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廷
[摘 要] 通过向贫困学生提供技术技能的职业教育学习,阻断其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体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内化理想信念,在自我感恩践行中科学看待东中西部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培养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关 键 词] 贫困学生;思想观念;教育扶贫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9-0036-02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教发〔2018〕1号)指出: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用三年时间集中攻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青发〔2015〕19号)要求“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高职院校要紧密围绕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大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的知识使用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找寻大学生思想观念存在的困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一、高职贫困学生思想观念的基本情况
立足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针对贫困学生“绿色通道”办法,同时赴其他省内外高职院校及其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贫困学生的思想观念现状,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的资源。
(一)高中并校的学习心理
大学之前的中学生活对个人一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其后续在大学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对接触社会平台十分关键,资源稀缺的原因导致社会竞争激烈加剧。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合计72人,占调研贫困学生的24%;反映高中撤点并校时优秀的教师“流出”严重,占36.6%,即110名贫困学生认为高中教学质量一般。
(二)家庭、学校的双重不利因素
占比分别为37%、36.7%、27.3%的贫困学生,即111人、110人、82人存在家境贫瘠、因灾、疾病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对生活持有抱怨悲观、颓废懒散、思想观念落后于时代,又因自身学习素养一般,导致其学习压力较大。占比43.3%的贫困学生,即130人表示想在国企工作,真正自主创业的学生只有52人。67%的贫困学生,即201人也认识到自身问题较多,不愿吃苦、挑三拣四,摆脱贫困的心态不强,认为学好学坏都一样在就业时区别不大。访谈中3位企业负责人反映现在的学生不愿吃苦、不肯钻研,沉迷于玩手机,同时贫困学生的父母也不愿意让孩子辛勤工作,进一步影响了贫困学生敢闯、敢干、敢于承担的信心。29名贫困学生反映教师上课不备课照本宣科,没有从课程思政教育角度出发引导其科学看待国家实施的精准脱贫政策,创业内容与实际脱节,没有从根本上邀请企业合作确定教学办学方向,只是一味地纸上谈兵;实训教师不深入企业监督学生学技能时遇到的实际困难,学生对学校管理质量存在怀疑态度。
(三)扶贫政策内化的心性行为
比例分别为35.3%、41%、34%的贫困学生,即分别为106人、123人、102人认为家乡贫困是由于自然灾害、土地贫瘠、缺水等原因造成,超过50%的学生认同居住环境需要改善,赞同国家实施的异地搬迁工程,能够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特别认为在就业竞争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就业转换能力等方面需加强的贫困学生人数分别为112人、108人、134人和94人,占据调研贫困学生总数的37.3%、36%、44.7%、31.3%。访谈中学生、教师都认为改善贫困学生思维仅靠说教所起的作用不大,靠实际行为改变其心智,靠技能改变其想法,在实际情境工作学习中拓展现代社会要求具备的基本素养,拓展企业发挥学校教育所起不到的功能,增强学生认知世界、改变世界的理念,着重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内化的方法方式,促使贫困学生家长和学生共同面对贫困,告诫学生“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是改变不了贫困落后的面貌的。”[1]
(四)学习、生活压力较大
父母亲给贫困生买手机、衣服等,补偿其中小学时与父母亲外出打工所欠的亲情债。但某种意义上物质补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困生的攀比之心,35.7%,即107名学生认为贫困生不理解父母亲节衣缩食供养其上学的艰辛,变相“啃老”;30.7%,即92名学生认为应培养学生的精神独立。同时,国家对社会房地产调控问题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处理。“很多人为了买房而背负沉重的房贷,对这一行为,多于60%的‘80后大学生选择了支持,但是50%的‘90后大学生、约60%的‘95后大学生均表示不赞成。”[2]生活成本太高,农村出现小部分学生辍学打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他贫困学生及其家长的教育心态。
二、高职贫困学生思想观念的困境
新时代高职学生思想观念受到国内外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表达在理想与现实困境中的希望与对国家现实生活的坚定信仰,导致自我职业技能的合理诉求受阻,向他人和社会展示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出现障碍,不能较好掌握贫困学生思想观念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背离
调研中近85%的学生知道国家、社会、家庭对自己的期望,但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中缺欠吃苦的思想准备。43%的学生虽然也想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家里改善经济条件,但在国家、社会及其他行业企业帮扶的情况下,没有合理制订职业规划,想在大城市或发达省份工作,但仅依赖专业技能钻研也未必成功,还需要多种客观环境的供给。在生活中38%的学生不屑于职业技术的长期苦练,而是找寻生活学习中的种种不适,致使感恩之心与现实行为的背离割裂,陷于自我烦恼之中,不仅自我追求目标与生活不吻合,而且与社会脱节,重新陷入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两难之中。
(二)工匠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背离
我国工匠精神源自古代农业文明的国家和社会个体层面,是在农耕文明高度发达阶段的必然产物,蕴含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理念。41%的贫困学生未能在学习中传承传统的优秀工匠精神以及创新结合工业文明的工匠精神,不能处理好知识思想性与技术性的辩证关系。
(三)教育扶贫的实质与表象背离
无论教师还是企业、学生对教育扶贫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政治问题的看法大致相同,认为应该通过“雨露计划”实施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农场、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养工程。把教育扶贫作为政治任务,企业比学生、教师高出近40个百分点,23%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业余时间很少谈论该问题,比较淡漠。不仅因为学校承担的社会购买服务较少,而且所谓的帮扶也只是表面现象,与职教扶贫的真正内涵差距较大。
(四)社会就业环境与学生就业质量的背离
贫困学生关注退役士兵就业培训服务平台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人数为148人,占据贫困学生调研人数的49.3%,不关注学校考评奖惩机制、企业合作订单式培训、政府出资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企业合作订单式培训、建立退役士兵实习就业工作站等方面,仅占调研贫困学生总数的30%多一些,不愿在基层就业享受学费补偿代偿制度从侧面验证了贫困学生基层就业机制的不完善。学生经常在微信平台上抱怨基层事务繁多、上升空间渠道狭隘,没有工作动力,感觉不到基层就业的乐观。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扶贫定位应从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技能水平,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高等教育招生的区域支持计划,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内容提升等方面着手,需发挥扶贫资金效用的最大化。学校应该与企业一起搞好教育扶贫,携手创新职业教育机制,使职业教育扶贫在“五个一”扶贫中展現自己的价值所在。在立足职业教育方面应加强“以中东部职业教育集团为主要受援方,以民族地区职业学校为主要受援方”[3]发挥好职业教育教师的技术效能,结合本地实际创造出一条适合贫困村的脱贫路径,使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反哺社会。进一步衬托出学生的思政工作到位,学校、企业的思政测评机制有机结合,汇总形成大数据,为政府提供思政教育智库的建设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李培林.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司树杰.2016年中国教育扶贫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