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小琴
摘 要: 体育教师执教多个同轨班,“同题课”如何上得更好?用下棋中的“复盘”技术,对“同题课”进行加工完善,从而实现“同题课”的自我超越,这是一种自觉的“攀登型同课异构”。长线化的真性“复盘”,催生出“天天有新境界,课课有新感觉”的磨课方式,是体育教师自我修炼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复盘;体育教师;攀登型;同课异构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2-00-02
体育教师执教多个同轨班,“一课多班”的“同题课”不是简单的复制与平移,而是一种难得的磨课资源,一个人的“攀登型同课异构”是体育教师自我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路径。长期以来,笔者借用下棋中的“复盘”技术,一节课上完(即“第一盘棋”下完),在脑海中反复“回放”教学过程,努力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同题课的结构、环节,灵活调整教学措施与手段乃至一个个小小的细节。把新的发现融入下一个班级的教学,重新下“第二盘棋”“第三盘棋”……实现“同题课”的自我超越——笔者把这个过程自定义为“攀登型同课异构”。
一、梳理“磨课”纲要,调整“快快排好队”的策略
记得有一年教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第一次室外课“排队”就给了笔者一个尴尬。
【第一盘棋】
把一班“小不点们”带到操场,尽管在教室就强调了“排好队”“有顺序”“不讲话”等要求,队伍还是不如人意地挪到操场一角。整队——你,在这儿;你,对了就是你,在那儿;马尾巴辫儿的,你在他后面……“吆喝”完了,大体成形。
笔者:看看你的身旁有谁,记住前后左右同学的脸,下一节课就这样排队,记住了吗?(——记住啦!)好,那我们现在散开来,再按照这个样子重新排队。哨声响过,乱成一团的孩子半数没有排回原先的位置。
接下来是另一个同轨班的课。课间的时候,笔者快速地“复盘”,寻找“排队”遇到阻滞的原因:一年级新生彼此还不熟识,根据外貌特征、姓名等去认记前后左右的同伴,效果不好。数学编码便于记忆,那就给大家都编号,记号码应该比较容易。
【第二盘棋】
不忙着带孩子们去大操场。自我介绍、讲述体育课堂常规要求等环节在教室进行完毕,笔者依照座位给大家编了号,又用“听号”小游戏加深了记忆后,排着两队依次走进了操场。整队,解散,再整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第三个班的课隔天进行,“复盘”有足够的时间,笔者“编写”了上一课的“磨课纲要”,并制定了详细的改进方案:自我介绍再有趣些、编号及“听号”游戏在课堂常规前进行、进操场前再互相报编号。实践证明,这样改进更符合刚入学儿童的心理认知,使教学更为顺畅。
二、从“整体关照”的视域,实现“运动技术游戏化”的复盘
一堂好课,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不应是独立的,而是整体之网中的一个结点。因此,在磨课的时候,要用优秀建造师的眼光,关照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有机关联。
【第一盘棋】
教学一年级《前滚翻》,笔者“移植”了著名特级教师王仲生同题课教学设计中的两个游戏:“低头看天”(就是分开两腿并弯着腰,从两腿之间努力睁眼看天,实则为前滚翻的预备动作);“看谁坐得快”(就是两人一起站在同一块垫子后面,发出口令后看谁先过来坐在垫子上,当然是用前滚翻的方法比直接走过去坐在垫子上快)。把两个关于“前滚翻”的游戏连起来重复做一遍,先“看天”,再接着做“看谁坐得快”,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学会了前滚翻动作。
“低头看天”这个游戏,其目的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比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前滚翻的运动技术,提高学习运动技术的效果。“移植”过来,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笔者对“第一盘棋”进行整体性的关联审查与透视,意识到只是简单的模仿,只是关注了表面的游戏色彩,忽略了前后环节之间的内在链接与技术指标,因为笔者的重点还只在关注大家有没有“低头”、有没有“看到天”、有没有“翻过去”,同类练习次数偏少、对比不够、相互评价不够,有点“蜻蜓点水”的肤浅味道。
【第二盘棋】
“低头看天”既是新颖有趣的游戏,更是准备姿势的技术动作:脚应该分开多宽、手应该放在哪里、头低到什么程度等成为笔者的关注点,分组共同进行动作练习、评点;“看谁坐得快”这个游戏以前滚翻的技术为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反复体验、尝试成功的多种乐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种高超的教材游戏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命动力与积极心理,使体育教学成为趣味满满的一种艺术,是努力超越自我的方向。因此復制别人的优秀课例时,要用建造师的眼光去“复盘”,做到整体观照,形神兼备。
三、从实际情况出发,调试运行新的课堂教学程序
“一个人”的“同题课”研究需要敏锐的课堂观察力,在看似“寻常”的课堂中发现“不寻常”的现象,并且反思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第一盘棋】
执教五年级《毽球:正面正脚背发球》,笔者设计了“毽球坐轿子”的一系列准备活动,把学生带入玩毽球、学发球的热身阶段。课堂刚进入发球对抗性游戏阶段,孩子们开始有意无意地坐在草坪上了,而预设的运动量还没有达到。笔者很委婉地询问了一个男孩子,他说,老师,我们刚上过大课间活动,有点累了。
笔者查看了全校的课程表,发现这种高密度的活动安排的确存在,阳光体育大课间后面紧接着就是体育课。笔者记得毛振明教授在《小学体育教学策略》一书中提出过“应时而变”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当教学情境发生变化时,教学策略也应该随之发生变更。既然学生在大课间已经充分活动开了,取消“热身”环节就是可行的。
【第二盘棋】
第二天依旧在大课间后执教另一个同轨班。笔者教学流程中的“开始部分”去掉了“热身活动”,开门见山进入“正面正脚背发球”学习。这样调整后,基本部分学习时间充裕,运动密度相对降低,学习效果没有受到影响。
体育课的开始部分通常应包括课堂常规、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教学《毽球:正面正脚背发球》,需要组织一些“热身”活动,使相关肌肉、关节、韧带作好充分的准备。而大课间安排的“室外操”及其他运动项目已经达到了“热身”效果。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遵循体育课结构安排的多样性原则,灵活地加以处置,调试运行课堂教学新的板块与程序,主动磨出流动的最富生命气息的好课。
四、用“录像审查”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语言的修炼
在一次优课评比准备中,学校领导派来语文骨干教师参加磨课,主要是帮助笔者锤炼课堂教学用语。从那以后,用“录像审查”的方式自觉进行教学语言修炼,成为笔者用好同题课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
《曲线跑》语言锤炼“复盘”录:游戏活动环节有一个规则,就是把“长绳”摆成统一规定的要求,以便公平地开展比赛。“第一盘棋”到了这个环节,笔者的语言烦琐而且不够明确:“下面,请各组同学合作把各自的长绳摆成曲线,使我们沿着曲线进行曲线跑比赛。”结果摆成的曲线幅度有大有小,长短不一,无法进行公平的竞赛练习;“第二盘棋”再提要求:“以标志桶为起点选3根长绳首尾相连,不得重叠摆放。”大家的兴趣很浓,可摆的曲线仍不尽人意,还是不能进行公平的竞赛练习;“第三盘棋”进一步明确:“以标志桶为起点首尾相连,不得重叠,一根长绳一个弯儿。”
体育课的教学环节有时候节奏比较快,稍纵即逝。因此,在“复盘”的时候,有可能出现信息的耗损。当这些耗损的信息具有重要影响的时候,磨课就会忽略关键性的元素。为更好地“复盘”,笔者甚至多次把同题课全程拍摄下来,从视觉、听觉角度深度剖析,寻找语言、动作等教学行为上的“瑕疵”,评判调整教学的依据和效果,就像“编审”一样,尖锐挑剔的背后,收获着丰厚的回报。
同一個体育教师的同课异构是实践性的真性成长,是长线化的专业努力。长线化的真性“复盘”,催生出“天天有新境界,课课有新感觉”的磨课方式。事实上,“反思性教学实践”正是“复盘”的本质。“复盘”,是在准备和自己博弈,反思如何把下一盘棋下得更好;“复盘”,也是连接自己过去和未来的一座桥梁,过去的经历给未来以启迪;“复盘”,还是一扇通向自我修炼课堂教学能力的大门,让一个人的“攀登型同课异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