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旭,李宏革,潘秀丹,彭 欣,王会新
(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医学统计学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学和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关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概念、原则和方法[1]。该门课程是医学本科生必修课,是医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时会应用到的重要学科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统计学学习现状及需求情况,本研究对某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旨在为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以某医学院校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个班级,共178人,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178份,回收17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参考相关资料[2-4]自制调查问卷,学生匿名填写问卷,调查员现场回收。
使用SPSS 22.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
医学统计学课程共3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习课12学时。178名研究对象中,男生70人(39.3%),女生108人(60.7%);自我评价数学基础差的33人(18.5%),一般的107人(60.1%),较好的38人(21.3%)。
被调查学生中,80人(44.9%)认为医学统计学课程较重要,41人(23.0%)认为该课程非常重要;关于课程内容难易程度,93人(52.2%)认为较难,51人(28.7%)认为难度一般,仅 6人(3.4%)认为比较简单。
40人(22.5%)对医学统计学课程非常感兴趣,114人(64.0%)兴趣程度一般;37人(20.8%)能够在课上做到认真听讲,116人(65.2%)有时会认真听讲;91人(51.1%)有时会课前预习,81人(45.5%)从未进行预习;49人(27.5%)每次课后会进行复习,110人(61.8%)有时会进行复习。
学生对绪论和统计描述部分内容掌握情况最好,方差分析部分内容掌握情况较差,见表1。
表1 学生医学统计学掌握情况[n(%)]
97.2%的学生认为现有理论课设置和教学方式合理,对理论课与实习课教学评价较好,见表2。
表2 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的评价[n(%)]
101人(56.7%)不希望实习课以PBL形式开展,33人(18.5%)希望以PBL形式完成实习课,44人(24.7%)觉得无所谓。仅有64人(36.0%)认为有必要创建网络交流平台,76人(42.7%)认为无所谓,36人(20.2%)认为没有必要创建网络交流平台。
158人(88.8%)希望了解研究设计和科研思维相关内容,156人(87.6%)希望了解临床试验设计相关内容,134人(75.3%)希望了解调查设计相关内容;109人(61.2%)希望增加统计软件操作相关内容,92人(51.7%)希望增加关于医学统计学进展的选修课或学术讲座。此外,学生还建议增加学时尤其是实习课学时、增加配套练习等。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院校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工具学科,对于学生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该课程的特点是相对抽象、难理解,所以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5-7]。
从本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重要性的认知较高,且大多数学生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但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认为该课程较难。关于医学统计学各部分内容掌握情况,学生对统计描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较好。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满意度较高,但部分学生认为实习课学时不足,影响学习效果。56.7%的学生不希望将实习课从传统授课形式改为PBL形式,分析原因可能为在该校开展PBL的课程较多,学生课后准备的负担较重,且该课程难度较大,若采用PBL形式,学生学习难度更大。学生对于医学统计学的学习需求主要集中在研究设计和科研思维、临床试验设计、调查设计、统计软件等方面。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1)调整课程开设时间。我校医学统计学开设于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此时学生尚未接触任何科研内容且医学基础知识较少,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医学统计学与专业关系不密切,一开始学习时就存在消极心理,学习主动性低[8]。建议后延课程开设时间。(2)增加学时。目前医学统计学课程学时为36学时,其中实习课12学时。大多数学生反映进度较快,尤其是实习课,建议增加学时,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对理论的应用,将公式推导、数理理论弱化,强化指标和方法应用,这样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点突出,就会觉得难度降低。如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9]。(4)增加辅助内容。开设科研方法课程、统计软件课程,举办相关学术讲座,将其辅助于医学统计学课程,培养学生统计学思维,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