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林
【摘要】教育的核心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只有教师懂得了如何教,学生才会明白如何学,而对小学生来说,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促进他们参与学习、渴望学习、快乐学习的前提.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主要通过被动接受、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在新课标要求下,这一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因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
【关键词】打破传统;激发兴趣;尊重差异
教育的核心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只有教师懂得了如何教,学生才会明白如何学,而对小学生来说,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促进他们参与学习、渴望学习、快乐学习的前提.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主要通过被动接受、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在新课标要求下,这一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因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单独空间,只有建立在学生如饥似渴的自主能动性上,教师才能发挥出独具特色的教育职能.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地驾驭课堂,善于因势利导,真正激发出学生的个体能力,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加强课前体验,让学生爱上数学
课前预习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必要手段,近年来,也有不少教师实践过不让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式,他们认为,学生提前掌握了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就会在课堂上因为吸引力减弱而容易走神,使得教师的职能有多此一举的尴尬性,这种理论听起来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实践当中,教师并没有取得期望的效果,反而因此加强了学习强度,加大了课堂难度.所以,课前预习必不可缺,但传统预习,教师只强调学生熟悉例题,掌握定理,学做练习题等等,这种简单的方式往往会让学生疲累,造成应付了事的局面,再加之学生因为知识经验的浅薄,预习往往流于形式.我们这里所说的课前体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一种认识世界的自觉意识,增强动手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体验重在做数学,而不是看数学,与其让学生仅仅熟悉一下教材内容,还不如布置给学生具体要操作的实际任务,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来自主探索出数学规律.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内容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课前作一些形状各异,大小各异的平行四边形,让他们尝试着根据三角形的概念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样的话,前面学过的知识与即将要学的知识相辅相成,从而加深理解和学习兴趣.
二、赞赏学生的发问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传统数学教学,教师只管在上面讲,学生只管在下面听,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讲了又讲,而学生却一直在昏昏欲睡中消磨时间,不能真正地进入课堂.新课标要求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找出自己的困惑,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加以统一或者单独释疑.这样的话,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把平时没有想到的问题问出来,或者把没有想透彻的问题问出来,教学就形成了一个温故知新的循环.学生在发问中巩固了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胆量,从而也会对数学知识更有兴趣,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的效果.
三、鼓励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课后实践能力
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后的知识巩固和数学习题的运用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结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發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时难免会显得片面,显得不够完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团队的共同讨论下得出综合结果.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教师应当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这样学生既能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又能获得成就感,从而能在今后的回答中努力思考.课后作业,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布置不同的练习题,让他们在相互请教与交流中,独立自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的意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振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8):49.
[2]马艳龙.巧妙创设情境 提高教学效果——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2):25-26.
[3]朱德全.基于问题解决的处方教学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06(5):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