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2020-03-14 01:27乔明珠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乔明珠,李 倩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这句话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我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而处理好我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促进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

认同(identity)主要强调人们在心理上对一事物的归属感,认同不仅包括自我认同,也包括他者的认同。认同是多重性的,其中包括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一)民族认同

从一般意义上说,民族认同是指某一民族成员在血缘因素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传统、实践活动、民族身份等方面的认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其实就是民族认同的意识[2]。王希恩认为民族认同是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民族产生的归属意识和情感上的依托[3]。吉恩·菲尼认为,民族认同包括族群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以及对于这一群体的文化的认可和接纳[4]。迈尔威利·斯图沃德认为,民族认同指某一个民族共同体中的个体,认同自己与这个民族中的其他人同属于这个民族共同体,并且接受和认可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5]。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发现,民族认同不仅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和个体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还包括族内其他成员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当族属相同的个体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与对方在语言、外貌、信仰、文化等方面具备很多共同点时,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互相亲近的情感,认同对方与自己属于同一民族,这是认同自己民族身份的体现。

(二)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具备一定的政治属性,是个体在政治生活中基于自己公民的身份而对国家所产生的政治上的认同,它是对民族认同的升华。国家认同也包括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政治权威、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等的认同,它反映着公民对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可和情感[6]。

国家认同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一种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国民意识,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风俗文化、经济发展、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等缺乏高度认可,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薄弱,由此这个国家的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国家的稳定统一将会受到国家认同削弱的影响。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公民只有具备高度的国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才能对自己的祖国产生强烈的归属意识与依赖感。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在关联

(一)和谐共生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和谐共生的内在联系。凯里认为:“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国家认同保护且认可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互为前提。”[7]可见,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为各民族的生存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各民族也对国家有强烈的依赖性。任何民族若脱离了国家将不复存在,民族的生存和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依靠国家的支持,民族存在于特定国家中,每个民族成员都不能因为强调民族认同而否定国家认同。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地位平等,互帮互助,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处于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对族际关系进行有效地整合,能够有效解决各民族的内部矛盾和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进而维护各民族内部的团结。

民族认同是构建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因素,民族认同可以强化国家认同,维系社会的稳定。当各民族成员对自己所属民族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时,族内成员对自己的民族会产生自豪感,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就得到加强,从而可加快推动各民族的一体化进程。民族认同有利于保证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合作,有利于族内成员共同弘扬民族中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推动各个民族的全面整体发展。民族认同会使各族成员不仅对自己的民族产生巨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还会对自己的国家有更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有利于社会形成一个有序、和谐的氛围和国家认同的建构。

(二)辩证统一

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费孝通先生指出:“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8]虽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认同,但较高层级的国家认同并不排斥较低层级的民族认同,二者是相互兼容的辩证统一关系。

国家认同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合法性来源以及凝聚力的表现,具有至上性,国家共同体的整体利益靠国家共同体来维护。因此,在我国这个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必须在保证各民族利益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要不断强化国家认同,协调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内在关系,只有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使各民族的利益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各民族的认同才能更有意义,国家和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团结。

三、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的所有成员和中国公民的国族身份进行的集中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思想中进行的创新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自觉和理论指导,为推动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建设提供了政治目标[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为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为民族团结提供了情感依托和必要条件。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10]。

就我们国家而言,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积极转化,正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现实的途径之一。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协调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使各族成员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朝着积极的方面转变,并上升为对国家的认同。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

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1]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这“四个政治制度”具有民主性和科学性,它们都是根据我国国情而确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发展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从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人数占全国人大代表人数的比例一直在百分之十四左右,比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百分之八的比例要高出很多,这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参与到政治生活中的热情,有效维护了少数民族的民主政治权利,增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例如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有利于民族地区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这项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法律条款来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例如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第四条和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第六条、《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中的第三条、《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中的第三条等都规定了要尊重少数民族、维护民族团结的相关内容。

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还有助于推动国家认同的强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

经济是影响和维系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是保证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只有提高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保证各个民族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才可加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从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要为各民族地区提供更丰富的物质条件,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利用各民族的资源优势,帮助各少数民族探索出一条适合发展民族经济的路子。另外,国家应在缩小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并不能完全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利益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复杂性,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马戎曾指出“优惠政策不会淡化族群意识,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避免族群冲突,但是无法真正推进族群融合”[12]。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积极顺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走市场化改革之路,加强整体发展,推动各族经济发展模式的良性循环;不仅要提高各个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要围绕各民族的经济发展现状建立起新的协调发展机制,协调好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总之,提高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归属意识和依赖感,有利于强化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只有帮助少数民族自己发展起来,提高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让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真正摆脱当前相对弱势的社会地位,提升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各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念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柱,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是增强国家认同的心理基础[1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4]。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加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从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意识。

第一,要尊重各民族具有多样性的文化传统,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各民族的文化是培育各民族思想意识的动力源泉,民族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尊重和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使各民族特色优秀文化传统得到传承,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得到丰富和传承。第二,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对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价值整合,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5]只有不断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巩固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并在实践中不断引导各民族将民族认同意识转化为国家认同意识,才能逐步培养各族人民对国家的热爱情感和各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的积极认同意识。第三,要加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仅能增强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意识,而且可以增强各族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从而增强各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第四,要加快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提升各个民族的文化素质。随着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都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和挑战。因此,有必要提升各民族的思想素质,提高各民族尤其是各少数民族对西方思潮的分辨能力和自我抵制能力,使各民族能够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