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莹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常用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从而营造精彩的数学课堂。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课堂提问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思维;提问策略
一、精心设计,分层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重视对于课堂提问的设计,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应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激趣之问。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新课开始提出“激趣之问”能迅速吸引他们的目光,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在教学“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时,我首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薄薄一张纸,作用可真大,买书买笔买玩具,都要用到它!你知道它是什么吗?”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相举手,跃跃欲试,立刻对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一个简单的谜语提问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既有知识情趣,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2.引究之问。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课标指出,在数学课堂上,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向学生们发起“引究之问”,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教师提出“你能折出一张纸的1/2吗?”这一问题,学生就此展开了自主探究,将不同形状的纸对折、涂色,充分经历了得到1/2的过程。交流之后,教师追问:“为什么形状不同,折法不同,它们都表示‘1/2?” 这掀起了学生思维的热潮,结合自主探究的过程进行思考,学生对“1/2”的认识更加透彻了。
简洁明确的问题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索,由浅入深,逐步加深刻对新知的理解,同时积累思维活动经验。
3.拓思之问。“数学是思考的产物。”问题不应止于课堂,而是源于课堂。因此,在新授知识结束后,教师要提出“拓思之问”,让学生的思考继续延伸。
一位特级教师在“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的课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阿凡提把长10米,宽6米的羊圈改围成正方形又改围成圆形,哪种面积最大?”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周长相等的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教师接着提问:“如果阿凡提把羊圈改围成圆形,面积还嫌小,怎么办?”这时,有学生想到了:靠墙围,教师继续追问:“靠墙围,怎样围面积最大呢?”
这个问题非常有思维含量,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问题,能够拓宽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的理解,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次飞跃,思维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问在“关键处”
课堂提问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样有“关键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恰当的把握时机,适时提问,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窗。
1.思维障碍时提问。学生思维遇到障碍的地方往往是教学重难点所在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及时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在学习“被除数、除数末尾都有零的除法”时,学生在探索“900÷40”时,对于余数的判断出现了困难,有的学生认为余数是2,有的学生认为余数是20。这时,我提问:“余数到底变不变呢?你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吗?”学生立刻展开了深入的思考。有的学生采用验算的方法去验证余数应该是20;有的学生从数位的角度解释“余下的2表示2个十,因此正确的余数是20”;还有的学生列出了“9÷2=4……1,90÷20=4……10,900÷200=4……100”这一列算式去证明余数随着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知识的“果子”,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思维偏差时提问。思维“偏差”是指学生对知识理解上的片面或错误。教师应捕捉时机,通过恰当的提问,澄清学生对问题的片面或错误认识。
在教学“相交和平行”这节课时,学生认识了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后,我提出一个带有“陷阱”的问题:“两条直线不是相交就是平行的,这句话对不对?”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对!”可见学生对平行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我相机用两根直条摆出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并提问:“这样的两条直线不相交,那它们互相平行吗?”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
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适时点拨性提问,引起学生反思,能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等待“30秒”回答更精彩
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经常提醒学生“等待30秒再回答更精彩”!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思考,而思考需要時间。在这“30秒”内,学生既巩固了所学,又能在思考过程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有时候,表面上看学生陷入了沉默,其实他们的头脑中可能正在酝酿精彩的想法。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课时,学生经历了动手用圆片创造“1/2,1/4,1/8,1/16”等分数,根据涂色面积大小比较分数的大小之后,我继续追问:“观察分数的大小以及分母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这时,课堂陷入了一阵沉默之中,片刻之后学生纷纷举手作答。这样的场景其实很常见,也许课堂提问之后或许会“冷场”,这却给予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所以,面对课堂提问后的沉默、冷场,教师其实不必焦虑,机智的老师从不着急让学生作答,舍得等待,坚持倾听。
四、为学生“点赞”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鼓励表扬总是比惩罚与批评来的有效。在课堂提问之后,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毫不吝啬地为他“点赞”;学生回答欠妥时,教师也要给予中肯的评价。这样的理答方式能令学生感到尊重,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把握“问”的艺术,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拓宽学生思维,通过恰逢时机、恰到好处的提问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渡过难关”,并且舍得花时间等待。
教师要努力优化课堂中的“问”,“问”出学生思维的价值!“问”出数学课堂的精彩!让“问”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齐宽祥,鲁玉慧.精心设问,有的放矢——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小学数学教育,2015(10):19-20.
[3]贲友林.重新认识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