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陈 楠,王发选,黄 敏,孙 健,孙 岳
(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现代医学科学中研究职业环境与职业从事者健康之间关系的学科[1]。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应用性及实践性。单纯的理论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意识,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2]。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学习缺少感性和理性认识,由于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单调,学生记忆困难,导致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低,因此引入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自无疑处生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层次[3],引导学生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转变,及时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实现师生课堂互动、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之一。课堂设问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问题可以架设起“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导向是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学习的实现首先需要研究学生学习思维的层次性,并基于学生学习思维层次合理设计课堂设问。帮助学生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各论和总论、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教材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间建立联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提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通过回答问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会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导学互动的加式教育”即BOPPPS有效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推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加拿大诸多知名院校采取的一种教学法[4]。目前BOPPPS教学法多用于教师教学技能培训[5],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该方法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式学习,而不只是听讲;二是要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以调整后续教学活动[6]。但在BOPPPS教学法实施中发现,在该教学法的6个步骤中,如何基于学生的思维层次融入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
当前大学课堂教学大多数是教师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整个授课过程基本按照教学大纲和课件顺序推进,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讲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者的学情和感受,究其原因通常是教师不能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领会提问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师生互动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有时候虽然有提问过程,但是所提问题没有经过备课环节中严谨的、科学的设计,提问具有随意性、盲目性,有时是自问自答,没有给学生预留思维的空间,缺乏师生双向互动,这样就会失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易使学生课堂专注力下降,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7]。有时候在课堂讲授中不乏提问环节,但是所提问题过于简单,与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没有联系,因此不能发挥提问的根本作用,不利于挖掘学生思维潜能。相反,问题难度过大,超出本科生的学习范畴,会令学生望而却步,不知如何回答,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易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教学中发现,问题设计常局限于本次课内容或本学科知识,缺乏对相关学科内容或工作实际的结合,不利于学生建立全面的网络知识体系和培养发散性思维。如在讲到职业中毒章节时,教师仅提问刺激性气体或者金属中毒等化学因素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这会使学生只查阅教材,照本宣科,缺乏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和深度理解。若在此处进一步设计问题:哪几种或者哪几类化学性有害因素对机体造成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相似性?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将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类,进而多方位思考,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整合思维能力。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内容丰富,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将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阐述和讲解是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关键。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学科组教师积极研究课程理论内容,依据BOPPPS教学法的6个步骤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撰写教案;同时,依据教学大纲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制定相应策略,以重点和难点为教学基点,以教学目标实现和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为目标进行问题设计。问题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设定,兼顾科学性、严谨性,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并不乏趣味性[7]。
学科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广泛查阅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案例,教师结合案例进行有效、科学的问题设计,将案例中的职业中毒临床表现及诊断,职业病诊断的步骤、方法和主要内容与理论课中的生产性毒物的理化性质、接触机会、毒作用机制及临床表现、诊断原则合理结合,设计典型的、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讲述氰化氢中毒时,引入清理青梅腌制池时导致工人中毒死亡的案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清理青梅腌制池时为什么会导致工人中毒?导致中毒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案例,大家认为氰化氢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为什么发病急剧?(3)作为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如何进行此次中毒事件的诊断和处理?以上3个问题依次强调了生产性毒物——氰化氢中毒的接触机会、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通过结合案例及提出的问题,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讨论案例的基础上掌握了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现今社会网络技术发达,学生应用现代化工具和手段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多。课堂上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问题设计,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翻阅,因此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手机查询专业知识。例如,在讲述一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时[8],可设置相关问题,提问“引起此次一氧化碳中毒的物质是什么?”继续提问“如果是煤矸石引起的中毒,什么是煤矸石?”学生回答不清楚,此时让学生利用网络查阅煤矸石的相关信息,并分组进行讨论。再问“煤矸石为何会引起中毒”,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回答“煤矸石自燃会释放出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在案例的引导下能够集中注意力,全程参与,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因此,教师应结合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实际,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强化教师的问题设计意识、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合理、科学、高效地进行课堂问题设计,并融入BOPPPS教学法中,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公共卫生与预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