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唱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2020-03-20 03:41陈长玲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幼儿教育

摘  要:依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深入幼儿园教学实践,从歌唱活动入手,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歌唱活动符合孩子天性,能够激发幼儿审美能力。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应注重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幼儿创造力。教学中采用歌唱与其他艺术活动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激发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歌唱活动;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国际竞争乃是人才竞争。教育部2017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艺术教育列为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强调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求从事幼教事业的工作者,在以不同形式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激发幼儿们感受美的情趣,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由上述可知,歌唱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和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责任。

一、感知音乐要素

与歌词内容,增强幼儿审美能力

歌唱活动是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激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活动[1]。在艺术教育中,歌唱活动是激发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有效形式之一。

歌唱活动为什么会有益于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呢?应该说,这与歌曲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歌曲是由歌词和歌谱两部分组成,并各有特点。歌词的特点(尤其儿歌歌词的特点)一是大众化,通俗易懂,便于孩子们理解和记忆;二是歌詞有韵律,唱起来朗朗上口;三是多为对人性美、生活美和自然美的赞美词句,情真意切,容易感染孩子,引起共鸣。如果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唱歌曲时,了解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言语把歌词解释清楚,这对他们在学唱和表演歌曲时,更好地体悟歌曲美和激发审美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歌谱特点:音乐是由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区、织体、和声等音乐形式要素构成。孩子们依据歌谱学唱歌曲时,将会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和音色美等多种音乐美的享受。其中,幼儿歌曲更易引发孩子们的兴致和共鸣,激发其审美情趣和能力。

为使幼儿园的歌唱活动更有益于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幼儿教师首先应注意创造一个教唱歌曲的宽松环境,鼓励幼儿在歌唱活动中与老师及他人进行交流互动,敢于表现自己。幼儿教师还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歌曲内容,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审美发展需求。这是因为这与幼儿的天性相符,也使他们在心情舒畅时更好地感受歌曲带给自己的快乐和美的情趣。

二、歌唱活动符合幼儿

的天性,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

我们知道幼儿有好动、喜欢游戏、好奇、好模仿的天性,而幼儿园的歌唱活动恰恰适于展现幼儿的各方面天性。如果在幼儿园的歌唱活动中能很好地把幼儿的天性与游戏及音乐律动、节奏、节拍结合起来,使孩子们在尽情的欢乐中受到审美熏陶并激发其审美能力。例如,笔者在幼儿园进行歌唱教学时,通过让孩子们学唱表演《小小乌龟上山坡》《找朋友》《好妈妈》《春天的孩子》,使他们在学唱表演中,分别接受勇于克服困难、友爱团结、尊长敬老和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教育。通过学唱或欣赏例如《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今天是你的生日》等歌曲让孩子们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会因这些爱国歌曲所展现出的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而兴奋和激发审美能力。

但是,在当今幼儿园教育的现状中,很多幼儿园很少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但幼儿们是喜欢歌唱的,并且喜欢用身体动作直接表达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如何通过歌唱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之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笔者曾采用下述教学方法:

在第一次为天津市河东区第一幼儿园大三班进行音乐活动时,笔者首先让小朋友唱着音阶歌走进教室,以便让孩子们感受音阶从低向高和从高向低的不同变化。然后,笔者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个奥尔夫音阶歌小游戏,我们唱低音做摸脚、摸腿、摸膝盖动作,其后音阶逐渐升高,当唱到高音do时,我们把双手高高地举起来。再后,我们又从低音逐渐地向高音演唱,又跟着音乐口令从下到上摸不同身体部位。这实际上是让孩子们用简单的唱动结合方法去感受歌唱活动的旋律美、节奏美、节拍美和肢体运动美。

让孩子们数次边唱边动地复习《音阶歌》规范演唱后,他们兴趣极高,纷纷表示愿意进行创造性的歌曲表演。孩子们展开了他们的想象,有的举起右手高唱、有的摆动像翅膀一样的双臂高唱、有的摇头晃脑地哼唱,场面非常活跃。我认为,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些自我表现的时间,将有益于激发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艺术教育促进幼儿

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幼儿创造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教育则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幼儿园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教育,当然也就承担着在幼儿入园后的教育中,培育他们创新精神的责任。

音乐教育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被当代人称道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道:“我的科学研究很多都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是“音乐启发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观察,进而发表了‘相对论”[2]。爱因斯坦为何如此看重自己早期所受音乐教育对其后来科学工作成就的影响呢?这是因为:一方面音乐虽源于社会现实生活,但它的艺术表现又远远高于社会现实生活,充分体现了音乐家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音乐乐曲中的音乐要素自身和各音乐要素间互相关联协调的有机组合,都非常符合辩证思维,这与科学研究上所要求的思维是一致的。

在谈到科学研究问题时,爱因斯坦还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一部人类科学发展史证明,正是在自身具有的知识、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丰富的想象提出新的理论的人,推进了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尽管一个人要想在科学上理论创新,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实践能力做基础,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如何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呢?笔者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曾采用如下做法:一是创造出孩子们所喜欢的音乐学习方式和环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使他们对音乐学习满怀兴趣,这是激发幼儿们想象力、培育他们创新思维和創新能力的前提;二是释放幼儿的天性,让他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支持他们自编歌词,鼓励他们创编儿歌演唱情节和动作;三是平等对待每个幼儿,使他们感到在音乐学习上的权利是平等的;四是多选择幼儿年龄段的儿歌,让孩子们学唱和表演,这既符合孩子们知识和经验都有缺失的情况,又能使他们更好地展现与其年龄段相符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五是对少数有音乐天赋的幼儿,注意发掘他们的音乐潜能,尽可能给这样的孩子多提供些展现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机会。

心理学家S·阿瑞提认为,创造力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世界,但在主体方面,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却来源于人的深层心理。人的创造过程是由原发过程和继发过程结合而成的第三级过程。在并无意识欲求的原发过程与有意识思维的继发过程完美匹配构成第三级过程时将充分调动人的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并在这些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产生新的创造力[3]。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把音乐家创作的歌曲让孩子们演唱,这恰如创造力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使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完美匹配为第三级过程。并在这一有机整合中,幼儿们的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被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可促进幼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虽然孩子们的创新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或一句话,却也能体现出音乐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例如,幼儿们在表演儿歌《我的好妈妈》时,笔者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在表演中,孩子们对辛苦工作一天,回家后又要操持家务的妈妈非常疼爱。当妈妈回到家时,孩子很快迎上去,用亲昵的眼神看着妈妈,随后用小手抚摸妈妈的脸庞说:“妈妈我爱你”这就是音乐审美能力潜移默化所致。

四、歌唱活动与其他艺术活动

形式相结合,全面激发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一)歌唱与有韵味的歌谣式语言相结合

众所周知,歌词本身属于语言范畴。虽然歌词大都通俗易懂,但对于那些刚刚进入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来说,由于其心智和语言表达能力仍处于低水平状态,让他们一开始就完整学唱一首歌曲并非易事。为使小班的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唱好某首歌曲,老师可先把歌曲的歌词变换成有韵味的歌谣式语言,让他们边说边记。因为已事先熟记了歌谣式语言表述的歌词,这就大大减轻了孩子们完整学唱歌曲的压力,进而对歌唱活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更有益于激发幼儿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歌唱与旋律、节奏及其他音乐要素训练相结合

旋律是乐曲的基础,是经过艺术构思后把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基本要素和谐有序地结合在一起的音乐表现形式。由此可知,任何歌曲的演唱都是按一定的旋律进行的演唱。教幼儿们学唱歌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音乐旋律和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例如在学唱歌曲《感谢》时,笔者特别提醒孩子们注意聆听这首歌曲,既有悠扬轻柔的抒情旋律,又有高亢激昂的壮美旋律,以提高他们对音乐旋律美的审美情绪和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它像是我们的心脏,充满了生命力。学唱奥尔夫的《音阶歌》,就很适合对幼儿们进行节奏训练。这是因为,该《音阶歌》既有明确的节奏口令,又有以身体为音阶和通过身体部位的变换,来展示音阶的高低。很容易激发幼儿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学唱《音阶歌》的同时又能感受音乐的节奏美。

歌曲力度大小的细节变化,音乐强力的震撼、音乐柔弱的飘渺之美,幼儿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内在张力对比。音乐速度变化,感受到火车出发时声音由大变小,火车从远处开过来时音量逐渐由小变大。速度的快慢、声音的强弱等形成幼儿时间与空间感受,唤起幼儿生活体验,音乐要素同样能够激发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歌唱与游戏相结合

幼儿有好玩、好奇、模仿的天性。能把孩子们的这些天性与音乐教育实现有机结合的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组织幼儿们参加歌唱与游戏相结合的娱乐活动。例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演唱《泡泡不见了》,感受泡泡的大小、形状、颜色,追逐不断高飞的泡泡游戏过程使他们享受音乐旋律美的同时,感受现实生活之美。

例如,通过演唱歌曲《找朋友》的游戏,在孩子们表演过程中,她们跑跑跳跳,相互敬礼握手,促进了小朋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幼儿们的自信心。

例如,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让小朋友们扮演鸡宝宝,头戴小鸡宝宝的头饰,表演小鸡出壳,好奇地走出蛋壳,看看外面的世界,“叽叽叽叽”叫了几声,找到“妈妈”,并告诉“妈妈”鸡宝宝饿了。最后鸡宝宝和鸡妈妈一起找虫儿吃的游戏,幼儿们表演得非常投入,表现出非常开心的样子!这样的表演既展现了幼儿们的审美能力,又能感受到家人间的亲情。

(四)歌唱与绘画、绘本相结合

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属于静态艺术,二者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笔者引导孩子们完成《小小蛋儿把门开》音乐游戏活动后,在团队成员周老师的引导下,小朋友们随后进行了美术活动。孩子们利用手中的画笔大体上把参加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时所了解到的小鸡的样子画了出来。对幼儿审美多角度的转变,不同的感官体验、不同的思维设计,从多角度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创造力。

《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活动后,李志华老师通过绘本教学,引导幼儿想象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各自的头部、耳朵、眼睛、鼻子的形状,让幼儿独立思考,并各自选择做自己所喜欢的绘本画。孩子们通过画面的粘贴操作,形成新奇多样的不同于现实中的小狗、小猫、小鸡、小鸭的形状绘本画。

音乐与绘本相结合,有利于从听觉、视觉、形象、空间等多角度强化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刺激,使幼儿大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从声音联想到物体的形状,从物体形状联想到形体变化等全方位的新的思维变化,从审美体验的丰富感受中产生新的创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歌唱与故事相结合

幼儿们都喜欢听故事,如果把故事情节与幼儿们的歌唱活动实现有机结合,让孩子们通过自身的表演把故事情节展现出来,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使其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例如,组织幼儿们表演儿歌《小红帽》,该儿歌节奏明快亲切,歌词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引发幼儿遐想的故事性。参与表演小红帽的女孩需要在表演中,既要口齿清楚地演唱歌词,又要随时注意小红帽的形体动作变化。让幼儿完成这样一个表演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她在唱歌的同时,随时注意小红帽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歌表演与戏剧表演一样也充满着创造性。歌表演看似是在歌唱表演过程中增加了一些简单的动作表演,但是,这些动作都是基于歌唱者对作品的深刻理解,用一招一式表现其对作品灵魂的塑造,是一种精神创作活动,而且是在一定审美支持下的精神创作性劳动。虽然幼儿所参与的儿歌表演内容形式都相对浅显简单,但展示出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再创造,从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应该说,在幼儿园开展的歌唱活动中,幼儿审美与创造力还是较容易被激发的。幼儿愿意并且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愿意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儿童故事剧表演,积极探究音乐中的奥秘。可是,由于学前专业音乐教育和幼儿园音乐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师专业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应加快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和幼儿园音乐教育改革步伐,以适应教育部《幼兒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艺术教育所承担的美育功能要求,为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季梅,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55.

[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7.

[3] 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56.

作者简介:陈长玲,硕士,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猜你喜欢
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幼儿教育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