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闽南语吟唱艺术的困境与对策

2020-03-22 14:47叶福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闽南语闽南读音

叶福泉

(同安区新星小学,福建厦门 3611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政策支持,为各地推进方言及与方言相关的文化、艺术的收集、整理、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

闽南语吟唱古诗是以古诗固有的平仄规律为基础,以闽南语文读音的字词音调为基本表现形式,以诗句意境为基本调式吟唱而成,是历代闽南人传承下来的重要的古诗学习与表现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份瑰宝。这种吟唱艺术能恰切地表现出古诗的音韵与节奏美,更保留了文读音与古入声字发音,对当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古诗的表现与表演艺术形式有重要作用。

一、闽南语相关概念

闽南方言是由周秦时期上古汉语直接演变而来的。它保留了上古汉语的一些重要特征。由于晋唐以来移民和文化教育传播的缘故,闽南方言也体现了中古汉语的一些特征,出现了丰富的文白异读现象。[1]闽南方言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经历中古时期的语音演变,在韵母和声调方面,也较完整地继承了中古音系的特征,被许多语言学家称为古音的“活化石”,具体表现在丰富多彩的古音特征和古色古香的词语传承,以及宝贵的古汉语语法遗存。闽南语在语音、字义、礼仪、民俗等多方面也都有重要的考古价值,我们应予以重视,并且懂得珍惜与保护。[2]

闽南语作为地区性语言并没有文字,发音分为白话音与文读音,而文读音,一般指的是用闽南语以文读方式来朗读唐诗宋词等文言文作品,即唐宋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闽南地区的教学是用闽南语来完成汉文化和文学作品的传承的。[3]所以闽南人也将文读音也叫“读书调”,意指文读音是书面语的发音,一般用于读、诵、唱、咏、演及道家、佛事活动用语。闽南语白话相当于俗话所说的“土话”,来源于闽南地区土著人群及后来日常生活。闽南语的白话一般用于日常口语交流。

闽南语中许多字的文读发音与白话不同,还有主动音变的存在,加上入声字的发音,闽南语在语言学领域本身就值得研究。闽南方言在流传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文”“白”两种发音方法并存的现象:有的字是文白读法的发音是相同的,比如“日”,发音都是“lit8”,是入声字的发音;有的字是文白异读的,“白”字的文读发音是“bik8”,而该字的白读发音是“bek8”,一样是入声字的发音,但元音却有“i”和“e”的区分。以“白日”一词为例,白话发音为“bek5lit8”,文读发音却应该是“bik5lit8”。这种文白异读的现象在闽南语发音中是较为常见的。但类似的发音及运用上的区别,不仅在闽南的外来人员不清楚,连本土人士也很多不明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这种面对闽南语传承特别是闽南语文读音的衰亡趋势的无意识现象,可以推断再过20年(一代人),闽南语文读音的存续现象将更为令人担忧。

近十年来,闽南地区政府及教育部门都在尝试让闽南语进校园,也分别编写过课程教材。但闽南语在校园推行情况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多,教师分身乏术;二是各类学校缺乏相关人才,相关人员培训未能积极推进落实;三是外来人员大量涌入,普遍话推广迅速,方言的使用时空受到制约。在闽南语日渐式微的情况下,闽南语中的文读音更是岌岌可危。

二、闽南语吟唱艺术面临的困境

(一)闽南语吟唱传承乏人

基于前文所述的闽南语特色,以闽南语文读音吟唱古诗,优势在于能以较为完整的古音演绎经典古诗,再现古诗的音、韵美,无疑是值得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废除传统学制,改学堂为学校,取消“尊孔读经”。自此,闽南语吟唱古诗就少人传承。后来国家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掌握此项学术的人才凋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很少人再提及闽南语文读音及吟唱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导致闽南语文读音吟唱古诗要从抢救入手。经笔者在厦、漳、泉三地进行搜寻,曾经在辛亥革命前后有学习过闽南语吟唱古诗的人,年纪均在90岁以上。自90岁以下,笔者能了解到的可能相关的人群,仅有个别70-90岁间的人,因长辈曾经讲过或是教学,懂得一两首古诗的闽南语吟唱。后期通过其他途径,如家族传承,或是向他人系统学过闽南语吟唱古诗的人,极其少数。

目前国内外推广闽南语吟唱古诗的人员极少。据笔者了解,在闽南区域内大学有开展吟唱研究的,仅有闽南师范大学施榆生教授。台湾地区辅仁大学孙永忠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闽南语吟唱古文的创编。在厦漳泉及台湾地区,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积淀,具备个人吟唱示范能力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人员很少,笔者仅了解到如厦门的陈力杰、台湾地区的何美雪、印尼华侨王国明(南安人)等人,年龄均在70岁以上。

(二)闽南语吟唱存在异化危险

各种非吟唱类的闽南语唱演古诗,对闽南语吟唱古诗的传承带来明显的挑战,且有使其被异化的危险。

对传统闽南语吟唱古诗冲击最大,当以歌仔戏曲目吟唱古诗为首。歌仔戏是流传于闽南与台湾一带的闽南语戏曲的一种,有各种固定的调子,如“七字仔”“都马调”等。其中有不少调子可以套用来吟唱五言与七言古诗,有不少台湾曲艺文化人士将其用于吟唱古诗。以歌仔戏调来吟唱、表演古诗经常出现文白读混为一体出现在同一首诗,同时常见拉长的“欸”“衣”的发音“ei”和“i”,或是以停顿后再唱、转音再唱等方法来演唱入声字,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古诗固有的节奏美,也改变了入声字在诗中应有的韵味,其塞音韵尾[p][t][k]独有的一发即收感荡然无存。

第二类影响是南音演唱古诗带来的影响。厦门、泉州两地的个别南音传唱人在尝试用南音曲目或演唱方式传唱古诗,但受南音调式及表现形式束缚较为明显,能参与学习、传承的人员较少。例如,印尼华侨王国明老先生自1985年在泉州市南安市设立贵峰诗社,开班教学读诗、写诗。王国明老先生同时以自创吟法、自己谱曲的吟唱方式传承闽南语吟唱古诗,其表现形式大体脱胎于闽南语传统吟唱,演唱形式偏向于南音的表现形式,曲、调的特点明显,闽南语吟唱应有的节奏感、音韵感较弱。

第三类影响是套用传统调式,以闽南语吟唱古诗。台湾何美雪老师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何美雪老师应用各种调式,如雪宫调、天籁调等调式,以闽南语文读音传唱古诗,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闽南语的声、调特点,既不同于歌仔戏调,又异于厦漳泉地区的传唱形式。这种吟唱法具有传统吟唱普遍具有“一调吟千诗”的特点。这种套用调式的吟唱方法学习与传唱的速度较快,但也使不同诗句的表现方法趋同,缺乏诗与诗之间的差异性。

上述三类吟唱古诗的方法,对宣传闽南语吟唱古诗有帮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传统的闽南语吟唱古诗的生存空间,使其面临异化的危险。

第四类异化危险来自于校园和培训机构。当前厦漳泉地区不少学校,常会选择闽南语歌舞、童谣、答嘴鼓、吟唱古诗等,作为校园文化表现形式,不少学校会聘请专业的音乐人士为要表演的古诗进行重新谱曲,并配上舞蹈、背景等,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吸引师生的注意。这种阶段性、小范围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推广古诗词等传统文化进校园帮助有限,对闽南语文读音吟唱古诗帮助收效甚微,且容易让广大师生对闽南语吟唱古诗产生认识与学习上的偏差。

闽南地区不少新兴书院以闽南语吟唱古诗作为活动项目,吸引公众对其产生关注。但因为当下对闽南语吟唱古诗的样本收集困难,各类书院的工作人员未必都是闽南人,对闽南语文读音及古入声字的发声掌握水平不一,对闽南语文读音吟唱古诗的方法不得其门而入,常是以诵读教学为主,形式单一,容易让学习者感到疲倦。

三、创新传承闽南语吟唱古诗

基于当前闽南语吟唱古诗研究人员较少,没有形成科学体系,研究成果不突出,成果的推广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也对传统吟唱方法形成挤压态势,有必要尽快创新方法,做好闽南语吟唱古诗传承与发展工作。

(一)记谱固化一般规律,让闽南语吟唱有章可循

传承与推广闽南语文读音吟唱古诗,当务之急就是以抢救的姿态,建立相关资源的数据库,解决吟唱时“音”“调”问题,让学习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专家表示“更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熟悉的方言来吟唱古诗。方言里都保留有古音,大量存在的入声字就是最明显的古音”。[4]

抢救闽南语吟唱古诗,可以《唐诗三百首》为基准目标,做好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做好闽南语文读音诵读古诗、吟唱古诗的原声收集。要收集跨地区的原声吟唱、观点与技法,通过记谱后,再从吟唱的调式、调值、方言差异表现等方面进行比对,从而梳理出闽南语文读音吟唱古诗的一般规律、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员进行翻唱。翻唱的过程可以提供简单的民乐配乐,使闽南语吟唱古诗更具欣赏性与表演性,对大众更有吸引力。

对闽南语文读音吟唱古诗进行记谱,需要建立在多数采风样本的基础上,在对多个样本的比对中,选取共性的东西予以保留,过滤掉采风中“一吟一调(或称千人千调)”的个人因素,如个人表演、即兴发挥等因素对吟唱主干旋律的影响,包括年龄、思想、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要注意保留主干因素。这些主干因素不仅包含曲谱,还必须包含诸多共性的东西,包括文读发音、闽南语文读音在吟唱中的主动与被动音变现象、音高变化,以及律诗一般平仄规律影响下的吟唱。要以闽南方言的独有的“七声八调”“入声字发音”作为重点技术规范进行筛选、甄别,属于个人发音问题的,属于入声字发音有误的,都要进行改进性翻唱。区域发音差异现象属于方言在历史长河中的自然变化,与当地居民的繁衍历史相关,在此可以忽略不计。

(二)编制文集和音视频,让闽南语吟唱可读可视可听

基于全媒体理念,可以在收集音频、记谱的基础上,编写文集,对闽南语吟唱古诗的传承与创新起奠基性作用。闽南语吟唱古诗文集可以分为学校文集、社会文集、学术性文集三类。学校文集可以与教材同步,附上闽南语诵读与吟唱古诗音视频与配乐,供区域内学校使用,要求教师教学推进,学生每学期一测,自行完成。

社会文集功能性较强,在于收集汇总《唐诗三百首》,以定调、定音方式,附配乐,方便留存、推广。社会文集还可以在闽南语吟唱古诗的基础上,对闽南语吟唱诗经、诵读古文等学科领域进一步探讨。

学术性文集主要在闽南语文读音的吟唱方式、方法做学术研究,供社科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使用,如南方口音吟唱古诗的比对,文读音吟唱与歌仔戏演唱的异同,闽南语吟唱与中原一带普通话吟唱及其他方言吟唱的异同等,供大学教学与学者研究使用,也可用于师资培养使用。

在做好记谱、文集编写的同时,要同步推进音、视频制作。每首古诗闽南语吟唱的音视频制作都可有吟和唱,附上闽南语注音、入声的标注,特别是视频制作,可以发挥其生动直观的特点,将难读字的发音口型附上,方便非闽南语系人员学习与体会。音视频文件可以送达到中小学校、各公共事业服务部门,可以衍生出各种文化、旅游、文创等产品,增强地方文化的附着力与生产力。

还可以为吟唱配乐、伴舞。如此一来,有范唱、有乐谱、有配乐、有舞蹈、有视频、有文本与技术规范的闽南语吟唱古诗,全媒体就有了抓手,成为能让民众快速执行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三)培养吟唱文化艺术类师资,让闽南语吟唱可持续发展

目前已知在校园开展吟唱项目的学校还不多,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台湾辅仁大学孙永忠教授正在力推的东篱诗社,偶有闽南语吟唱,主要表现形式以创编吟唱为主,间有歌仔戏的韵味,却也没有传统的闽南语文读音的吟唱的传承。

根据对闽南地区的大学的了解,目前没有相关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缺乏这类人才的培养。希望能有闽南语地区的大学,勇挑重担,做好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并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业师资力量,对闽南语文读音吟唱古诗的声调、旋律、表演创新以及律诗创作等进行研究,既填补学术空白,又能推动闽南语文读音吟唱古诗的推广与文创工作,使这一古老文化焕发新机。福建又是一个移民大省,许多华侨后代在海外生活,都努力传承闽南语及其承载的文化。推进闽南语吟唱古诗,无疑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起重要作用。

在师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要用好文集。一方面基层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在教材使用中自行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另一方面所编写的文集要积极进入大学校园,在相关院系开设课程,既做好吟唱的传承,又推进学术研究,使闽南语吟唱古诗能为传统文化传承作应有的贡献。同时,各级各类闽南地区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学生集中的优势,用好文集,聘请学者或是这方面人才进入校园,做好校园的传承与推广工作,做好古诗用闽南语吟唱的教学研究。

(四)构建开放性跨界平台,让闽南语吟唱再现活力

传承与推广闽南语文读音吟唱古诗,首先地方电视台要“加入鲜活的时代元素,扩充其内涵,在宣扬本土特色的同时,也与国家主流精神文化接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5]地方电视台要作出积极反应,依托闽南语这一独有特色,在全媒体时代丰富表现形式,在广而告知的前提下,做好滚动播放、活动报道、主题活动等节目。

其次是要借助信息技术与智能科技高速发展这一时代特征产物,搭建学习与推广平台。一是通过云平台与云端,搭建学习网络平台,以二维码扫码可播音视频、视听平台推广等技术手段,通过智能技术开展语言学习与吟唱的个人智能端口教学、评级、过关等活动,让闽南语吟唱古诗成为大众触手可及的事物。二是借助当前的网络平台,以当地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超星翻转课堂等平台,建立基于《唐诗三百首》、基于中小学教材体系、基于诗人的作品吟唱集,方便群众网络学习与收听。三是由政府牵头,做好相关的文创产品开发与推广,推出例如光盘(U盘)专辑、微信公众号、旅游专场演出、风景名胜场所的播音、电视台专题播放、公交地铁公益播放、进社区活动展示、公益讲座与培训、专项赛事、主题研学活动等,让闽南语吟唱古诗积极介入各项文化活动,增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现在的儿童及青少年接受的中华文化熏陶日渐稀少,他们平常的读物、看的电视及电影、听的音乐等都洋化及东洋化,缺少文化内容的语言。[6]诸多活动的开展,教育与文化、旅游部门必须挑起重担。譬如教育部门可以推进该项目在校园的学习、传承与推广,可以基于闽南语文读音开展吟唱,可以开展主题学习,即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小学阶段可以有毕业班的送别诗、五年级的秋思主题、四年级的友情诗主题、三年级的季节诗主题、二年级的咏物诗主题、一年级的自然诗主题等的专题比赛或活动。

传承一种文化,年轻人是最优质的传承群体,是社会的主要创造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学历背景,并具有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等环节,使青少年一代对本地区的民间艺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7]文化旅游部门可以开发像“印象闽南”之类的文化产业,让该项目的文化表现形式进入到各个景区、街区,融入百姓生活,为繁忙的现代都市生活多提供一些文化韵味。同时力求能上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加以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丰富城市文化形式,创生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城市名片,提高城市品味,促进区域内外的文化交流等,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值得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猜你喜欢
闽南语闽南读音
“那”与“哪”的读音
闽南文化传承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字词篇
闽南,闽南
闽南话
闽南话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