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新形势下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能力解构与提升策略研究

2020-12-30 04:19舒向俊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学类医学教育毕业生

杨 琼,舒向俊

(湖南医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改革相继在各省份试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服务能力不足、高技能及高素质医疗人才缺失等问题凸显,作为向医疗单位输送人才的医学院校如何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为当前一大课题。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其阐明了医教如何协同,对提升医学类毕业生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1 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能力解构

医学类专业是比较特殊的专业,如无意外,毕业生大多到各级医疗单位及相关部门就业,但相同及相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同质化知识结构背景下的竞争。因此,医学类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必须凸显其与众不同的能力。在当前医患关系极度紧张的背景下,医疗工作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并不是空空文凭,而是渊博的学识、坚定的意志、沉稳的性格、开阔的视野、智慧和个人魅力[1]。笔者根据冰山理论模型,将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成两大类:硬技能和软技能。

1.1 硬技能

硬技能又称专业技能,是指与专业岗位相匹配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获得。据调查,专业技能是医疗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比如,医学类专业要求能及时诊治并处理内、外、妇、儿科各类常见病,护理专业要求掌握娴熟的皮试、穿刺等技术。对于医学类毕业生而言,这是“看家本领”,决定着能否取得毕业证,能否顺利走上行医道路。

1.2 软技能

调研显示,患者最不满意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医务人员缺乏耐心、沟通能力、仔细观察病情、给患者安全感等软技能。软技能是指在医疗工作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更好应用的个人内在品质和人际交往技能、管理技能[2]。具体表现为医患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感、自信、领导力、终身学习能力、抗压能力等。对于医学类毕业生而言,这是潜能开发和能力提升的空间,决定职业生涯是否能走得更好。

2 医改新形势下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分析

2.1 医学类毕业生就业优势分析

医学类专业的专业性强,设置了执业门槛,没有相关医学背景很难进入医疗行业,据2017年“就业难专业排名”调研显示,医学类专业排在第15位,是不难就业的专业。目前,国民经济增长,人们对健康需求增加,《健康中国2030》方案实施,增加了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机会,同时随着医改进一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是重点改革目标,而这也能拓宽就业渠道。

2.2 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劣势分析

国外医学教育采用精英教育模式,而我国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医学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一定程度上造成培养质量下降。而随着医改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发展,民众对医疗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医疗单位对医学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素质较低的毕业生就业困难。

当前社会医患关系紧张,一些极端的患者及其家属给医护工作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加之舆论宣扬医务人员工作累、压力大、不顾家,导致许多家庭不希望子女学医,这种现象造成优质生源流失,势必影响培养质量及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情况。

此外,我国已经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医学生5年本科毕业后还要接受两年的规培,因此,很多家庭不让子女报考医学类专业,同时毕业时也有一些毕业生改行从事其他职业。

一些医学类毕业生择业观念陈旧。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行业变化巨大。很多医学生择业时只看工作岗位性质,如是否公立医院、是否有编制等;一些毕业生眼高手低,对工作百般挑剔,缺乏竞争和创新意识;医学教育较非医学教育存在学制更长、投入更大、培养费用更高的情况,导致毕业生择业时过分看重经济收入;部分毕业生不够成熟,缺乏应有的就业软技能,比如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等[3]。

3 提升就业能力的策略

3.1 医学类毕业生硬技能提升策略

3.1.1 毕业生和高校共同发力,提升学生学业成绩 学业包含专业课学习成绩、实践能力以及相关考试证书与技能证书获取情况等。从专业特点来看,医学生的学业尤为重要,这关系到日后治病救人的实效,从根本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尤为重要,医学毕业生要提高重视度,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高校要营造以学业为主、刻苦勤奋的学习氛围;实行导师制,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导师根据不同水平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释疑解惑,帮助提升学业成绩;构建考试奖惩机制,大学期间只给予一次重考机会、一次补考机会[4]。

3.1.2 医教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实践能力 为期10个月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医学类毕业生而言至关重要,能提升毕业生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疗机构和高校应按照《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创新机制,改变思路。一是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医疗单位用人需求,与医院建立双向培训的合作机制。医学院校以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医疗单位用行业标准为医学院校培养学生。二是建立临床考核机制,提高学生临床诊疗能力。教学医院要定期考核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没通过考核的,不得进入下个科室轮转,以使毕业生毕业就能立即开展医疗工作。

3.2 医学类毕业生软技能提升策略

3.2.1 高校和政府联动给力,注重医改政策解读 医学类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关注度较高,但对新医改方案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却知之甚少。作为医学类毕业生,非常有必要关注新医改方案内容,这对他们就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新医改的目标是重建医疗卫生制度,强调政府主导和公益性。认识、理解新医改的性质是医学类毕业生到医改新形势下正确择业的切入点。一方面,高校要对医改政策做充分的宣传,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将医改政策内容传递给每一位学生,针对涉及学生就业方面的内容,要为学生进行详细解读,提高学生重视度;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医疗系统的官员来校举办讲座,从更加专业、更加权威的视角,为学生解读相关政策。此外,在课程思政化的大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也应深入理解新医改政策内涵,自觉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引导学生到基层医疗系统就业,在基层开拓事业,增长才干,创造价值。

3.2.2 医学类毕业生和高校共同发力,提升职业素养 一方面,社团活动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提高自身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学生要积极参加高校、医疗协会及社会各界举办的与医疗相关的论坛、临床技能竞赛和实践活动等,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丰富自我。另一方面,高校应提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度,关注点从就业率向就业质量转变,关注学生是否对口就业、就业薪酬高低、医师资格证考取、工作满意度等方面情况,开设专业化、个性化、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立生涯规划实验室,引导医学生早谋划、早打算,以职业心理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避免单一性和盲目性,同时不定期邀请医疗单位专家来校举办讲座,从行业角度诠释如何提升岗位竞争力[5]。此外,在每个毕业班设置就业委员,其负责将招聘信息告知每一名毕业生。

3.2.3 家校合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我国家庭支出中,子女教育费用支出位列第一,远超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消费。对比国内外高校学费标准,我国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费用占人均GDP的80%,超出国际标准。医学教育学制长、投入大。绝大部分家庭认为医学行业就业稳定,工资高,要求子女毕业后一定找高收入、环境好的公办医院。调查显示,家庭因素对医学类毕业生择业影响很大,尤其是“95后”毕业生。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家庭保持联系,如建立QQ群、微信群,邀请家长来校、医院参观或听讲座,使其了解当前医疗行业就业形势、学生动态。家庭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做子女求职路上的引路人。

总之,在医改新形势下,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合作。要不断跟踪了解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需求、国家医疗最新政策,充分利用职业规划指导、思政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实践、临床实践这几个重要环节,提升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学教育毕业生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医疗体育功能在医学类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医学类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探析
——以莆田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为例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强化医学类本科生管理制度的背景分析及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