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文 张贤金
(1.永安市第一中学,福建三明 366000;2.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25)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一个学校的未来,高度重视新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以达成教师必备核心素养为培训目标,依托学校拥有的名优教师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制定新教师的校本培训方案。借助教研组、备课组校内教研及跨校教研等“大锅”研训活动,辅以新教师量身定做的“小灶”培训活动,两者相得益彰,助推新教师成长。
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核心素养模型也逐渐构建形成。在《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中以培养“专业化教师”为核心,将教师核心素养凝练为“教育情怀、教育知识、反思学习能力”三个要素。[1]将这三个要素构建为教师核心素养的金字塔模型,如图1所示,教育情怀是金字塔的高,教育知识和反思学习能力分别是金字塔的一个底边和底边上对应的高。
图1 教师核心素养金字塔模型
其中教育情怀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支柱,决定教师的职业高度,是教师不断追求职业完美、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的行为底线和原则。具体表现为教师的思想品德、关爱学生、热衷教学、乐于教研等方面。教师的教育知识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职业的技能。包含正确的专业学科知识、必备的教育教学知识、逐步积累的教学经验、广泛的综合知识等,决定了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高低,此要素随着教师年限拉长逐步积累和沉淀,其容量受到教师个人职业追求的影响。而教师的反思学习能力是教师成长的发展力,决定教师职业的远度,是教师能否突破自我和超越自我,最终成为名师的重要因素,包含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自我评判能力等。[2]
教师核心素养三个要素互相影响。教师的教育知识和反思学习能力构成教师核心素养的底基,底基越扎实、拥有的知识越多及反思学习能力越强,教师的职业生涯向外拓展延伸越容易。教师情怀越高尚,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越高,教师核心素养这座金字塔具有的内涵越多,体现的教师素养越高,具有的人格魅力越大,对学生的影响越大,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越有益。
新教师由学校刚走向工作岗位,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学生时代留下的印象,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多数不是因为热爱教师职业,而是因为教师工作稳定。为了让新教师对教师职业有全面的认知,能指引新教师未来的职业生涯。在新教师进入职业生涯时,以教师核心素养三要素为基准,确立增长三个要素的长度、增大教师素养金字塔内涵为新教师校本培训的培养目标。
首先,确立当一名有职业追求的教师。一个人的职业追求决定一个人的职业高度,也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幸福指数。教师的职业价值来自于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促进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是教师的追求,教师在学生的收获中成就自己、找到自己的职业幸福。很多教师因缺乏职业追求,在教师新鲜感和热情褪去之后就出现颓废或安于现状的疲软状态。新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对自己的职业具有巨大的热情,又充满活力,必须根植其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关心学生、甘于奉献的博大情怀,激发其内心的职业追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对新教师未来专业成长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确立当一名有专业内涵的教师。一个人的专业内涵是维持自己职业的根本,决定一个人职业领域的深度。教师的专业内涵决定了所教知识正确与否,是快速准确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智慧化解课堂中意外的基础;是演绎更多精彩的课堂、圆满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专业上得到学生认可和喜爱的保障;是能否走进学生心里得到学生信任、得到家长的认可的一个因素。而教师的专业内涵不会凭空就有,需要经过自身有意识地不断学习,在实践过程获得经验积累沉淀得到。对于新教师,只有明确具备广博的专业内涵才是站稳和走远教师职业的根本,在职业目标的驱动下产生学习动力,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和积累教学所需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为自己的教师之路铺设坚实的基础。
最后,确立当一名有专业自尊的教师。一个人的专业自尊取决于教师在同行中的影响和认可度,具有反思习惯的教师具有更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研究能力更强,在专业上获得的成就更大、认可度更高。教师的专业自尊主要表现为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两个方面。对于新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要通过咨询前辈、查阅资料等,学会研究并逐渐养成习惯,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论文写作是提升教师的理性思维与学科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也是教师职业生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材料。培养新教师反思能力、研究水平、撰写论文能力,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提炼,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找到自己的专业自信,为新教师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
新教师只要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将各层次教师的达成目标,按3年、5年、10年的规划纳入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制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内涵、锤炼自己的专业自尊就能快速成长,缩短达成名师的年限。
新教师因环境及自身角色的变化、社会对其要求和评价的变化,再加上进入工作需面对来自同行的竞争、师生及与家长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出现诸多不适应。[3]如何帮助新教师度过这个“新”时期,找到自己的教师职业追求,上好每一节课,得到学生的喜爱,跟上其他教师的教学步伐,不掉队不贻误学生?在多年的新教师培训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几条路径。
“一对一”的帮扶是帮助刚入职的新教师快速实现由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转换最有效的措施。学校在尊重新教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给其指定校内同年级学科教学骨干和有经验的班主任作为专业导师和德育导师,从常态上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专业导师从备课、上课、练习编制、试卷命制等各个环节指导新教师做好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让新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站稳课堂,得到学生的认可。德育导师则从班主任琐碎工作中精心指导新教师管理好自己的班级,提高德育工作能力,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学校的认可。两位导师相辅相成,协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促进新教师快速转变为班级和教学的管理者、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热情的激发者、师生的交流者、学生问题的咨询者、教学的反思者等,两位导师还从生活上关心新教师,在为人处世上给新教师提出建议,让新教师学会“教书”的同时学会“做人”。
为了师徒能快速进入角色,让新教师与指导教师尽快结下师徒情谊,选择每年对于教师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教师节举行拜师仪式。从徒弟给师父送上充满感激之情的鲜花开始,师徒情在庄重温馨氛围中开始延伸。为了提升“一对一”措施的效率,挑选往年脱颖而出的新教师,以过来人的身份,讲述自己在导师陪伴下的成长历程,给师弟师妹们传授成长的经验、收获、感触和体会,真诚地表达对师父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如新教师分享了“做人如水,做事如山”的做人做事态度;“勤听、勤问、勤思”给自己打开成长大门的成长秘籍;“多听课,多承担,多请教,多读书,多学习”为自己成长积累专业内涵的成长方法;“与指导教师一起研课、磨课、讨论”中相互促进的成长合作方式;“在导师严谨治学、经验丰富的课堂中找到满满的学习动力,激发自己迅速成长”……
成长需要目标、契机,为了帮助新教师找到自己的成长目标,规划自己职业生涯,了解教师职业成长需要的契机是什么,针对新教师群体进行“小灶式”培训。主要从职业追求、专业内涵、专业自尊三个方面设计培训内容,从宏观调控和细节引导新教师的成长。首先是从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环节——职称评定必备的条件,引导新教师从班主任工作、教研工作、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四个方面规划自己的职业成长线路,让新教师明确在不同时期必须做哪些事,必须在什么时期要做好哪些准备,为新教师提供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思路。其次,邀请学校教学骨干和优秀班主任给新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巧、班主任工作技巧等专项培训,解决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通识问题,促进新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第三,邀请学校名师给新教师讲述自身成长历程,为新教师提供优秀样板。名师们将“拥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拥有明确的目标、纯真的职业操守、坚韧的毅力、坚定的信念、远大的职业追求”的良好品质传递给新教师,鼓励新教师适时把握成长的契机,引导新教师给自己做一个教师生涯规划,各阶段设定一个目标,让自己在磨炼中成长,在积累中转变,促使自己先成为“教书匠”后再成长为“教学大师”。
新教师虽然具备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管理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机会少,缺乏处理应变能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学生阶段“怎样学”的认识,还未提升到“怎样教”的教师层次上,加上生活经验和文化积累不够,无法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4]“大锅式”校本教研是新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大锅式”校本教研主要是集体备课活动和教研组教研活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能让新教师宏观上把握每一节课的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同时在讨论中逐步学习老教师处理教材和选择习题、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手段,帮助新教师理顺自己的教学思路站稳讲台。新教师还在集体备课中承担主讲任务,经历独立思考、独立查阅资料、独立构建课堂的过程,并在和谐研讨氛围中参与讨论,接受备课组成员的建议和补充,将自己备课成果逐步完善。这种“独立备课—参与讨论—重新修改”的过程有利于新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为后期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奠定基础。在听评课等教研活动中,新教师观摩老教师精心准备的示范课、公开课,从中学习掌控和应变课堂的技巧,学习观察课堂和运用理论分析课堂和评价课堂等。在听名优教师的讲座过程中,将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理解并运用,站在他人肩膀上借力成长。
评价是一次自我检验的机会,也是一个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对新教师的评价,不能用普通教师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认可标准,应该在新教师同一层次的群体中比较,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从新教师的课堂中,可以看出新教师的执教态度、教学基本功、课堂掌控能力、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等,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因而聚焦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是挖掘新教师的发展潜力一条有效途径。[5]
学校每个学期安排一次新教师开设汇报课并对其考核。为了引起新教师和指导教师的重视,让考核更有力度,学校成立考核小组对新教师的汇报课进行听课、评课、反馈。考核小组由校领导、学科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成。考核的主要内容有教师的教态、语言、板书、多媒体与课堂教学融合等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应变能力、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教学灵活度,还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理性,及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等教材处理方面。由教研室主管对每一位新教师的汇报课进行点评,并将点评形成书面报告反馈给本人。通过反馈和评议,让新教师发现自己的问题,反思考核小组提出的改进建议。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考核新教师在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效,也能检验师徒结对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