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尧 (吉首大学 湖南吉首 416000)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则还在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1]。2019年元旦期间,国内超过90%的受访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前往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平均高达45%以上[2]。由此可见,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而且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益文化服务机构,自然也是文化旅游的主体之一。
从去年文化与旅游部的组建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3],国家层面的一系列举动标示着我国文化与旅游融合已经开启了新的局面。图书馆作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都在理论与实践上思考、探索,咖啡书吧、书吧酒店、书吧茶楼等多种业态的书吧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兴起,图书馆文创产品也深受市场欢迎[4]。虽然上述已经在国内出现的图书馆跨界融合与文旅融合存在一定的区别,但也具备了某些文旅融合的理念。因此,可以说图书馆与文旅的融合既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读者需求的升级要求图书馆能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智慧化的服务,文化旅游更突显了读者信息需求的主题。这就要求图书馆能够从人文精神、历史文化、历史名人、旅游资源、非遗及手工艺传承等方面加大对地方文化、地方文献的研究力度,并据此提出科学可行、获得市场认可的产品、理念。要实现产品与理念,图书馆必须具备在文创研发、营销渠道、人才培养、文创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的能力与资源,而这些恰恰是图书馆所不擅长的。因此图书馆必须顺从日益多元的读者需求与快速发展的市场变化,创新传统的借阅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以及文化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游客对文化的信息需求与文化旅游的粗放式发展开始出现供需不对等的局面,迫使文化旅游行业向文化服务机构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图书馆低层次服务的时代一去不返,正快速由浅层次、粗放式服务向深层次、精细化的综合服务发展。
图书馆具备资源优势、信息优势、数据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诚信优势,但这些优势相对外部环境、文旅市场来说是一种封闭的、狭隘的优势,难以满足外部环境提出的更多更细致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业务向外界拓展、向文旅市场延伸。这就要求图书馆从发展模式、业务结构、横向战略、产品定位出发,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和探索差异化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能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向,并通过强化战略执行管理帮助提高图书馆转型中的变革能力,推动图书馆在文化旅游行业尚未成熟之前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快速实现战略转型。
国外图书馆很早就注意到在图书馆馆舍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体现艺术性与欣赏性。例如,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主图书馆通过其弧线型的砖立面构成完整的街区边界,并和毗邻的建筑一起形成沿街立面,每天吸引五千到七千人到此参观学习。2002年落成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其建筑外观高雅优美的倾斜圆面向全世界演绎了古埃及的太阳神文化,对于全球的旅游者而言极具吸引力和感召力[5]。2018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的卡塔尔国家图书馆新馆也是将博物馆与图书馆融为一体,其别具一格的设计成为全球大都市图书馆建筑之林中颇具魅力的新景观[6]。2005年落成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馆,读者和旅游者可以在此喝咖啡,鸟瞰新加坡全景。也有一些图书馆因为年代久远而富有特色,成为文化朝圣者必去的参观场所,如始建于1653年的Chetham图书馆是英国现存最古老的公共图书馆,走在质感十足的老砂岩建筑内就如同走进哈利波特的世界一样,深邃而神秘,在这里不仅能享受独特的阅读体验,而且能欣赏保存完好的、透露时光痕迹的古老活字印刷技术机器。
国内方面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图书馆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了旅游的理念。有着“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之称的三联海边公益图书馆,一经网络曝光,就迅速红遍全国,令众多游客慕名前往。“初见书房”不仅在书刊的选择上突出苏杭旅游的特点,而且还基于苏杭的人文特点规划出多条“人文游线”,让读者走读苏州、阅读苏州。 “清新书苑”则是根据福州植物园的地理位置及读者群体特点打造的阅读空间,让游客游玩的同时,了解福州植物园里的植物和花鸟知识。苏州“园林图书馆”将公共文化服务嵌入到城市旅游中,也让游客有了一个既能休憩,又能了解苏州园林文化的场所。在国内也有一些闻名遐迩的古代“图书馆”,经过千百年传承,已成为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如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它不仅是古代著名的学府,也是重要的藏书机构,现在已经成为岳麓山景区核心景点之一。
从国内外图书馆参与文旅融合的实践探索来看,国外侧重将图书馆本身打造成景点,国内侧重于将图书馆服务与景点相结合。不管他们的侧重点如何,国内外图书馆都力求让游客感受文化的熏陶、艺术的魅力。虽然当前图书馆参与文旅融合获得了游客、市场的初步认可,但也应注意到图书馆参与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同质化、文化元素表面化等问题[7]。因此,图书馆如何与文化旅游深入融合,加强图书馆业务转型升级、深刻理解和发掘文化旅游内涵,寻找真正感染人心的文化力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将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与服务对象的体验感相结合,是文化旅游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图书馆参与文旅融合成败的关键因素。图书馆应该重新界定自身的服务功能。不仅要有优雅的环境,更要有生动鲜活的故事,不仅能让游客自由地学习,更能让游客获得无穷的体验感。这种定位实际上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了游客主权,走马观花式旅游已经过时,游客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深度化、特色化、可体验的高品质旅游,而文化旅游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将文化的内涵嵌入到旅游过程的多元化服务之中去,通过提供高质量、细致的服务,引导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因此图书馆要深入了解游客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掘并凸显场景的文化内涵,以期实现服务内容个性化与服务对象体验感的最佳适配。
图书馆有其独特优势,这些优势是文化旅游企业所不具备的,但文化旅游企业所擅长的领域又是图书馆的短板所在。一直以来图书馆都是独立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而在文化旅游背景下,要将游离式游客转变为沉浸式读者,对图书馆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图书馆由独立开展服务活动向联合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可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将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于文化旅游。图书馆可以依据文献记载,为文化旅游企业还原已经消失的地方文化,或者讲述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等,文化旅游企业则通过技术手段对还原的文化、文物进行演绎、重现,通过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应用,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活”的文化。
从国内外受到游客高度关注的图书馆来看,图书馆对于空间的观念从两个方面发生了演变:一方面是关注图书馆内、外部空间的关系。外部空间的设计不仅是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延续,也是基于图书馆所处的环境特点,让图书馆整体建筑成为旅游景点的构成元素之一[8]。另一方面,考虑到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与学习研究背景下的图书馆的区别。游客在身心疲惫时,需要的是一个舒适、悠闲的轻松环境,过多的学习功能设计可能会让游客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认为这是学习的地方,不是休息的场所。因此,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应注重功能的适用性、空间的宜人感、设施的人性化,采用大空间、混合式、动静分开、功能渐变的设计格局,凸显图书馆的空间服务优势,以此加强游客对图书馆空间的依存性。
文化旅游强调旅游者能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感的旅游活动,这就要求图书馆能够依据文化旅游主题开发各种特色化与差异性的产品与服务。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的民俗文化为图书馆挖掘文化旅游信息服务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图书馆通过对丰富完整的地方文献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出更多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然后通过文化旅游企业的包装策划,使乡情民风、服饰、歌舞、文字、习俗生动形象地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体验感、互动娱乐性,提升旅游品质。
实施这种策略的目的是图书馆将自身打造成文化旅游的对象,让游客感受到走进图书馆就是在旅游,在接受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享受旅游的闲适、感受文化熏陶。这一策略对图书馆提出的要求最高,也是图书馆转变最为彻底的一种策略。这就要求图书馆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空间资源建设上,要注重多样化特色,要更加切合用户的需要[9]。要将图书馆的馆舍与旅游环境进行完美的融合。二是重新审视图书馆馆员的角色定位。图书馆人员不仅仅是图情研究人员、读者服务人员,也是游客接待员、景点知识讲解员。三是要求图书馆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如产品开发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宣传营销能力等,让游客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实现无感的角色切换。图书馆采取适合的方式使得游客潜移默化地接受图书馆的知识传输。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设计的国内图书馆首款主题故事类手机游戏“图书馆的初遇”将信息素养教育与手机游戏有机结合[10],读者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受到知识熏陶。
文化旅游者注重文化体验,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集体文化记忆转化为具体文化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文创产品,促使“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图书馆与文化旅游企业可以一起开发旅游项目、旅游产品[11],在具体的旅游项目开发中,图书馆可以挖掘各个地方独有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文化旅游企业则与图书馆一起对具有市场潜力的资源与要素进行甄别,并将具有市场潜力的要素与资源转化为场景、故事,融入行、游、购、食、住、娱等环节,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因这一策略风险小、可行性大,因此也是目前国内外比较盛行的一种方式。
这种策略基本不改变图书馆的任何服务现状,只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积累的海量读者信息、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强大的文献挖掘能力,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设计思路和创意源泉[12]。图书馆通过分析读者的借还信息,将图书馆服务与信用服务相结合,并探索将读者信用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具体方法,目前“芝麻信用”项目对图书馆开展信用服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13]。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深入挖掘与文化旅游有关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如优秀的乡规民约、家规祖训等,提炼出其特有的文化元素,并对该元素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进行翔实的陈述,构建面向文化旅游开发的非遗信息资源数据库[14],以便文化旅游企业能基于某特色数据库进行全景式的产品开发、包装、宣传,让读者更能深层次地了解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策略相对以上两种策略融合程度最低,难度相对也较小,但需要图书馆不断深化、创新现有业务,以满足文化旅游企业不特定的旅游信息需求。
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文化界与旅游业高度关注的问题,图书馆必须从服务上体现其发生的变化和应有的新功能,对图书馆是什么、图书馆员是什么、图书馆能干什么进行重新认识[15]。立足于时代的变化,从“旅游+文化”模式中寻找契机,科学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既防公益文化服务在旅游中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也防把公益文化服务当成迎合旅游的一张皮,让游客从浅层观光到深度文化体验,从简单看风景到感受厚重历史,让游人心中的“诗”与“远方”融合得更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