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静,王 涛,王丹妹,吉丽敏,何 佟,虞道锐
(海南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
实验生理科学是一门融合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综合性机能学实验课程[1]。微课是以5~20分钟短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环节或实验操作技术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微视频[2-3]。实验生理科学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石。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较少,学生较多,教师示教,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微课教学使复杂的操作过程可视化,可以反复观察,帮助学生在实验后进行巩固,从而有效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由于医学各学科普遍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一旦学生适应不了课堂教学节奏,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4]。为避免这一弊端,将重点难点理论内容或手术操作制成微课[5],以提升机能学实验教学效果[6]。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习者深入理解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动手技能和技术,形成科学思维,培养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的重要手段。对修本课程的学生进行的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显示:在传统实验课中,仅有6.55%的学生表示上课注意力集中,无开小差的情况;2.33%的学生表示教师讲解示教清楚明白,没有存在疑问的地方;大部分学生表示教师示教受课堂时间影响,且教室后面的学生基本看不到;85.75%的学生表示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需要适当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实验设备陈旧,主要包括电脑老化、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版本陈旧,影响实验成功率。实验场地限制,机能学实验多为动物实验,耗时较长,且本课程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每年学生约2 000人,实验室利用率高,实验仪器设备严重不足。
实验生理科学课程任务重,教师常常疲于上课及批改实验报告,课前教师不了解学生对于本实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授课针对性不强,导致授课效果不佳。课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讲课缺乏活力,平淡无奇,不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此外,上课时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高,不主动思考。教师全程指导,精力有限,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实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后,教师批改实验报告任务重,不能就实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详细的批示,以至于学生不明白实验报告哪些部分有待完善及评分依据。
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实验协作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以至于在实验过程中缺乏思考,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全程依赖教师指导,实验成功率低。课后对实验没有复习巩固,掌握不牢,对实验报告结果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
微课占内存小,可随时随地观看,学生可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反复学习,解决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微课可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创新的局面。将微课结合传统教学,能解放教师,更注重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将微课结合传统教学运用到实验生理科学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详见图1。
图1 微课结合传统教学在实验生理科学课程中的应用
将微课提前一周发送给学生,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学习交流,书写预习报告,同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反馈给授课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的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在上课时,将小组内的问题先进行组间讨论,教师根据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组间讨论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师生交流互动。实验操作时,教师先强调实验技术操作的要领,然后让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分组指导。实验操作结束后,教师对实验进行小结,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强化指导,提醒需要强化复习的要点。
学生根据实验情况,独立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及课后测验。如果仍对某项实验操作无法掌握或对实验存在疑惑,可请教教师。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进一步完善微课设计,调整教学方案,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水平高质量的微课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特别对于机能学实验课程[7]。学生对本课程开展微课教学表示强烈支持,同时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如建议实施学分制度,将看微课情况记为预习分数里面的一部分,学生可以进行课前预习,从而减少操作上不必要的失误;建议提高微课视频清晰度、增加字幕、增强实验步骤条理性、注重实验操作细节的讲解等。学生认为将微课运用到本课程的优势如,在教师讲解后仍有疑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微课学习弥补不足,有利于学生集中精神,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实验成功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