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航海
(厦门翔安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城乡结合部小学生阅读量少,缺乏阅读兴趣。基于校情,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从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入手,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拓宽阅读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激励促进,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一所新办校,全校75%左右的学生家长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居无定所。为了生计,较少顾及孩子的学业,有的把孩子交给托管,只要能顺利完成课内作业就算大功告成。闲暇之余,家长打扑克、搓麻将、玩手机……甚至为了哄住孩子也让他们玩手机游戏。家长不但无法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榜样,指导、督促孩子阅读,而且还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加上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分数,觉得孩子看课外书对提高学习成绩没什么帮助,这样无形中削弱了孩子阅读的兴趣。
笔者针对课外阅读情况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72%的家长基本上没给孩子买过课外书,62%的学生几乎不读课外书,83%的父母几乎没有和孩子一起同读一本书并进行交流。学校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量很少,父母对孩子的阅读关注不够,这么少的阅读量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的课外阅读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路径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没有书,阅读就成了无源之水。面对图书的缺乏,学校积极拓宽阅读渠道,开设阅览室、廊道流动书吧、班级图书角,开展同学段轮动阅读,举办跳蚤书市,六一节送书等活动;引导家长用社保卡到镇青少年宫、区图书馆、市图书馆办理图书借阅;鼓励家庭设立个人书橱。形成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阅读渠道,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资源。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1.坚持阅读打卡
小学是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应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笔者把阅读作业融入每天的语文作业当中,让孩子在家阅读课外书,每天至少阅读30分钟,建立阅读打卡群督促孩子阅读。这样一来,不自觉的学生迫于老师的“压力”和班级微信群中同学的影响,渐渐学会了坚持,坚持下来就是好习惯的养成。
2.坚持班级阅读
每天中午安排30分钟的班级午阅,可以阅读图书角的书,也可以看自己带来的书。自己的书看完了,和同学交换看,自己的好书看完了推荐给同学看。这样,学生的阅读量也就逐渐增加。
3.坚持亲子阅读
不阅读的家长是很难培养出爱阅读的孩子的。在班级微信群或家长会上,笔者积极向家长宣传亲子阅读的好处,推广成功的亲子阅读经验,如家里多放些书,在固定的时间,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把书放在一眼就能瞧见、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喜欢做,愿意做,就能够做好,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内心深处就会对阅读产生渴望,从而愉悦地,甚至如饥似渴地进行阅读。
1.借文引趣
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提供多元信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习了《姓氏歌》,学生们对中国姓氏很好奇,就推荐阅读《百家姓》;学习了《羿射九日》,学生被神奇的故事所吸引,就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学习了《狱中联欢》,学生们被革命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所感染,就引导他们去阅读《红岩》……以点带面,逐步让学生阅读更广泛的书籍。
2.聊书诱趣
在平时的阅读推广中,教师可以谈自己的读书收获。2019年“六一儿童节”班级学生的礼物是人手一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学生拿到书时,笔者趁机对学生说:“之前我们认识的狐狸多么狡猾,可是这本书里的狐狸不得不叫人敬佩,它与三个饲养主斗智斗勇……”讲到引人入胜处故意停住,吊起学生的“胃口”,学生便会主动看书来“填饱肚子”了。在聊书中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真正让学生悦读、爱读。
3.活动激趣
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阅读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书现状,开展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手抄报展示等活动。学校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展一节阅读活动,同读一本好书。阅读前是“导读课”,即简单地向学生推荐和介绍书籍,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的一种阅读课。阅读中是“推进课”,即在阅读期间开展的一种阅读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汇报,小结一段时间的阅读收获,再给予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时刻保持阅读热情,继而推动学生继续深入阅读。阅读后开展“交流分享课”,重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分享阅读体验。[1]同读一本好书一般历时三周,用完整的三节活动课渗透阅读方法,展示阅读成果,增强学生的“获得感”,给学生注入阅读的活力和动能。
阅读光有兴趣还不够,有的学生只是单凭兴趣,走马观花地阅读生动情节而已;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学习技巧。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还要会读。[2]
1.泛读法。每次拿到书,通过看书的封面、书名、作者、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
2.精读法。有的文章描写生动,打动人心,教师可以之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逐字逐句研读。例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只身一人在荒岛上,为了获得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要求,克服孤独和恐惧的心理,他是怎么做的,作品中都有详细的描写。教师可以选择精彩片段让学生静心阅读,关注每字每行,感受人物面对逆境时思绪和行动的变化,注重理解感悟,提高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而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3.批注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批注的符号和格式,引导学生在书上适当做一些勾画圈点的标记或写上几句心得,每一处标注都是精华,随读随写,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猜读法。猜读是指在读书过程中,根据已知内容,从文章体裁、有关段落、有关词句出发,推测未知的内容。比如看标题猜测正文内容;读开头猜测文章的结尾;读上段猜下段;读上句猜下句。例如阅读《绿山墙的安妮》,让学生看题目,猜猜安妮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读到前面内容也可以猜猜安妮最后的命运会改变吗?猜读法有利于读思结合,提高阅读兴趣。猜想有时对、有时不完全对,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猜读法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表明,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学生的内心就会获得某种满足,从而形成愉悦的心境,继而使其继续积极努力,使得这种良好的行为不断得到复现,并产生另外某种良好的行为和结果。[3]阅读时教师可在班级评比“阅读之星”,日日评、周周评、月月评,发给表扬信和小奖品;评比“最美书香家庭”,把“最美书香家庭”照片贴在班级墙上;期末对学生的阅读表现做一次整体考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