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方,曹端山,侯英华
(恒丰集团 夏津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德州 253200)
随着夏津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B 纱品种不断增多,出现了细节多,瞬时断头多,缠胶辊,生产效率低(约为93%),落后机台、落后锭子多,棉纱脱断头,涤纱缠胶辊且粘断头等问题。对不同中心距的喇叭口进行优选试验,发现采用3 mm双进单出喇叭口对成纱细节影响很大,可减小加捻三角区,明显改善车间生活,生产效率达96%以上,且各项指标均有改善,车速可达正常水平。
在细纱机牵伸过程中,随着纤维扩散,须条会逐渐变宽,喇叭口作用于须条,喇叭口中心距则会直接影响成纱条干、细节、粗节、棉结和断裂强力[1-2]。
喇叭口规格一般有8 mm,4 mm,3 mm,分双进双出喇叭口、双进单出喇叭口等多种形式。赛络纺品种大多选用双进双出喇叭口,粗纱分别通过喇叭口进入牵伸区,因A纱涤纶纱和B纱纯棉纱在喂入过程中须条排列较宽,使纤维在排列过程中毛羽指标虽较好,但条干CV值、粗细节、棉结等不达标。
喇叭口中心距的大小影响喂入粗纱间距的大小,牵伸的两根纱条在离开罗拉钳口时的间距大,则须条间的夹角大,单纱须条过长、张力变大、须条三角区缩小、边纤维损失多,就会影响成纱质量[3];间距小则须条间的夹角小,须条短、张力小、毛羽少、成纱质量较为稳定,但不宜过小,否则赛络纺纱线的风格就无法充分体现。因此,AB纱生产过程中采用小中心距、双进单出的喇叭口对成纱质量有利,可使牵伸区纤维排列得较为紧密,大幅改善成纱条干、细节、粗节、棉结和断裂强力等指标,满足客户需求。
不同规格喇叭口生产C/T 50/50 18.3 tex K S-AB纱的成纱质量对比见表1。
表1 不同规格喇叭口生产C/T 50/50 18.3 tex K S-AB纱成纱质量对比
由表1可知,生产C/T 50/50 18.3 tex K S-AB纱双进单出喇叭口与双进双出喇叭口相比,条干CV值可改善3.3%,-30%细节减少437个/km(约30.7%),-50%细节减少1.3个/km,+200%棉结改善了56.5个/km(约45.6%)。
不同规格喇叭口生产T/CJ 50/50 14.7 tex K S-AB纱的成纱质量对比见表2。
由表2可知,生产T/CJ 50/50 14.7 tex K S-AB纱双进单出喇叭口与双进双出喇叭口相比,条干CV值可改善3.3%,-30%细节减少185个/km(约11.2%),-50%细节减少3.7个/km(约47.4%),而+200%棉结改善了32.2个/km(约34.8%)。
表2 不同规格喇叭口生产T/CJ 50/50 14.7 tex K S-AB纱成纱质量对比
赛络纺AB纱为双纱喂入,牵伸力增大,故后区工艺必须进行相应调整。赛络纺AB纱后区应采取“大隔距、小牵伸”的工艺原则。后区牵伸倍数大,捻回重分布大,捻度损失大;后区牵伸倍数小,捻回重分布小,捻度损失小,纤维排列稳定,有利于改善成纱质量。同时,为了利用捻回重分布,后区隔距宜偏大掌握,普通牵伸在罗拉隔距为45 mm×65 mm时有利于成纱质量提高。
赛络纺细纱机选用双进单出喇叭口对纱线质量影响很大,校正喇叭口位置时,必须在设备运行时进行,工作量大,应先调整好导纱动程,逐个调整喇叭口位置,避免因喇叭口偏移造成成纱不良、出硬头等问题。优选胶辊有利于降低AB纱细节,胶辊的弹性和摩擦因数直接影响钳口对须条的握持效果,从而影响握持力和握持不匀率,良好的胶辊弹性会吸收罗拉转动和罗拉握持沟槽带来的机械振动,增加胶辊与罗拉钳口的宽度[4]。因此,胶辊硬度宜偏软掌握,应选用低硬度且直径不小于29.6 mm的胶辊,具有较好的摩擦因数,抗静电性强,无缠胶辊、缠罗拉等粘缠问题,并具有较好的弹性和耐磨性。
双进单出喇叭口安装后,须按照晨检计划及AB类维修计划,定期对喇叭口进行保养检修,避免喇叭口因歪斜、螺丝松动、毛刺造成堵塞,进而引起粗纱脱断头及意外牵伸。多次试验证明,3 mm双进单出喇叭口可对须条进行集束,控制边缘纤维的散失,有利于改善条干和纱线的断裂强力,千锭时断头可减少32%,瞬时断头可减少3根/台,锭速可提高500 r/min,细纱制成率可提高2%以上。
在生产赛络纺AB纱的实践中,采用双进单出喇叭口,应实行区域包机一对一责任制,具有较好效果;一般要求A纱认左眼,B纱认右眼,便于形成AB纱的成纱风格,定期检查是否出现堵喇叭口问题,生产中避免出现错混;对AB纱的粗纱头袋子、回花袋子等进行不同颜色的标注,配置防混防错记录本,掐纱换纱时注意粗纱在喇叭口内不同认法,谨防出现错号纱、单股纱等。
采用3 mm双进单出喇叭口可大幅改善赛络纺AB纱的成纱质量,对于减少细节和瞬时断头、提高锭速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AB纱管理的一条捷径。在工作中要多试验、多对比,优选AB纱的各项工艺配置,夯实设备状态以及操作管理,严格控制温湿度,关注后纺10万m纱疵是否存在异常,及时分析、做好整改,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从而为稳定质量、提高产量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