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人生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2020-03-20 08:00蒋雅君富海鹰肖黄秀珠王艺霖黄群艺
教育现代化 2020年105期
关键词:成才三全育人成人

蒋雅君,富海鹰,肖黄秀珠,王艺霖,黄群艺

(西南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一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自从2017年11月以来,教育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开展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赋予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时代特征和新内涵,促使国内高等教育从不同层面进行深化改革,体现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战略要求[2,3]。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本科生导师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本科人才教育质量、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4]。目前全国各地高校已经逐步形成了项目型、实验室型、课程型、学业型、科研型、人生型、企业型等不同类型的本科生导师制运作模式,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7]。其中人生导师制是在实行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导师(班主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专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育人潜能,从思想、学业、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全面关心和帮助学生成人成才[8,9]。由于人生导师制在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中发挥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但在执行层面上又经常与辅导员和班导师(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存在一定重叠,造成育人资源的浪费,且影响实施效果。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育人要求下,需要系统梳理相关培养模式和育人机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目标、内容、渠道等方面的协同,发挥最大效能,将“三全育人”的目标和要求合力落到实处。

针对理工科专业学院中实施人生导师制的相关问题,本文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对人生导师制进行角色定位、运行模式和机制等方面内容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充分发挥人生导师制的育人潜能,协同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 学生群体特点及需求分析

0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子的主力军,这一代人的出生时代和成长环境与80后、90后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需要根据育人受众的群体特点,并从学生的成人成才需求上去探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相关机制的构建和运行,以达到有的放矢的育人目的。

(一) 大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由于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网络普及、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冲击,0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如下的群体特点[10-12]:

(1) 综合素质比较高,个性化和主体意识比较强。这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有关,00后的家庭条件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也较高,通常会为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00后大学生在知识教育、兴趣爱好、独立人格上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2)自信,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一方面,00后大学生在较好的成长环境中得到了较多的成长空间和锻炼机会,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普遍得到提高;但另外一方面,由于父母的过度呵护,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反而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产生退缩,严重的时候还会轻视自己的生命。

(3)信息获取途径广、思维活跃,但对信息的甄别和筛选能力不足。由于网络化时代的到来,00后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较为通畅,网络活动也非常活跃,思想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思维普遍比较活跃,对新生事物容易接受。但是同时带来的弊端就是,如果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00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不足,容易导致学生丧失正确的判断,不利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处世更加务实和功利,大局意识不足。由于社会环境浮躁等因素的影响,在00后大学生的眼里,更加注重眼前的利益,比较务实,但也比较功利,难以从大局把握事情发展的态势和个人长期发展的需求,比如学习过程中主要关注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奖学金的评定,而不是实实在在学到了什么内容、掌握了什么技能、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帮助。

(5)学习方式更加自主化、多样化。由于网络信息和教育资源的持续丰富,00后大学生具有更加自主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除了学校和课堂教育,还有网络学习、家庭教育、培训机构、实践学习等多种途径,因此,00后大学生的自我导学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体现。

(二) 大学生成人成才阶段特点分析

在大学阶段,学生处于成年的早期,正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稳固时期,也是个人学识和能力基础奠定的关键时期,而且在大学四年期间,学生的成人成才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1)大一:这个时期总体上处于大学生的适应阶段。学生刚进入大学校门,除了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发生了较大转变以外,学生需要度过一段生活、学习、交际、心理等方面适应期,同时也会由于缺乏约束而容易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在此阶段学生也通常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清晰的规划,受到辅导员、导师等师长或朋辈的引导和影响会比较大。

(2)大二及大三:大学生在这个时期中将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可塑性也很强。在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以后,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课余生活,根据自身的需求提高自身某些方面的能力和拓展自己的人际圈子。同时,随着专业课学习和专业实践的铺开,学生也会对自己未来有一定的规划,逐步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3)大四:这个时期是就业准备阶段,也是大学生各方面的成熟期和定型期。随着专业课学习和实践的深入,学生对行业和前景的认识更加系统深入;同时学生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身未来和前途的发展方向上,思考也更加理性,主动性也逐渐加强,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自主意识的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逐步形成。

(三) 大学生成人成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特点和不同成人成才阶段的特点的分析可知,在大学阶段学生主要的需求体现在思想、学业、生活、心理、就业等主要方面,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特点,采用适宜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人成才,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1)思想:需要关注学生内心的需求和思想动态,并教育和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对待自己、社会和他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业:通过鼓励、督促、指导、交流、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要领和方法,指导学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做好学业规划,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生活:深入学生群体,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排忧解难,并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维持学生群体安全稳定。

(4)心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够早发现早应对,协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做好相关工作,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5)就业:帮助学生从专业角度认识职业,结合学生个人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方面给予引导,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总体上,在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工作上应全面覆盖以上五个主要方面的内容,满足学生“思想向导、学业指导、生活教导、心理疏导、职业指导”的全面需求。

三 学生需求分层分析及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在“三全育人”的工作开展中,一方面强调所有的工作都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外一方面也强调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要形成有效合力,因此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协同育人机制也是指导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3]。因此,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在育人制度的供给侧做好相应的设计,优化育人资源配置,提高学生成人成才需求的供给能力。

(一) 学生成人成才需求层次及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为人所熟知的需求层次理论,本文可以借鉴其需求层次划分方法,将思想、学业、生活、心理、就业这五个方面从低到高划分为初级需求、中级需求、高级需求三个不同的层次,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成人成才需求要素与层次

(二) 学生成人成才协同育人职责分工

在院系的操作层面上,围绕表1所示的学生成人成才需求,通常是通过辅导员、班导师、人生导师、课程导师、科研导师、企业导师等不同类型人员的平行制度,以及学校层面上的思政和哲学课程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各类职能部门和教辅人员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育人工作。此处主要针对辅导员、班导师和人生导师这三类主要人员在学生成人成才方面的需求上,如何合理进行职责分工进行探讨。

(1)辅导员:目前国内高校基本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一线的辅导员,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和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在实际执行中通常易出现辅导员无法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的问题;另外由于辅导员也大多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担任,在各方面所能提供的指导和帮助也通常有限。但是辅导员能深入学生群体,掌握学生一线的情况和动态,所起到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也非常关键,所以辅导员的主要职责至少应覆盖表1所示的“初级”和部分“中级”层次需求要素,个别类别的需求还应覆盖“高级”层次的需求要素(比如“思想”)。

(2)班导师:目前通常是一个自然班配备1到2个由专任教师兼职的班导师,从实际执行的情况来看,班导师主要起到学业导师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也兼备人生导师、科研导师、课程导师的职能。由于班导师普遍存在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的压力,与学生群体接触和交流的频率不如专职辅导员,在很大程度上,其主要职责以覆盖表1中的“中级”层次的学生群体需求要素为主,个别类别的需求也应覆盖“高级”层次的需求要素。

(3)人生导师:通常是遴选出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理念信念坚定、师德师风良好的教师承担人生导师的工作,每人通常配属少数学生(4~8名)进行指导。由于人生导师教师资历和阅历较为丰富,行业资源也较多,可为学生提供的帮助较大、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且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提供有针对的指导,因此人生导师的主要职责应覆盖表1中的“高级”层次需求要素为主,是对辅导员、班导师工作的拓展和延伸。

以上所述的供给侧职责分工,也可以用图1所示的关系来进行表述

图1 学生成人成才协同育人职责分工

通过以上工作职责的划分,对辅导员、班导师、人生导师各自的定位和工作职责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区分,能较好地协调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的“共性指导”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学生成人成才全过程中的思想需求的各层次要素,应均是辅导员、班导师、人生导师都需要主要关注的工作内容,以形成整合统一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导向。

(三) 学生成人成才协同育人机制

在协同育人机制上,主要解决育人体系的目标、内容、渠道、队伍的相互协同,保持多向互动和良性循环的育人格局[2]。在图1所示的协同育人体系中,主要采取如下方式,构建操作层面的协同育人机制:

(1)目标协同体现在所有育人工作,都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2)内容协同体现在育人的各项工作中,均以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3)渠道协同重在以“思想向导、学业指导、生活教导、心理疏导、职业指导”等主要方面的工作(途径)为抓手,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工作,并与外部的单位和力量共同形成合力。

(4)队伍协同重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辅导员、班导师和人生导师等主要育人力量的多方联动机制(如图2所示),互补互动,合力育人。

图2 学生成人成才协同育人联动机制

四 人生导师运行模式实践与探索

笔者所在学院目前采取如下的运行模式,开展人生导师的工作实践与探索。

(一) 实行人生导师岗位聘任制

制定人生导师的聘任和管理办法,遴选出一批合格的教师担任人生导师,遴选条件主要包括: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师风师德良好;

(2)本科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熟悉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3)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较高专业水平;

(4)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乐于奉献,责任心强。

通过面向院内教师发布遴选通知、并与教师的岗位任务挂钩,动员符合条件的教师积极报名参加遴选,由学院组织聘任小组,跟据报名人数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并对通过遴选的人员颁发聘书,聘期一般与受导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同步。

(二) 实行人生导师岗位责任制

通过制定管理办法,明确人生导师的工作职责,帮助人生导师做到强化角色、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工作有效。

(1)如图1所示,将人生导师的工作职责与辅导员、班导师的职责进行合理区分和明确,形成相互统一、有机衔接的育人体系,从“思想向导、学业指导、生活教导、心理疏导、职业指导”五个主要方面的不同层次的工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同开展育人工作。

(2)在人生导师工作的开展方式上,人生导师可以以座谈、沙龙、讲座、实践等具体形式,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网络等载体,开展经常性的、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力求形式“活”、内容“活”、方法“活”,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每学年应有指导工作总结。

(3)在人生导师与学生见面的频次上,要求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不低于1次/月,与所知道的学生进行个人指导或走访不低于1次/学期,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

(三) 实行人生导师聘期考核制

建立了全面覆盖人生导师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的考核制度,由学院每学年统一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岗位考评、工作量计算、先进评选等挂钩,给予教师一定的约束和激励。

(1)人生导师工作考核采用工作开展情况、学生测评结果、学院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综合考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2)对于综合考评为“优秀”的人生导师,学院通报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以资鼓励,并在新一轮聘任中优先考虑。

(3)对于综合考评为“不合格”的人生导师,停止聘任人生导师,并取消教师下一轮人生导师聘任资格3年。

(四) 实行人生导师制的预期成效

通过以上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构建,预期将取得如下的成效:

(1)在原有辅导员、班导师的基础上,为学生增加配备人生导师,对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工作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管理和育人工作更加细致有效。

(2)构建了同向合力的协同育人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了工作职责,加强了辅导员、班导师和人生导师等主要育人力量之间的协同性,多维并进、互补互动。

(3)通过引入人生导师,拉近和师生距离,能更多地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也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共性指导”和“个性发展”的需求问题,本质上是改善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隔阂和矛盾问题。

五 结语及讨论

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开展院(系)层面人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是希望构建更为完善的育人工作机制,并实现育人资源和育人模式的相互协同和多方育人力量的联动,更好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到学生成人成才的各培养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的。

在人生导师制的实践中,也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解决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如何从制度和配套措施上保证人生导师的工作开展有效性和持续性,避免流于形式;在人生导师的工作考评制度上,应科学合理地量化具体的工作指标,对教师形成更为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应构建与外部育人力量之间的协同机制,加强联动,提高育人效果。同时,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机制也有一定差别,也需要各高校因地制宜地构建和完善相应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猜你喜欢
成才三全育人成人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成人不自在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