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月峰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的观念和思想行为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越发受到关注,因此,教师应当把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道德教育当做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实现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本文将论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而探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思考能力,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中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因生活中繁杂的信息而困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顺应现实情况,对教学任务与计划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时代社会环境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新的形势,生活节奏加快,中西方文化交融等现象成了学生三观与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为一门能够服务于其他学科的基础教育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适合全新的学生心理辅导与思想道德建设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易操作性的特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生活中的问题与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小学中高学段作为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自我价值的独立性能够通过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来解决。在小學中高年级语文课程的构建中,作为心理学的实验领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阐述人格心理学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揭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具体现象以及普遍规律,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应用
1.融入课程教学,促进学生人格构建
缺乏认知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呈现的普遍现象。学生容易在学习生活中因认知的主观偏差性产生厌学、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妨碍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具有语言启蒙的特点,对学生的三观与性格的塑造有学科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将心理辅导融入到道德和规范性的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在客观评判自己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乐观自信的优秀品质。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可以设定为良好的品格塑造,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结合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获得心理建议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这种心理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并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2.加强课程情景建设,促进共情能力
情绪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活动,而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控制意识和情绪的能力。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根据心理健康教材泛泛而谈,并且没有结合每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情况来帮助学生破除心理问题。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小学语文教材具有较好的互动性,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示范性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通过创造具体实际教学情景,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的基础上,改变对事物的固有情感,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进行课文《将心比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理解与共情的短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学生对自身亲身经历的分享,将其代入到情景之中,教师最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总结课程收获,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进行过程中逐步提高对事物与情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3.课堂情感渗透,建立理性观念
合理的情感渗透能够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能力。理性情绪渗透的主要观点是情感不是直接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各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引起的。人们天生就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倾向,理性使人们创造理性的思维,而非理性会导致不合理的思考。逻辑思维导致理性的情绪和行动,不合理的思维会导致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出学生的非理性想法,并客观地灌输理性思维的方法。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是由不合理的认识所致,在评估一个人或物体时,不应当基于其自身的主观性,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分析问题并以共同的观点客观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认知变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进行辩证性和矛盾性的论述,使语文教学具有思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被调动起来,通过思想与想法的沟通,能够在改变固有观念的同时,提高主动思维的能力。
4.结合心理游戏,提升课程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游戏灵活引入课程内容,激发与改善课堂的气氛,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舒适愉快的教学活动接受心理教育、提高思维意识。语文游戏能对学生的思维和情绪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的同时,还可以调整学生自身心理状况,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建设。同时,教学中融入游戏还可以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其共同完成目标,提高社交适应性,掌握社交生活中的技能。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这一方面设置一些集体游戏,建立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游戏的联系,学习先进的心理知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让他们逐步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格。例如,教师在进行有关“信任”的内容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信任背摔”户外拓展项目,在活动的进行中令学生感受到信任的力量,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品格。
5.加强教学实践,深化学生体验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始终将道德和情感原则作为心理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在讲授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时渗透适合小学阶段学生浅显易懂的理论,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社会实践中的优秀心理学案例。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诗句时引入一些历史典故等素材,通过对诗句的解读,揣测诗人的情感与品质,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课文的前提下自主地加强教学的代入感与实践性。这些实践案例比理论上的宣传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它们可以给学生某种精神上的触动。课文中的许多故事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对于某些容易实践的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社交表演,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行为,真正感受情感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时期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与监督者,有责任调整其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渐渐渗透正确的三观,教师可以通过融入课堂情景教学,培养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灵活运用情感疗法、心理游戏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语文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步扬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技风,2019(25):54.
[2]康丽丽.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现状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9.
[3]袁荣宏.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6(27):153.
[4]孙艳清.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