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晖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 530022)
儿童文学是儿童教育的宝贵资源,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儿童文学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树立实现“中国梦”的现代精神,而且可以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上许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足以印证儿童文学教育的价值。尽管当代社会对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认识愈加深刻,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对儿童文学失之偏颇的肤浅认识,认为儿童文学是“小儿科”,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是纯粹的消遣,忽视了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各种网络游戏成为儿童的精神慰藉,在快节奏的生活重压之下,儿童文学在儿童精神世界的空间不断被挤压,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功能无用武之地,难以有效发挥。本文通过对儿童文学教育的探讨旨在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儿童文学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积极意义,为儿童文学创作者以及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教师等提供有益的启示,更好地发挥儿童文学教育的多元价值,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任何事物的内在本质都是通过各种表面特征呈现出来。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是多元的,主要通过培养孩子真诚品质,塑造孩子友善品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激发孩子想象力等方面表现出来。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开篇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1]真诚的本心是儿童未受外界世俗干扰时而具备的最明显的人格品质,儿童总是不受社会习俗、成人规则的影响,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天真无邪”也就成了形容儿童的专有名词,儿童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形象往往都具有真诚的品质。如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可爱活泼的蓝精灵等。儿童文学作家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塑造具有真诚品质的形象一直是他们竭力追求的目标。由于儿童受自身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他们的认知能力还较难理解复杂多变的事务与现象,单一纯真的形象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为他们所理解。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真诚品质常常会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感染、影响他们。譬如儿童文学作品《诚实的孩子》,讲述了列宁八岁的时候,在他姑妈家打碎了一只花瓶,先是不敢承认;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列宁主动承认了错误,并写信向姑妈道歉,最后,得到姑妈的表扬。类似的事情,在儿童生活当中十分常见,家长或老师如果能以这篇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孩子,勇敢承认错误,做个诚实的孩子,一样值得表扬,孩子就不会因为害怕责备而撒谎了。又如在儿童文学作品《狼来了》中,放羊娃一开始多次撒谎,谎称狼来了,欺骗大人;最后狼真的来了,大家都不信任他,再也没有人来救他,结果被狼咬死了。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到不诚实带来的严重后果,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从小就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儿童原本的初心是善良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后天影响较大,他们所受的教育、所拥有的人生经历、所处的环境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品性的形成。“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间形成的是非、邪正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孩子的一生。”[2]所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注重引导儿童向上向善,崇善憎恶,塑造儿童的友善品格。我们从古今中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发现,优秀儿童文学的主旋律就是弘扬真善美,歌颂正义、善良、勤劳、勇敢、诚实等优秀品质,憎恨假丑恶。例如,冰心笔下的儿童形象无不是善良的代表。在《小桔灯》中的那个偶然碰见的小姑娘用桔子皮做了一盏小灯给冰心,那盏小桔灯不仅为冰心照亮了下山的路,同时也为困苦中的人们带来了光明、信心与希望。善良之心,可见一斑。能够吸引儿童的文学作品一定充满爱和温暖,这是儿童的心理需要,也是儿童的渴望。格林童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格林兄弟指出:“这些给儿童的故事能以它们的纯洁和温柔去唤起孩子对生活的向往,在人生之初就培养起一种美好的思想和感情。”[3]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审美体验,也可以称为道德判断力,如一提到“狐狸”“大灰狼”等形象,就会产生凶恶、狡猾的判断,一提到“小白兔”“小山羊”会有温顺、善良的感受,这一感受正是友善品格形成的关键。
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的思维方式是简单的,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稚嫩的,如果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描述只有成人世界才有的阴暗事情,会对儿童心灵造成伤害。”[4]别林斯基也指出:儿童文学应“给孩子以欢娱,给他们快乐,而不是沉闷,给他们故事,而不是说教”[5]。由此可见,快乐是儿童文学具有的特质,儿童文学要给儿童以情趣和欢乐,给儿童以精神和心灵满足,体现润物细无声的“寓教于乐”的教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充盈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给儿童带来积极快乐的人生体验和美好幸福的精神享受,使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当遇到悲惨苦难的情景时,作者也会以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处理。例如在《獾的礼物》中,作者这样描述獾的死亡:“它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到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了。”獾的死亡本是令人伤心的,但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感受不到悲惨,而且增添了几分想象空间,贴近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会引起孩子内心的恐惧。另外,即使我们抛开儿童文学的内容不谈,单就形式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如儿歌明快的节奏韵律,童话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儿童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都能达到陶冶儿童情操,促进儿童快乐健康成长的目的,有助于引导、培育儿童成为健全的社会成员。
鲁迅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的想象常常是天马行空、异想天开,无所不至,天上地下的情形、境界,花鸟昆虫的语言、功用;他想飞上天空,也想潜入蚁穴。”[6]儿童是想象的天使,天生爱幻想,在儿童的世界里,世界被人格化了,整个世界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可以把鱼虫鸟兽当作玩伴,也可以和花草植物对话。如在《哈利波特》中神奇的魔法棒便可以轻松打开魔法世界的大门,飞天扫帚成了交通工具,骑上它就可以自由穿梭,还有长翅膀的钥匙,会动的楼梯,肉眼看不见的隐身衣,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幻想和联想,实现了儿童在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愿望,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又如《种太阳》的主人公想种一颗太阳树,树上结满太阳,这样无论是冬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北极还是南极,都不会黑暗和冰冷,世界每个角落都充满光明和温暖,虽然他的愿望无法实现,但却极富想象力,是儿童自然纯真感情的流露。儿童文学家金近说:“孩子们的思想情感,最突出的一点是幻想,幻想贯穿着整个童年的生活。”[7]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激发儿童想象力。
儿童文学教育由于受多维因素影响,其价值或被消弱,或被偏离,探寻其中的原因,有助于寻求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对策,实现儿童文学教育价值回归。基于对历史与现实审视,导致儿童文学教育多元价值偏离的主要原因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市场需求导向的影响,专业教育素养的缺失等三个方面。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深度融入人们生活,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人的感官获得多重刺激,儿童对身边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现代信息技术激着孩子的感官。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助力孩子有效学习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可说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因为儿童的自制力较差,极易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五花八门网络游戏上,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的现象十分普遍。儿童辨识能力不强,容易误入一些儿童不宜的网站、社交平台等,或者儿童文学所表现的真善美被一些网络上成人世界的阴暗面所覆盖,对孩子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客观上消减了儿童文学教育的积极作用。另外,社会上的诸如碰瓷、欺骗等负面现象共同作用,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传播,容易误导儿童。现实世界与儿童文学世界产生强烈的冲突,致使儿童文学教育多元价值的良性效果受到冲击,儿童变得无所适从。
当今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商品时代,市场化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有的儿童文学作家在经济利益面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导致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千篇一律,正向性内容不够,功利化倾向明显,难以满足儿童多样化的正面精神需求,从整体上削弱了人们对儿童文学的印象和影响。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世界全球化速度加快,大量西方儿童文学作品涌入国内市场,部分西方儿童文学所宣扬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权力至上等思想观念,和我国所教育儿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精神等产生冲突,儿童文学正面价值作用受到碰撞、阻碍。在全球化全面铺开的今天,与国际接轨的声浪中,部分父母缺乏理性,认为接触国外的儿童文学越多,越有利于儿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因为没有经过选择和甄别,西方一些消极思想也鱼龙混杂充斥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儿童深受西方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专业化的儿童文学教育是发挥儿童文学多元价值的主渠道,但当前的儿童教育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在基础教育方面,教师基本的儿童文学素养缺乏,儿童文学理论水平欠缺,知识面狭窄,鉴赏水平较低等。在高等教育方面,儿童文学被边缘化倾向日趋严重,表现在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高校较少,开设课时日益被压缩,课时偏少;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缺乏,成为专才的少,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儿童文学教育多元价值的充分发挥。反映到现实实践当中,大多数人把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当作一种消遣,没有得到应有的引导,儿童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积极意义没有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儿童未能很好地在品读作品中感受到真善美,亟需得到教师的专业化指导与引导,重塑儿童文学教育的多元价值。
在分析了儿童文学教育多元价值偏离的主要原因基础上,探索儿童文学教育多元价值回归的路径是现实需要,也是儿童文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儿童文学教育多元价值回归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以“阅读”为主题、以“教育”为根本,使儿童文学教育多元价值真正回归本位。
就儿童文学创作者而言,要转变功利的创作导向,由市场经济需要转变为儿童精神需要,使儿童文学创作真正服务儿童道德发展和成长需要。道德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儿童文学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最终指向儿童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因此,儿童文学创作要坚持服务于儿童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需要。这既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也是衡量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好坏的关键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和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一部好的作品,应以社会效益为重,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8]儿童文学创作者要摈弃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不要一味掉进钱眼里,不要随波逐流专门跟着功利的市场走,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儿童眼中的精彩人生和大千世界,把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当作自己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儿童文学作品真正做到启迪思想、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只有那些鲜活地表现儿童之所想的作品,才能够真正地吸引他们、感染他们。因此,坚持以“儿童”为中心,服务于儿童道德发展,满足儿童精神需要,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儿童文学多元价值的具体体现。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读书足以博采,读书足以长才。”可见阅读对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阅读可以为人生奠基。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儿童阅读,将孩子们的阅读融入日常生活,可以有效发挥儿童文学教育的多元价值。孩子的生活场所主要在家庭,家长要重视阅读空间的优化,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努力为孩子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让孩子真正做到“悦读”。平时还要注重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孩子挑选合适的儿童读物,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将“亲子阅读”落到实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我们做父母的,一面要事事以身作则,一面要处处留心小孩所处的环境,使他所听的、所看的都是好的事物。”[9]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言行不一,表现欠佳,没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对自己和孩子实行双重标准,一面要求孩子别玩手机、别玩游戏,要好好阅读,而另一方面自己却对手机爱不离手,与手机如影相随,孩子在阅读,家长在玩手机。父母要与孩子一起阅读,共同探讨人物性格,分享心得体会,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高尔基说:“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不平凡的事物,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从小在潜移默化中熏陶而成的。”[10]发挥儿童文学教育的多元价值,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陪伴孩子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要养成习惯,实现生活化,在阅读和生活这个结合点上,儿童文学教育的多元价值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促进儿童品德发展方面要比在学校“说教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更为有效。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难以打破“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认为在学校阅读儿童文学书籍是浪费时间,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习题和试卷才是学习的王道。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充分认识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同时,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儿童文学名著,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儿童文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11]。儿童文学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集审美性、教育性、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既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也体现儿童的想象世界,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师要把儿童文学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许多儿童由于认识不足,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上面,较少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儿童文学教育的多元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正如人们所说“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学生收获不大。另外,儿童文学融入教学,发挥其教育性,还要以学生的年龄、心理、接受程度为前提,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特点选择适当的儿童文学作品,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要选择趣味性较强的作品,对于高年级的儿童要选择知识性和思想性较强的作品。同时,要考虑到儿童的个体性,由于每个儿童的兴趣、志向、理解能力等并不一样,只有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才能找到有助于儿童文学教育多元价值发挥的最大空间。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是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培养儿童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从现实与历史的考察中,提出儿童文学教育价值偏离这一命题,并初步探索儿童文学教育多元价值回归的路径,不仅能引起人们对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思考,而且为人们如何利用儿童文学这一载体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