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初步文学鉴赏能力

2020-03-22 17:11陈秀青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品味文学作品

陈秀青

(顺昌县实验小学,福建 顺昌 353200)

当前,传媒形式、读物种类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然而,应试教育的怪圈,教辅读物的泛滥,加剧了文学边缘化,阻碍了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正本清源。学生无法从语文课上体味到文字的温度,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从而丧失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的语文课与大语文教育本位脱离,没有语文味,缺乏美感。新时代语文教学呼唤审美鉴赏的回归,因此,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

情感是文学鉴赏的核心要素。文学鉴赏是作者与读者的感情交流,其本质特点是实现两者心灵的相对与感应,引起意境相通、思想共振、感情共鸣。可以说,整个文学鉴赏都是围绕情感来进行的。对于总是读不懂作品的学生来说,大多数是因为没有投入情感去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通过语言描述、图文兼容、视听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欣赏的喜悦,创造出生动可感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专注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之中,达到感情上的共鸣。例如,教学小小说《桥》时,可以这样处理结尾的设计:1.播放配上凄婉音乐的视频。2.三十秒后,配上教师深情的朗读:“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儿子。”在背景音乐、视频及教师朗读的渲染下,学生进入哀惋的情境中。3.让学生一起反复诵读。诵读时,许多学生深深地为老汉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所动容。在调动情感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小小说结尾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一、品味是文学鉴赏的基础

“‘鉴赏’二字,粗略地解释起来就是一个‘看’字。”文学鉴赏的“看”即“品味”,文学鉴赏就是能将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懂。对文学语言要有感受力,这是文学鉴赏的基础。

1.品语言:聚焦关键词与修辞手法

即使不深究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境界,其表面的词汇表达往往也能给读者带来最直接的视觉审美。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都是作者反复斟酌而精炼出来的。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关键词和修辞手法的品味,是这一阶段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与培养的聚焦点。例如,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赏读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有的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翠色欲流”的“欲”字,读出草原绿的灵动之美。再如,马克·吐温的讽刺小说《百万英镑》之节选《金钱的魔力》中,有一句对托德的笑的描写:“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样子。”教学中,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来品味这句话。教师准备A4纸学习单,上面是一个大大的眼睛、鼻子、嘴的笑脸框。引导学生按这个排比句式的提示“布满折纹、皱纹、螺旋纹”,在学习单的笑脸上画满这三种不一样的纹路,然后思考:“在生活中,有没有可能在一个人的脸上,同时布满那么多种不同形状的纹路呢?”学生面面相觑。教师接着追问:“这是一个比喻句,比喻句就是为了形象化。被誉为‘小说之父’的马克·吐温,竟然把笑脸写得根本不形象,难道他是徒有虚名吗?”在教师的点拨中,善于思考的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马克·吐温的资料,自然而然地顿悟:原来这就是“讽刺”的表达效果。教师相机补充:这是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是讽刺的表现形式。

2.品意境:配乐朗读激发悟性

朱光潜说:“世间有许多奥秘,人心有许多领悟,都非语言可以表达。”[1]的确,有许多意境深远优美的语言,看起来美,想起来美,但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找不出准确的语言表达,只能在意味深长的审美体验中,发现、玩味、揣摩、领会其中的无言之美。因而,文学鉴赏不只靠感性、靠理性,还靠一种悟性。根据小学生的感觉特点,配乐朗读是最好的悟性激发手段。例如,在教学《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让学生配乐朗读。伴着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的《月光曲》旋律,学生脑海中会鲜活立体地浮现出一幅情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样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美的熏陶,还能在品味意境中逐渐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想象是文学鉴赏的平台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学,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如果拘泥于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欣赏一半,有的连一半也鉴赏不到。”[2]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这一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有许多文学作品含蓄深刻,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在赏读时,必须完成“转换”与“补充”这两个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深入文本,细嚼慢品,体味情思,悟出真谛。例如,《白杨》最后一段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此句的弦外之音,借助想象融入作品,把爸爸是来支援新疆的边疆建设者身份和前文爸爸的两次“沉思”的真正原因联结起来,才能真正体悟到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是想借赞美白杨来赞美像白杨那样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指孩子们在老一辈建设者的影响下,也会无怨无悔地接力建设边疆。爸爸此时想到:边疆的建设后继有人了,所以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三、积累是文学鉴赏的保障

刘勰曾经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3]只有在广泛的鉴赏实践中,鉴赏水平才能提高,才能独具慧眼,达到“园照之象”的境界。当然,这种提高主要是通过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实现。文学鉴赏能力的形成,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阅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小学高年级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鲁滨逊漂流记》等中外经典名著,都是很好的阅读范本。“中华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优秀电视栏目,也可推荐学生观看。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展,能使鉴赏眼界更加开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每周都设有一节阅读鉴赏课,和学生一起交流文学审美心得,以激发学生文学兴趣为主旨,有的放矢,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多思,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文学品味。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文学鉴赏能力,是爱美、审美的飞跃,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呼唤,是与初中学习衔接。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和课外阅读,让学生体验情感、品味语言、发挥想象、夯实积累,逐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品味文学作品
品味年画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