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玮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活动能够体现幼儿求知和思考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发展。中班是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幼儿能够形成良好的数学概念。文章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入手,强调幼儿教师在中班数学教学组织中要做到:活动内容“融情景”、活动材料“有层次”、活动空间“全开放”、师幼互动“巧介入”的支持策略,从而满足幼儿对数学活动的需求,丰富幼儿数学认知经验,促进幼儿思维等方面发展。
关键词:中班幼儿;感知数学;探究数学;运用数学;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4-0119-02
数学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数学活动组织得平淡无味、幼儿参与兴趣低的现象,甚至部分教师根本不进行数学活动,出现数学活动缺失的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培养幼儿良好的数学能力,提高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感知数学、认识数学、运用数学,从而帮助幼儿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笔者将数学活动合理地渗透到生活与游戏之中,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一、活动内容“融情景”,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数学教育离不开幼儿的生活。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会更容易理解,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将幼儿的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运用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能力,进而喜欢数学。
(一)巧用生活情景,感知数学
幼儿一日生活有多种情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是幼儿感知数学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幼儿升国旗、排队下楼、做操等情景中就蕴含着排序及高矮等数学知识。将这些生活情景融入教学之中,开展“排排队”的活动,引发幼儿的思考:“我们要怎样排队呢?你应该排在第几个呢?”幼儿会根据自己的观察,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方式探索排队的方法,根据高矮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从矮到高一个一个进行排队。在这样的真实情景中,幼儿学习数学是自然的、轻松的。
(二)融入体验馆情景,感知数学
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幼儿园中有一个社会体验馆游戏场,它是一个幼儿体验的“小社会”,里面有理发店、餐厅、小医院、小超市、公园等,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搬进”体验馆,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数学方面的游戏。例如,在小超市中,每一件物品的下面都有圆点,一个圆点代表一块钱,两个圆点代表两块钱,以此类推,顾客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要购买的东西并结账,在结账的过程中收银员也要细致地核对物品,然后一张一张数钱,体验馆小超市游戏的融入,让幼儿在真实的购物中,感知了数学。
(三)延伸家庭情景,感知数学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要与家庭形成协同教育,所以教师可以将活动延伸到家庭之中,充分利用家庭成员这一资源,让幼儿数一数:家中一共有多少人?男的多少人?女的多少人?或是根据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类:父辈一类,孩子一类,老人一类,戴眼镜的一类……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数学游戏,让幼儿说一说自己身上有什么。他们会说“2只眼睛、10根手指、2只耳朵、2条腿”等,在这样简单的游戏中让幼儿感知数学。
总之,教师为幼儿提供生活中的情景,巧妙地運用各种情景,能够让幼儿自然感知数学,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
二、活动材料“有层次”,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究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是幼儿发展数学能力、获得数学知识的途径。数学教学活动是通过材料来展现其价值的,不同层次的材料投放,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对材料及自身发展的需求,促进全体幼儿均衡发展。
(一)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提供多层次材料
在活动中教师要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材料,都有自主操作的机会,体现材料的挑战性与个性化,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既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又让个别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材料。例如,在按数取物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贴着5~11数字卡片的小动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相应的动物,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选择5、6、7,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选择10或11,然后根据数字为小动物取水果,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一名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获得成就感。
(二)结合幼儿操作能力,提供多层次材料
操作活动是培养幼儿探究数学、主动学习、获得认知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操作水平较高,有的幼儿操作水平较弱,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多层次的材料,以满足不同操作能力的幼儿。例如,在进行排序活动时,教师让幼儿自己寻找规律并运用粘贴的方式进行后面的规律排序,有的幼儿会使用双面胶,有的幼儿不会,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如胶棒、双面胶、胶水等,以贴合幼儿的不同操作能力。这样,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更有选择性,从而能顺利操作。
(三)关注个别幼儿需求,提供多层次材料
每个班级中都有持个别需求的幼儿,教师要关注这些幼儿,提供适合他们的材料。例如,有一名幼儿年龄较小,不认识半圆形,在“图形组合”的教学活动中,他找不到半圆形的家,于是教师为他提供了一个圆形,将圆形折成半圆形,幼儿拿着这个“可变的图形”参与有趣的数学游戏,当他找不到半圆形的家时,就把图形打开看一看,感知圆形和半圆形的关系,最终找到了半圆形的家。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不仅感受到了数学游戏的乐趣,还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发展水平,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提供多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让幼儿在与材料有效互动的过程中探究数学。
三、活动空间“全开放”,让幼儿在参与中运用数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起源于运用,这里的运用主要指操作实践。”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亲自动手动脑操作,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并运用数学。而且幼儿生活的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所以数学教学活动也要回归自然,提供开放性的空间,以满足幼儿的运用需求。
(一)班级空间全开放,在操作中运用数学
中班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是目标化的活动区活动。因此,活动区对中班幼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教师将区域融入教学活动中,要将班级空间全面开放。例如,在进行点数活动的时候,幼儿可根据自己选取的小数字到班级中任意区域去取相同数量的东西。在比高低的过程中,幼儿自主找到一类物体进行比较,他们发现了高和低后,高兴地跟旁边的小朋友进行交流,大家相互看一看、说一说。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了很多东西的薄和厚、粗和细。幼儿在这种开放的空间中运用数学,会更加自主。
(二)园所空间全开放,在发现中运用数学
幼儿园是幼儿每天生活的地方,他们对这里的环境特别熟悉,在开展数学活动时,要做到园所空间全开放。将园所空间资源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幼儿会更加自如和自主。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通过小小的调查寻找数字,如每个门上都有门牌号,每个班级门口都有班级名称,楼道中还有紧急电话等,幼儿寻找完数字之后深入了解这些数字的意义,便于正确地运用这些数学符号。幼儿在熟悉的园所环境中发现的数字,能够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
(三)社区空间全开放,在寻找中运用数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社区合作,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社区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这一空间资源,开展“小朋友找家”“好朋友来做客”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认识楼栋号、单元号和楼层等,增强数的概念。
总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开放性的空间,让幼儿在实践体验中、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四、师幼互动“巧介入”,让幼儿在操作中解决问题
良好的师幼互动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但师幼互动的时机及方式要做到适时与巧妙。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观察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幼儿学习数学时所遇到的困难,并进行不同层次的引导,让他们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数学认知与发展。
(一)幼儿情绪低落时,教师及时鼓励
当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对活动不感兴趣、情绪低落时,教师可以运用语言鼓励幼儿,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幼儿在进行循环排序时迟迟不动,一直坐在那看着材料,游戏无法进行下去,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如“你想用什么规律进行排序呢?”“没关系,大胆试一试你的好方法”“你没问题的,老师相信你”。当鼓励完幼儿之后,更要关注幼儿尝试的过程,及时肯定和鼓励幼儿的新发现,帮助幼儿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二)幼儿操作错误时,教师适时反问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幼儿可能会出现错误的操作,但自己不知道,探究仍在继续,这时教师要及时、正确地进行引导,避免幼儿错误的操作。例如,幼儿在自主点数的时候嘴里数着1、2、3……但是手里却随意地乱拿东西,没有做到手口一致。当幼儿数完的时候,教师问幼儿数的总数,并提出疑问:“你认为这个数对吗?你做到拿一个数一个了吗?”引导幼儿尝试再数一次,并强调规则“拿一个,数一个”。
在活动之中,师幼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既要尊重幼儿,解读他们的心理需求,又要引发幼儿积极思考,找到问题关键所在,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摸索、去尝试,成为幼儿数学游戏中真正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总之,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教师要巧妙地将数学教学活动融入生活情景之中,提供有层次的材料和全开放空间,让幼儿感知数学、探究数学和运用数学,提升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 洁.幼儿园游戏化数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及思考[J]. 成才之路,2014(20):61.
[2]沈丹丹.讓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活动闪闪发光[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