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明 (上海图书馆 上海 200031)
每个图书馆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都应根据自身性质、定位、任务和特点来筹谋五年发展图景。一份好的五年规划,当有其鲜明的个性。但撰写中长期规划,总有研判大势、树立目标、确定任务和履行职责等诸环节,即有其共性的一面。此处所言则属共性化话题,有感即发,重在思路,不求系统。
COVID-19新冠病毒给全社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影响。2020年4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即要在准确把握战疫规律基础上,恢复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行。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还强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要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一句话,“六保”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唯有做好防疫常态化,才有图书馆服务正常化,而确保图书馆在非常时期的正常运转,将是我们在“十四五”期间所要面临的课题。
研判形势的另一要点是对当前图书馆事业发展状态和趋势的把握,这是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基础。对于前一周期已取得的成绩而言,大家的共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具有里程碑意义,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各类型图书馆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新技术融入速度加快,数字阅读全面展开,智能服务雏形初露,下一代图书馆系统正在召唤……总之,“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成就显著,堪称处于历史最佳时段。因此,在抗击疫情之余,即使是以“守”“保”的低姿态,沿着先前的步调稳中求进,在笔者看来,也是可接纳之策。
因为社会整体处于“六保”态势运行中,可以预料图书馆将遭遇经费削减或经费不足的状况。所以,我们规划的战略选择应当是化“危”为“机”、聚焦关键和有限目标。
首先,“保”中求“进”是图书馆的第一目标,力保“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前进。梳理事业发展、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效能等主要成果,筑牢地基,确保其在“十四五”期间得到巩固并发挥作用,不让读者受惠的服务流失,这些看似简单实为不易的工作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保”什么、怎么“保”?如何“危”中寻“机”、何处求“进”、怎样“进”?当是大势之要求,也是锻造核心竞争力所需。每个图书馆必须立足现实、着眼于长远,并根据自身情况,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加以认真、仔细地探讨和研究。
其次,以“虚”带“实”是图书馆可以选取的第二目标,大力拓展线上服务空间。因为疫情,今年1月24日至3月12日上海图书馆临时关闭场馆,暂停所有线下服务。此情状事实上也“提供”了一个先前从未有过的场景——只有线上服务,然而49天的实践证明,虚拟空间服务天地宽阔,潜力巨大,效能可追。当新媒体服务全线发力,一改过往的辅助地位,所有记录被改写:微信平台推文阅读量屡次过10万,微博最高阅读量超90万,抖音点击量过16万(4月初更是在24小时内达1 030多万),而且服务成本甚低。倘若能继续保持这一势头,并同时发挥场馆固有的优势,那么,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O2O服务新模式很可能在“十四五”期间普遍呈现。
另外,以“新”谋“胜”或可成为图书馆的另一个目标,聚焦有限之关键项目用创新之力谋求突破。人工智能技术有望令图书馆呈现便捷、高效的服务格局,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崛起可使系统开放、功能自主、纸电融合、服务精准的智慧化平台得以展陈。鉴于此,图书馆应该紧盯这一目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在此耕耘,有所作为。即使不能一步到位,也应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两年半前上海图书馆引入云问智能问答虚拟机器人,充实微信服务平台,并将其与人工咨询对接,开始人机合作的参考咨询模式。如今已颇有收获,2019年总咨询量为218 898次,其中人工答复仅11 990次,其余206 908次均由机器人答复,占比94.5%。疫情期间(1月24日~3月19日),咨询总数54 947次,智能答复51 543次,占比93.8%,足显其效能。一旦嵌入下一代图书馆系统,与其他功能相互支撑,定能展现更佳的能耐。
对于图书馆而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种类和质量、专业敬业的馆员队伍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运行资金不足之时,更应把锻造核心竞争力列入自身任务之中。
其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求“精”谋“联”。一般而言,文献信息购置费是图书馆最大的一笔专项经费,如遇整体经费削减必涉及该项资金。当减少复本不足以抵消经费不足时,必须精心排查哪些是匹配本馆定位任务、读者需求且构成核心竞争力而必须购置的,哪些是不得不排除的。并且,要努力携手总分馆、本地区其他类型图书馆联合作业,谋求本系统或跨系统文献信息的保障水平,以求通过一卡通借通还和馆际互借等来满足读者借阅需求。笔者相信,“十四五”期间的联合采购、馆际合作会愈发频繁。
其二,阅读推广靠“新”重“创”。以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为渠道的数字阅读推广在近数年里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其主要优势在于:第一,这些新媒体均属有十亿数量级用户的服务平台,是我们的读者或潜在读者聚集之处且频繁使用,图书馆服务送达这些新媒体就便于达到“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高境界。第二,图书馆借助社交媒体开展服务可省却自建平台、招徕读者以及使用平台开展培训的种种成本,特别是读者可自携载体(bring your own device)享用服务,可使我们只专注于内容建设和推广,可谓“价廉物美”。第三,可免去纸本图书损耗的烦恼甚至可以使一种书能满足多人同时阅读、长期使用的需要。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后疫情期间,它无需消毒杀菌的特点会让人更为放心。第四,新媒体阅读“空间”巨大,可容纳各种创新服务。近几年出现的“阅21”就是一种让读者在21天里按规定每天在线上完成阅读任务,以此来考评阅读能力、培训深度阅读习惯的活动。甫一开始,即受读者认可和喜欢,传播效率超出预期。并且,值得一提的还有,疫情期间欧洲诸国图书馆用讲故事的方式让窝在家里的孩子爱上了听故事,使相关服务渐成品牌活动。 如果能不断创新、加强同社交媒体的合作,一定能产生更多读者喜欢的服务。譬如上海图书馆在2个月前同“阿基米德音频”合作,令《给抗疫前线家庭的孩子们讲故事》活动爆棚,一个故事的最高收听数量达9.4万次;同期,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抗疫诗作经朗诵后在腾讯视频播放,仅3天点击量就破3 500万。所以,依靠新媒体开展服务创新,完全有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绝好效果。
其三,人才队伍培养寻“机”练“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新颖服务的创设、一切系统的运行、所有目标的实现均得有专业、敬业、勤业的馆员来操办。“十四五”期间,图书馆会有更多的时间来研讨并实施人才招聘、培养、储备之事,可勤练内功。通常在经济低位运行期中,能相对容易招募到优秀人才,有机会时切不可失去。更需注意的是,应该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增长才能,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缩减外包数量,当前有些单位过度依赖外包力量运行图书馆以及在编员工业务能力削弱的现象理应得以纠正。当然,还可制定激励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措施,改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无所谓的格局,促进员工主动服务读者、服务社会。前不久,上海图书馆员工利用专业检索技能,论证了网络疯传的所谓《实证化中医基础理论及运用》一书的真相,中止了不实信息的传播,受到社会广泛转载和好评,体现了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不仅有效地证明图书馆公共服务不该被“边缘化”,而应在社会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再好的规划也需要落地,在“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落实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规划首先应重内在而非外形。一个图书馆的规划当然要体现领导者的视野站位、战略思想、整体格局,还要注重在规划编制的研讨过程中使本馆员工形成共识、凝练价值,以便知晓战略目标,领受具体任务,化成业务实践。而不能只是找高手、寻写手,形成文本、求得公布后便一了百了。
二是“十四五”期间发展的不确定性特点甚为鲜明,要特别关心阶段性目标的达成和业务、服务紧急预案的制定。当下,由于防控疫情的常态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情况,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有做坏的打算、求好的结果之准备,善于规避风险和累积阶段性成果。尤其还要密切观察大势走向,适时调整步调,稳健前行。
三是围绕以线上服务为主的O2O战略目标,适时重组机构,调整业务指标。疫情期间的到馆读者量、外借量断然难以同疫情前的相比,然线上服务量必应超越以往,否则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便大打折扣。以上海图书馆为例,49天临时闭馆期间的新媒体服务量几乎等同于2019年的全年总量,因此,如有志于此,应加强有关线上作业的部门和员工力量。此外,一些可有可无的读者活动也可根据实情及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度加以调整。
总之,只要我们思路正确,内外团结,目标恰当,松紧适度,一定能战胜疫情和由疫情带来的困难,不仅能编制好而且能落实好五年规划,在特别周期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