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枫
【摘 要】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直是美术课堂研究的话题。笔者以《会变的小手套》为例,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初步体验适形造物与“物以致用” 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 想象力;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用新的视野去观察物象,在忘记人们赋予它原本功能注释的基础上,让思维跳出既定的框架,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观察,打破思维的固化模式,衍生出别出心裁的创意。曲径通幽处,豁然开朗时。先放下,再拿起。摒弃惯有的概念,换一个角度思考,给它一个新的定义。例如,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手套,想到手套,你可能想到的是它保暖、护手等的实用功能以及装饰、美化手部的艺术功能。除此之外,大概我们也很难或不会再去做任何进一步的发掘和思考。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 他想潜入蚁穴。”学生常常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解放思维,开拓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学会将艺术的形式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造型表现,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发现蕴藏的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也正是美术教师该引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学生初步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物展示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运用观察法、引导法让学生分析,由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分析,为进一步的创作奠定基礎。
一、 从角色带入到动之以情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直观地呈现实物,给予学生视觉的直接刺激。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想象提供联系线索,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就会越来越丰富,随之,创造力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二、从观察感知到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注意力是有时限的,如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一步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是关键。
众所周知,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人们通过眼睛首先接触的是作品的外在形式,给人造成视觉冲击力,引起心灵的震撼,引发人们的联想,达到愉悦情感的目的。学生需要在作品赏析中积累审美体验,增强视觉感知,激发新思维。
1.摆动五指——生成联想。教师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手指摆一摆、动一动,在五指摆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联想的原型基础。一层层,一步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配合黑板简笔画、口述小谜语等开启学生联想。
2.改变方向——刺激联想。“小手套站累了,帮它做做运动、伸伸懒腰吧。”深化学生对某一既定的手套外形与具体物象之间的内在造型联系,让学生感受小手套的大本领——倒立。通过外形特点的描述辅助学生联想:“脑袋像鸡蛋,长腿像小辫,模样长得怪,藏在海里面”“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同一只手套,给它变换不同的方向,多角度观察,激发学生多样性的联想。
3.藏起指套——丰富联想。学生从观察手套五指的造型变化和方向的改变,激发联想和想象。“小小手套爱运动,五个手指会隐身。”折的方法不同,变出来的形象也就各不相同。手指造型摆放的不同刺激学生的思维,产生不同的联想。
反之,思维逆向——脱手套。如何让学生运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适形造物,笔者创设了相关情境,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不经意间有的藏起了一根、两根、三根指头,脱下后不同造型的手套,再次启发学生联想。
4.组合手套——升级联想。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要求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利用多副手套相组合,旨在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手套的组合,让联想升级,学生的思维更广阔,再次激发学生的联想。
三、从内化感知到外化创造
从美术本身的特性来看,创造是美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而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独创性从“概念”出发,是一场思维的革新,让天马行空的联想变成实实在在的玩偶实体。这一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对任何新事物的创造,不仅需要由此及彼的联想,更需要由表及里的外化制作,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并根据设计或工艺的意图选择适合这一意图的媒材,合理使用与意图和媒材相匹配的工具和制作方法,充分“体验”设计、制作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多样的美术材料的运用,让丰富的想象得以更好地诠释。想象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创造力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和人的想象力、思维力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