]。
(二)关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关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研究:在产教融合实训模式方面,姚东伟认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中厂”“厂中校”以及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9]。黄倩认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交替”“2+1式”“订单式”[10]。在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方面,鲍桂楠认为,应该实现机构、专项经费、制度以及人力资源四个方面的协同[11]。杨善江认为,政府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在产教融合导向方面,马庆发教授认为人才应注重需求导向[12]。在产教融合机制方面,顾绘认为,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有动力、互动、共享以及评价机制,并提出模式创新、专业对接、课程深化融合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13]。李梦卿认为,掌握现代学徒制内涵、激发集团化办学的活力是人才重要的培养方式[14]。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职业院校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连接企业和职业院校的纽带,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关于产教融合政策的研究
进入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理论体系不断成熟。产教融合发展政策的颁布,主要是教育部和国务院两个机构,其政策文件颁布如表2所示。
(四)关于产教融合问题的研究
对于产教融合问题的研究,罗明誉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为例,在对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存在动力不足、合力不强、创新力较差以及红利较少等主要问题[15]。王向红认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立地式研发存在顶层设计较差、创新力不足、 技术研发水平较弱等问题[16]。在产教融合实践层面,汤智华提出高职院校不重视产而重视教、有关产教融合对象的政策体系不完备、配套机制效果不佳以及产教供需双方渠道不对称[17]。刘雷艮等学者以纺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提出专业链和产业链不能进行有效对接,纺织教育的课程和职业岗位的要求不匹配,职业教育的政策不能及时更新,降低企业的参与热情[18]。
(五)关于产教融合对策的研究
对于产教融合对策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杜俊文认为产教融合优化路径从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外部环境层面、策略层面、制度层面以及机制层面进行优化[19]。刘武周、谢敏等学者以内江市产教融合的现状为例,提出培育主体、完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体系、创立职业院校以及政府发挥引导和统领作用等对策[20]。张红梅结合江苏财会职业学院产教融合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政府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极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热情[21]。
(六)关于产教融合机制的研究
对于产教融合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产教融合保障机制方面,宋婷认为,应该借鉴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产教融合的保障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法律、设立专项经济资金补贴、教育与行业的组织要深入,以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22]。从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方面,周丹认为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应及时构建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23]。卢美圆提出,构建动力机制,是建立健全开放合作机制、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要素融合机制以及信息沟通机制[24]。
三、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一)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研究存在的不足
1应加强实证研究
从本文图1可以看出,在分析产教融合的问题时,很多学者主要侧重于产教融合的内涵、政策法律法规的颁布以及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很多学者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和问题没有进行实证研究,而是直接进行经验总结。即使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调研,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数据是否真实或者抽查范围有限,也很难反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在产教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只是对产教融合的现状进行事实描述和经验性总结,没有数据的验证,难以具有说服力。
2经验未能本土化
发达国家的典型成功案例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探索提供了经验,值得我国学者进行深思。从目前发表的文献来看,很少有学者对国内外的产教融合进行比较,很多学者发表的文献总是对几个发达国家产教融合的案例进行介绍,直接把发达国家的案例直接照搬到本国,没有与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情进行对比,没有指出哪些方面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没有真正地吸取产教融合文化。
3对策针对性不强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即使参与校企合作也是浅层次的合作,并未与职业院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专业的设置等。在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认为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需要完善、统筹引领,以及实施加大资金的投入、搭建多元的高水平实训基地,以及机制体制的建设等策略。然而,这些政策也没有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导致产教融合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需要从职业院校的本质因素去分析,如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是寻找利益的平衡点、给予企业政策鼓励、税收优惠以及职业院校内改革绩效工资制度,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等多种对策。
(二)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研究展望
1研究方法有待于改进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索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定量研究及经验研究较为丰富,定性研究以及规范研究相对比较少,然而,我们更加需要定量研究以及实证研究,数据会更好地反映出产教融合发展的客观情况,以便更好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一定要获取第一手资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防止一些人为因素造假。
2打造多学科命运共同体
从产教融合的研究内容中的研究机构可以看出,产教融合基本上集中于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的数量有限,也不利于更深入地去研究产教融合。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机构的分布较为分散,不利于研究产教融合的系统性以及整体性。这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产教融合是多种要素的融合,它涉及到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种主体,为此,可以从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角度进行研究,使研究理论依据更加豐富,也可以多维度地进行思考。
3深化比较研究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然而,与发达国家产教融合模式的成功经验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创新、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以及理论体系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为此,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还需要借鉴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产教融合发展的不足,积极吸取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规范,并纳入产教融合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
参考文献:
[1]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2]陈熔,桂文龙,胡海婧.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9):49—53.
[3]邱晖,樊千.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102—105.
[4]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框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17—119.
[5]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2014(35):79—82.
[6]陈志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5):35—41.
[7]成倩.贵州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13—16.
[8]罗汝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制度学逻辑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6):8—13.
[9]姚东伟.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6(2):23—25,29.
[10]黄倩.“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9):66—68.
[11]鲍桂楠.协同创新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6(21):13—16.
[12]马庆发.切换发展动力从就业导向迈向需求导向[N].中国教育报,2016-08-02(003).
[13]顾绘.产教深度融合:学理依凭、机制内涵与实施寻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8—11.
[14]李梦卿.產教融合:职教优质发展的择善固执之举[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17(1):74.
[15]罗明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现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7:8—11.
[16]王向红.立地式研发: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98—101.
[17]汤智华.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瓶颈及出路[J].成人教育,2019,39(1):71—75.
[18]刘雷艮,牛建涛,黄紫娟.浅析纺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轻工科技,2018,34(12):129—130.
[19]杜俊文.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缺失与优化路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4):28—30.
[20]刘武周,谢敏.制约地方产教融合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内江市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4):67—69.
[21]张红梅.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路径选择[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7):131—133.
[22]宋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保障机制研究——基于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三国比较[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4):49—52.
[23]周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20):39—41.
[24]卢美圆.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