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哲学省思
——从阿什比说开来

2020-03-15 22:37曾维华申学超
高教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普及化阿什职业性

曾维华,申学超

(1.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市自然资源局,贵州 铜仁 554300)

埃里克·阿什比曾长期担任英国大学教育经费评议会的负责人,还曾担任皇后大学和剑桥大学副校长,既是大学教育的高级行政管理者,又是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在英国高等教育界享有较高威望,对现代大学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理论。其大学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1]一书中。阿什比在此书中的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实践观等都事关着大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理念与实践观问题可谓是丰富、深厚并且具有可鉴性的。

一、大学的整体性功能生成

大学遵循着阿什比所言说的“大学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内在规律,也就是说大学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亦即大学的发展是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需要辩证统一才能发展得好的问题,只有大学的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辩证统一,大学的整体性功能才能得以生成。在大学的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上,它们需要做到辩证统一,也就是说大学的内在功能与外在功能的有效融通促成大学整体性功能的生成,以发挥好大学职能应有的功效。

大学的功能要得以发挥,首要的是必须坚守大学人才培养职能的根本。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工作,这就意味着大学的系科、课程、专业需要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人才培养与知识发展是科学研究得以进行的前提性基础,社会服务为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创新提供了实践平台,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的延展与延伸。在我们的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把学生作为社会服务指导的对象与培育的对象,就会极大地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表征,也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之所在。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就是人才,大学所培养的人本体上就是一种文化性存在、是一种生命性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去为社会服务并且去传承创新好我们民族与国家的先进文化与生产力。这就是大学这几大职能之间的相互融通之关系。

所以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大学的中心工作,更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大学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点来展开,我们大学的功能才能得以整体性发挥并生成得完满。

二、科学与发明在大学中的运用

阿什比认为科学与发明在大学中孕育,就意味着在大学里有着科学与发明的利弊之争,需要如何运用好大学的科学与发明,这是我们大学人必须要思考并且予以权衡的。

伴随着大学发展到新时代的今天,可以说大学更加离不开科学,科学也离不开大学。可以说科学与技术、科学与发明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成为了大学世界改变人类世界的重要法宝。

科学并非人类一诞生就有,科学在大学里产生也是很晚的。这说明科学并非一定是与人类同频共振的,科学有可能晚于人类的思想与实践,也有可能会早于人类的某些思想或者实践。科学的兴起会给人类带来福祉,同样也会给人类带来风险,这就会涉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科学的实践体系中就会出现人类使用科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人类追求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吗?人类追求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原创新的科学发现的创新性追求吗?人类追求科学的目的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就指涉了科学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到底何在。

作为工具价值的科学,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强有力的手段和工具,科学不仅仅是手段与工具,还要作为造福人类福祉的正当性工具。作为目的价值的科学,则是求“真、善、美”的一种载体,科学要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科学与发明在大学世界中也有其平衡关系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如何去看待科学与发明,如何运用科学与发明。科学与发明所探究的是人类同一的客观世界,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用于认识我们的客观世界,探究并揭示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所以科学所强调的是理论,追求的是真理;而发明是因科学而产生的技术体系,诸如技术知识体系与技术操作体系等,它是用于利用、控制、操控、把控客观世界的技术体系,技术上的发明更为强调的是技术,着力点则是在于用实践来落实这些技术体系,具有功利性目的或功利性目标,打上的是功利烙印。

科学在于求真,发明在于求用,在求真与求用之间就会出现真理与功利、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博弈,所以我们作为掌握科技与发明的人类就要去利用并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与效用性问题。在大学中运用好科学与发明,以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三、普及化时代的大学分型发展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阿什比论及了群众性高等教育的问题,在群众性高等教育中,大学教育就会面临职业性高等教育与非职业性高等教育的合理性问题。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是好还是坏?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合不合理?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有没有其存在的根基?这就需要我们去理性审视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其实不然,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性并不会降低高等教育的属性,反而会让高等教育的属性更加具有强旺的生命力。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职业性和非职业性可以说是高等教育得以平衡的两个支点,少了任何一个支点都会产生高等教育体系的不完整,造成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所以说高等教育中存在着职业性与非职业性之分也是合理的,是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

阿什比所论及在群众性高等教育中面临的职业性与非职业性高等教育的分化就是们当下所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所带来的大学分型发展的问题。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0%,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的三阶段划分理论,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

在普及化高等教育中,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当建立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要做到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或曰通识教育、通才教育)、学术型教育与应用型教育相结合等,这就涉及我们国家对大学分型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将高等院校分成应用型、职业技能型、研究型三大类型的院校,这3种类型的高校正迎合了我国由大众化高等教育逐步走向普及化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这3类不同形态的高等院校同样对各自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也说明了普及化高等教育中要对人才培养进行分流或曰分型培养的大学教育理念。

我们要搞清楚我们的高等教育既要做到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性训练,又要做到为受教育者提供高等教育应有的育人价值,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培养人的取向上要做到职业性与非职业性、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有效融通与真正融合, 达到二者之间互利共赢的目标。做好了这个的话,这其中最大的赢家就是受教育者,也就是学生群体。

在普及化高等教育中,我们的高等教育取向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取向,而不是单一的取向,我们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应是多元化、多样化的。我们的大学既可以培养科学家式的人才,也可以培养技术家式的人才;既可以培养技能型或应用型人才,也可以培养专家型或研究型人才;既可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也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在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时代,我们的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需要进行分型的。

在多元化大学的今天,在从大众化到普及化高等教育的今天,人们来大学求学的目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希望能够在智力上得到训练,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掌握知识技能与知识技术,以便能够对周遭的世界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采取行动;另外一种是希望能够成为有教化的整全人,能够用专门知识来洞察周遭世界,以涵育自我修养并升华自我价值,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来推动整体社会价值的达成。

在大学分型与人才培养分型发展中,我们必须牢记大学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必须遵循的根本目标,即便是在科技教育、知识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在大学越来越发达,大学生的人格品行、思想道德、人文情怀等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德育之教是永远不可或缺的。大学培养的人才首先必须是德行卓杰的人,这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性基础。所以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中也是必须和必要的,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要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贯穿课程教学全程。同样,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也要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使课程思政能有效融通于大学课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有德性之人,不但知识上“成人”,更要心灵与道德上“成人”,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融于自己的良善德行之中,进而真正地用知识与美德为社会谋福祉。

猜你喜欢
普及化阿什职业性
阿什河哈尔滨段水质评价
职业性中暑的预防
职业性传染病的预防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的预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推动家庭影院4K普及化,4K HDR摄影机全面涌现
我的橡皮会说话
2015年预测:逐步普及化的私有云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飞向梯弗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