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红
[摘 要]剪纸是中小学常见的手工课程之一。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剪纸造型的思维方法,导致创作效果不佳,是教学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文章对剪纸造型“求大、求活、求全、求美”的思维方法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剪纸造型;思维方法;求大;求全;求活;求美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9-0025-02
中国剪纸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含义和艺术特色,其中“随心表意”及“稚拙天真”是其最为明显的两种造型特征。
在剪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给予剪纸艺术“俗、土气”的评价,更谈不上对剪纸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了。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中国剪纸艺术的审美思维方法,因此无从欣赏作品。体会不到“美”,如何能产生兴趣呢?在教学之初,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让他们首先能够真正理解美,进而再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的作品。一般来说,剪纸造型的思维方法可概括为:求大、求活、求全、求美。
一、剪纸造型中的“求大”思维
“求大”思维是指剪纸造型注重以硕大为美。民间剪纸艺人并不具备专业的美术功底,作品中不会刻意去追求物象的比例和写实。当剪纸作品中出现人物、树木和房舍等景象时,往往会夸大人物的比例,且人物的造型大多健壮、硕大、丰满,体现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特点在北方剪纸中尤为突出。人物整个身体中头部与眼睛的比例又比较夸张,通常所说的人物面部“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在民间剪纸里是被忽略的。另外,“求大”还体现在剪纸作品造型的整体效果上,忽略微小的细节,追求大关系、大效果的表现,这也是民间剪纸稚拙之美的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欣赏来理解民间剪纸中的“求大”,体会民间剪纸天真意趣所在。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创作时抓住物象的大轮廓,对造型进行概括和提炼,适当夸大特征比例,不纠结和拘泥于细小环节的处理。如创作有关牵牛花的剪纸作品时,可抓住并放大其喇叭花型和叶片阔大的特征,适当添加藤蔓等其他纹样。再如创作动物主题的剪纸作品时,可抓住动物的基本特征进行适当夸张,如猪的浑圆憨实、蛇的细长圆滑等,再辅以纹样装饰,这样的作品比起写实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具有特殊的形式美感。
二、剪纸造型中的“求活”思维
“求活”思维是指作品充满生命活力。民间美术的“活”,其一是指“活”下来,生命崇拜是剪纸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生哲学的主题。对祖先的崇拜和繁衍生息的观念,在剪纸中比比皆是。生命的文化寓意在民间剪纸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如常见的福寿题材以及多籽的石榴(“籽”同“子”,谐音寓意后代)等富含生命寓意的造型。这些和剪纸文化相关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介绍。其二包含“活泼”“洒脱”之意,指的是剪纸造型手法要活泼与大气。民间艺人普遍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记录和捕捉生活,在继承先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无须画稿,也没有固定的章程,只要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就可以在手上翻飞自如,游动的鱼儿、绽放的花朵、壮硕的牛羊等生活中最常见的元素顷刻间就可以再现,手法肆意灵活,让人惊叹。
在中小学剪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剪纸文化的渗透,这也是传承剪纸艺术的必要过程。读懂剪纸作品的丰富寓意和文化内涵,是进行创作的前提和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灵活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创作手法不必有过于细化的要求,尊重学生的艺术思维,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个性化表现,以推动剪纸艺术不断发展。如在学生创作表现民俗节日、祝寿等特定主题的剪纸作品时,向他们普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将造型与文化完美结合。学生的创作手法可撕、可剪、可刻,可单一、可综合,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多元化的作品。
三、剪纸造型中的“求全”思维
“求全”思维是指不用静止的眼光去捕捉对象的片面,重在表现造型完整的物象。我们常常会在民间剪纸作品中看到一些“不合常规”的造型,如“三面脸”“多头马”“四肢完整的侧身人物”等。学生对这些看似不合逻辑的造型难免心存疑虑,无法理解。其实这些特有的剪纸符号生动地诠释了劳作中的人们及马儿吃草的动态过程,这也是民間剪纸非逻辑性、随心表意的造型特征的印证。
中小学生的艺术思维与成人相比,更加丰富和发散,在表达剪纸的“求全”法则时,往往会有让人惊喜的发现。很多人们在客观世界中看不到、甚至理解不了的现象,都可以在剪纸作品中进行表达。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时,应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本就无对错之分,尊重个体的审美情趣,将看似不真实的造型自然融入剪纸作品中,往往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美。
四、剪纸造型中的“求美”思维
“求美”思维是人们爱美、求美的心理反应。民间流传的“画画无正经,好看就行”,就是对民间艺术这种求美心理的最佳表达。何为“好看”?在民间艺人眼中,花儿无疑是最能代表“美”的物象。无论是怒放的花儿还是含苞的花骨朵,都是美的,也是人们对生命力的赞美和讴歌,因此在民间剪纸中,不能缺席的就是各种花朵的装饰。生活是热闹的,更是美的,人们将这种对美的追求在剪纸艺术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剪纸反映出的民间审美意识,认识其是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间集体的一种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乐观向上、浪漫热情的民族力量的表达。
生活中代表美的事物有很多,美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但在剪纸作品中表达健康、积极向上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讴歌,是大家的共同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追求,将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等美好情愫融入艺术作品中,让艺术作品成为表达正能量的一种途径,这比艺术创作本身的价值更高,意义也更深刻。学生学习剪纸艺术,领悟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真谛,对于个体人格的塑造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真正做到了“以美育人,以美养心”。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无论是粗犷热烈的北方剪纸,还是细腻清丽的南方剪纸,虽然造型风格各有不同,但民间大众对美的追求是相似的。只有理解剪纸艺术的思维方法,才能真正读懂作品中包含的情感,感悟这种独特之美,进而创作出精彩的作品。也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责任编辑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