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江华 何克奎 韦胜强
[摘 要] 基于当前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困境,以广西安全工程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认为要基于一元主导地位、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推进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从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搭建教育阵地、优化队伍建设、强化育人特色五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
[关 键 词]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9-002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信息资讯时代,大力推进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内在需要。
一、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教育内容导向性不足
教育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教学内容这一重要载体。就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教学内容体系而言,目前已有一定发展,形成初步体系,但是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导向性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调研过程中发现,7%的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内涵认识较为模糊,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很大的原因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的导向性不足,针对性不强,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教育中,大部分学生是认同和理解的,但是过于政策性的语言表达和文件性的逻辑体系,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语言存在
一定的差距。同时教育内容存在泛化倾向也增加了学生认同的难度、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接受和认同是在与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思想观点激烈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一旦大学生发现他们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教育中的某方面与现实不符,甚至是大相径庭,他们就会排斥有关意识形态的教育活动,对整个理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二)教育方法主体性不强
在教育方法上,大多采取的是单向的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使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内容偏向理论化的理解较为困难,由于缺乏全面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对于一些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无法给出令人信服且具有科学化的解释,使得学生对于从学理上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较为模糊,无形中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调研中26.7%的学生选择“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是“教师讲课形式呆板枯燥”,31.6%的学生“不喜欢现有的思政课教学方法”,而关于“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这一问题,多达80.2%的学生认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途径是“改革教学方法”。可见,作为意识形态教育重要阵地的思政课,现有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精神感受,否则,在当前网络资讯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就会导致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无法融入现实情境,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有时会遭到部分大学生的反感,更不可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这样就影响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教育队伍协同性不够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和分散性增加了网络意识形态
安全教育的难度,对教学的协同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现有的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更是一个挑战,因为现有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很难同时具备网络安全管理知识和意识形态教育专业知识,并且在教育工作机制,协同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障碍。此外,教育队伍由于经验的缺乏、信息管理技术能力的欠缺,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引导的方式和途径过于单一,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往往采取的是各部门各自为政,一味采取“删除”“堵截”“屏蔽”等传统方式来应对,这样的做法过于简单,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缺乏融合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未能形成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大格局,因而收效甚微。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形成教育合力,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四)教育阵地实效性不高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机制,加强协同合作,搭建平台阵地,丰富意识形态的教育载体。但是调研显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呈现出落后、保守的特征,教育阵地实效性不高。调查中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意识形态平台建设,有35.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古板、缺乏创新”,而作为隐形教育的“课程思政”也是处于探索初期,对于其他专业课是否体现“课程思政”的理念,分别有35%和24%的学生选择“不清楚”和“看不出”。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阵地仍需加强,尤其是作为主渠道的思政课,其教育内容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无法在学校所进行的意识形态安全教
育內容中寻求最具说服力的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
治理论课的趣味性,损害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原则
(一)坚持一元主导地位原则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只能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推动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
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文化价值冲突日益加强,西方国家的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传入,干扰着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增加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难度,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要不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绝对主导地位,做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确保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正确的认识,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二)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拥有相对自由的话语信息传播渠道,而互联网的聚散效应使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过于分散的话语主导权无形中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时,必须牢牢把握主动权,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把握主导权,采用科学的方式,使主流意识形態的地位得到有效巩固,积极推进各项正面宣传教育活动,牢牢把握话语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信服力。同时对于各种错误意识形态要敢于亮剑,敢于批判,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立场,旗帜鲜明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判断正误,避免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切实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主流意识的认同和信仰。
(三)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意识形态的表达离不开固定的理论框架及学术语言,而意识形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实践,二者间的矛盾在互联网时代显得越加突出。在互联网时代,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拥有平等的信息接收权,信息交流过程中对于信息的主导变得十分关键,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单纯的理论灌输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接受意识形态知识,并上升为理论信仰,必须建立在以理论知识解析实践问题,以实践深化对理论知识理解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思路。坚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讲透、讲实理论知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建立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基本的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检验理论的真伪,能够结合现实情况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升华自身的思想素质。
三、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探索
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新办的、全国第三所应
急安全类高职院校,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机制、搭建平台、配足队伍、凝练特色,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不断优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完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机制
学校党委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不断完善学校党委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机制。全面加强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把意识形态工作列入党委会的固定主要议题,坚决做到“两必须”:凡是召开党委会必须安排意识形态工作议题,凡是涉及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不折不扣优先解决。通过党委意志,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同时建立意识形态工作例会制度,持续不断研究、解决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痛点难点问题,出实招谋实效,有序有效推进工作。
(二)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体系
一是构建“三三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建立覆盖“校级—系部—班级”三个层级的工作体系,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构建联系、服务、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立体化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微活动、微服务、微文化”活动,努力搭建引领学生思想、解决学生疑惑、服务学生成长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矩阵。二是构建了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学院先后制定印发了《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网络育人实施方案》《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办法(试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实施办法》《新媒体平台管理制度》《微信、QQ群、钉钉群管
理办法(试行)》等系列制度,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保障,让意识形态管控工作有章可循,增强育人协同效应,守好意识形态领域“护城河”。
(三)搭建多元化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阵地
遵循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积极搭建线上线下的教育平台,全力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一是搭建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平台。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与深圳捷安迅公司共同开发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平台,实现对“两微一端一网一社区”(微信、微博、客户端、校园网、学生网络社区)的舆情动态及师生思想动态的常态化监控管理。平台运行以来,累计监控信息上万余条,有效完成对1000多条敏感信息的收集、研判、预警、通报等处置工作,实现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不断线”“不掉链”。二是搭建“网上青马工程”学习平台。通过“青马课堂”“青马书吧”“青马学子”“青马社区”等栏目。运行以来,围绕党的政策方针,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传播方式,传递中国正能量。三是搭建“安职青年”微信平台。通过“青听习语”“青年之声”“安全讲堂”“安全学子”“微团课”等系列微栏目,以凝聚青年共识、树立青年榜样、汇聚青春力量作为立足点和着力点,把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提升青年自身政治素养结合起来,传播时代新思想。平台运行以来,累计推送各种微视频300多条,推文400余篇,页面点击量10余万人次,平台运行的宣传效果显著。四是搭建思政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平台。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网络思政课程育人小课堂,加强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利用智慧职教、尔雅通识课等网络慕课平台搭建网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开辟网络思政教育新途径。依托学院应急安全类专业的优势,挖掘社会资源,建立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安全文化政策宣讲活动”“社区消防安全值班日”“主题环保·保护母亲河”“美化乡村我行动”“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扎根实践升华对思政小课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感知,在社会大课堂中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優化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网络育人队伍建设,把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过硬、特别能战斗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作为一项战略任
务抓紧抓实,使之成为党组织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的中坚力量。一是党建讲师团。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党。党建讲师团由学校党政领导组成,主要职责是党建引领,向大学生宣传党的理论知识、党史国史、党员先进事迹,依托党建平台拓宽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讲清楚理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学党史、听党话、进党门、做党人、跟党走,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教师网评员和学生信息安全员。构建包括党政干部、宣传干部、思政教师、专业带头人、网络信息技术骨干、辅导员组成近100人的教师网评员队伍,以学院贴吧、各类QQ群、微信群及学生自媒体平台为工作阵地,有效化解网络舆情,担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网络传播者和引路人。构建以宿舍、班级、年级、系部为单位,涉及学生社团、协会、兴趣小组和党团组织的近600人的学生信息安全员,分线上线下两支队伍。线上队伍由教师网评员带领在网络上做好与广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线下队伍为秘密部队,安插在学生中间,及时了解、掌握身边同学的思想动态,搜集、提供学生中带倾向性、影响安全稳定的问题,配合线上做好化解和引导工作。
(五)强化实践育人的文化特色
学校注重在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上不断创新和
发展,以把握好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围绕“两个巩固”做足两篇文章。一是做好“理论学习”文章。通过应急大讲堂、安全文化知识讲座开展主题活动,丰富学习方式,推动领导干部讲党课、专家学者讲理论、先进典型讲事迹、普通党员讲体会,抓细抓实理论学习。二是做好“主题宣传”文章。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立足专业特色,搭建宣传平台,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起来,使爱党、爱国、爱校,吃苦奉献、拼搏争先成为广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普遍共识,在弘扬主流文化过程中唱响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旋律。三是创建文化育人品牌。在立足于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弘扬主流文化,大力倡导安全文化。通过开展“应急文化大讲堂”“安全文化活动月”“网络安全宣传周”“三月三”民俗文化节,不断挖掘校园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文化育人的题材和内容,打造学院“安全文化”育人品牌、“骆越文化”育人品牌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育人成效日益显著,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周勇成,廖彩霞.大数据时代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10).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沈洋.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话语能力的方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
[4]理阳阳.基于网络时代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9.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