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氧疗配合肺康复训练治疗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

2020-03-24 17:15李珊珊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康复训练通气

李珊珊

(敦化市医院呼吸内科,吉林敦化 1337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主要表现为气流受限特征,呈不可逆、进行性发展,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咯痰、咳嗽等症状,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1]。慢阻肺病情易反复,患者往往因病情急性加重而需要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高级抗生素治疗,花费较高,每次病情加重后均会导致肺功能减退,加剧呼吸困难症状[2]。部分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除接受常规吸入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外,还需配合长期氧疗[3]。临床中,尽管患者遵医嘱接受治疗,但仍会伴有劳动力下降、慢性咳嗽等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为了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疗路径,该文选取该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就家庭氧疗配合肺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索,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84例。纳入标准:符合慢阻肺的诊断标准[5];符合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6];患者同意配合研究;休息状态下有动脉低氧血症,呼吸室内空气时血氧饱和度<88%或动脉血氧分压<50 mmHg,或有(无)高碳酸血症。排除标准:合并肾、肝、心等其他严重器质性功能障碍;哮喘;精神病;认知功能障碍;语言表达能力障碍;严重骨关节疾病。采用蓝白双色球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8~78岁,平均(61.49±3.15)岁;病程2年~11年,平均(5.17±1.39)年。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6~77岁,平均(61.28±3.47)岁;病程2~10年,平均(5.28±1.5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吸入激素、支气管扩张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家庭用制氧机,经鼻导管吸氧,氧流量设置为1~2 L/min,每日吸氧时间>15 h。观察组在家庭氧疗基础上配合肺康复训练:(1)腹式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取平卧位、立位或坐位,双手分别放在胸腹部,展开膈肌运动,吸气时用鼻吸入空气,使腹壁尽可能地突出,收缩膈肌,再用口呼气,使腹部内敛,在此过程中保持呼吸缓慢,尽量增加膈肌移动度,从而提高肺泡通气量,锻炼时间10~20 min/次,控制呼吸频率7~8次/min,每日早、中、晚反复练习,各进行1次。(2)缩唇呼吸训练:呼气时尽量缩小口唇,使胸腔中的气体缓慢自口中吐出,控制呼吸频率7~8次/min,每日早、中、晚各展开1次练习,吸呼时间比控制在1∶2或1∶3。两组均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采用广州澳迅仪器有限公司提供的AS-407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钟用力呼吸容积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2)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7]评价疗效:患者呼吸困难、咳嗽、痰粘症状消失,血气分析指标、血氧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为显效;患者咳嗽、痰粘、呼吸困难症状改善,血气分析指标、血氧得到改善为有效;患者咳嗽、呼吸困难、痰粘症状和血氧、血气分析指标均未发生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该组例数×100%。(3)治疗前后以SGRQ圣乔治呼吸问卷[8]为参照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内容包含症状、疾病对生活的影响、活动三个维度、共计50条,按照预设分数赋值,评分转换成百分制,评分越高提示健康状况越差,生活质量越低。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功能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疗效对比

观察组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6%(39/42);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3.81%(31/42)。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5,P=0.019)。

2.3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症状评分、活动评分和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对比()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对比()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aP<0.05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bP<0.05。

3 讨论

当前慢阻肺已位居全球致死病因的第四位,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发病率在8.4%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慢阻肺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国民身体健康[9]。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受通气功能障碍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因素影响,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情况发生,致使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常因急性加重而需要入院接受治疗。

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常伴发低氧血症,因此纠正患者缺氧状态至关重要[10]。相关报道显示[11],长期氧疗是影响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氧疗方法得到了改进,家庭氧疗成为治疗慢阻肺的常用手段。通过家庭氧疗可维持体内动脉血氧分压稳定,达到60 mmHg以上,提高血氧浓度,增加氧输送量,提高心肺工作量,提升组织氧利用度,降低无氧酵解,解除了低氧张力对机体颈动脉体的刺激,减少了通气需要,减轻骨骼肌疲劳,改善了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但患者受病情影响,常伴有全身多系统损害,如继发高血红蛋白血症、营养不良、骨骼肌功能异常等情况,导致患者常因急性加重而再次入院。因此有必要加强肺康复锻炼,以进一步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肺功能,延缓患者病情进展。

肺康复训练内容以主动锻炼为主,训练方式各异。训练期间使患者处于放松体位,维持机体均匀呼气和吸气,有效调动呼吸肌群参与舒张、收缩运动,增强呼吸肌肌力、耐力,提升吸气流速,进而扩张胸廓,有效充盈肺泡组织,提高有效通气量,促使机体呼吸功能恢复,促使肺复张,明显缓解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低氧血症、睡眠障碍等情况,减轻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2.74±0.25)L、用力肺活量(3.35±0.52)L、FEV1/FVC(67.05±5.62)%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症状评分、活动评分和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给予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家庭氧疗+肺康复训练可显著提升FVC、FEV1/FVC、FEV1等指标水平,增强肺功能,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发挥着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康复训练通气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不通气的鼻孔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观察
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