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构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瓶颈与突破

2020-03-12 02:39刘永志胡淼淼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议题话语

刘永志,胡淼淼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表达权、阐释权、传播权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十八大以来,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他不但对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提出了要求:“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1]而且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2]同时提出了这项工作的改进方向:“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2];要“更好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是新时代构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构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面临的瓶颈问题

我国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以宣传和平的、友好的国家形象来打破国际上的偏见,寻求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建设国际话语交流平台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实现还存在如下瓶颈问题。

(一)话语交流平台尚不完善

任何国家在构建国际话语权的时候都离不开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外宣传,对外宣传是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媒体作为对外宣传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力量,在构建国际话语权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美国之所以在国际社会拥有“话语霸权”,与其强大的媒体产业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我国对外媒体与西方发达国家对外媒体的综合实力相比,相距甚远。发达国家的媒体总数占全世界媒体总数的三分之二,美国在国际传播媒体领域占据的绝对优势导致西方大多数国家媒体对其马首是瞻,西方国家利用媒体的优势和地位来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和世界形象。我国的国际传播媒体按媒介类别分为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通讯社以及互联网五大类,其中前四类属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属于新兴媒体。新时代在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打造一流国际媒体的背景下,这些媒体担负着传播中华文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使命。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媒体数量与日俱增,但我国的媒体系统还不够完善,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我国对外媒体宣传国际影响力有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宣传方式和宣传渠道影响力、号召力不足,二是媒体宣传的对外话语内容影响力、号召力不足。目前“一带一路”“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主要是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进行对外宣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受众面,提升了对外宣传力度,但在互联网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和西方主导国际传播格局的背景下,对外媒体宣传的方式还是略显单一,既不能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主张、中国理念的深入理解,又不能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错误偏见。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兴媒体和网络用户与日俱增,以Facebook、YouTube、推特为代表的国际社交媒体在海外拥有大量的、活跃度高的网络用户。我国的这类国际社交媒体起步较晚,还没有有效利用丰富的海外媒体资源。在海外社交媒体中对于中国主张、中国理念的阐述大多来源于外媒的报道,这些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报道会影响国际受众对中国主张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给中国主张、中国理念的对外宣传带来挑战。长久以来,我国在对外宣传上属于话语失真的状态,我国的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等缺乏国际化的表达,常常被西方话语体系所束缚。西方的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存在着巨大差异,导致在对外话语的表达上出现偏差,最终容易被人无视。现阶段我国的对外宣传话语正在不断创新和丰富,但仍然存在不善于贴合受众群体的心理和思维习惯、不善于凝练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内容等方面的不足。

(二)国际交流平台的功能发挥不足

话语平台除了公众性的媒体之外,还有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会议、组织机构和国际社会间的交流合作计划等。目前我国的国际话语交流平台相较于改革开放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领导人在国际会议等场合发出的“中国声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长期坚持并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国参加的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会议逐渐增多,同时也采用各种方式参与了对非洲等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建设,民间的交流活动也在日益增多,但我国的国际话语交流平台的水平和规模同其他西方国家比较还是相对落后,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影响力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

我国参与到国际社会中的非政府组织的数量很多、涉及种类广泛,相较于政府间组织的影响力更为深远、持久和具有潜力。我国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有助于宣传中国理念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但是我国大多数是由民间参与到非政府组织中去,在活动议题的设置能力上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同类组织。西方国家政府虽然不会直接给予非政府组织基金支持,但非政府组织会得到一些基金会的支持和赞助,其在进行议题设置的主题和理念也是遵从该国的价值观,最终体现的是该国的国家利益;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引导议题时往往不会涉及核心领域,导致功能发挥不足。同时,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事务需要素质良好的专业国际人才,才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当前我国民间非政府组织还缺少相应的宣传和管理人才,不同领域、地域的非政府组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把握对外宣传的分寸,因此所发挥的功能十分有限。非政府组织等话语交流平台由于自身局限以及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独特性等原因,所产生的话语影响力欠佳,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话语交流平台,更加积极地争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

(三)中国方案的国际宣传缺乏持续性深入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2013年首次提出到今天,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但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是存在被西方国家质疑的现象。“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受到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赞扬,但西方学者、西方发达国家恶意揣测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用意,对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存有质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本是我国针对全球治理和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是秉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助理念寻求各国共同发展的美好道路,西方媒体对中国方案的负面认知和报道从另一角度说明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方案的国际宣传不足。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在对外宣传上最多出现在国家领导人发表的讲话和官方媒体的报道中,这种比较单一的宣传模式使得国外受众的范围十分有限。同时,官方性的话语比较乏味和难以理解,国外受众接触到这类报道时往往一看而过,并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西方媒体利用丰富的形式对中国方案进行的报道很容易得到受众群体的接受和认可。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下,西方媒体对中国方案的报道往往是存在偏见的,受众所认知的中国方案已失去了其原有之意。加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外受众更加倾向于西方大众媒体的表达形式和话语内容。对比我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方案宣传和报道的效果来看,我国在对中国方案国际宣传上的深入性和持续性不足,没有得到中国方案国际议题的主动权,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的国际效果还不够明显。

(四)参与国际议题设置能力有待提高

是否具备国际议题设置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体现,同时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民族文化,每个国家独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都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可。通过良好的国际议题的设置可以向世界传达各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打消外界疑虑,为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和赢得国际话语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长期以来,国际社会的传播和舆论格局是“西强东弱”,有关我国形象和国家利益等热点议题总是被西方国家操纵。由于意识形态、冷战思维等原因,西方媒体对我国的报道往往忽视取得的巨大成就,总是片面地夸大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国际会议等国际场合中,西方国家和媒体总是把“中国人权”“中国责任”等问题单独制造议题,西方国家舆论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对我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我国在一段时期内不被认可以及海外民众对我国存在的种种误解都与西方国家设置的错误议题有很大的关联。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主动设置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由国际议题设置的参与者转为国际议题的制定者。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议题设置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对外宣传报道中比较注重对本国所取得的经济和科技成就进行阐述;反观西方国家媒体在国际场合对我国的提问大多集中在人权、民主、藏独等问题上,设置中国议题时则主要围绕意识形态、人权、政治等领域。西方媒体刻意放大我国的问题,把自己国内的现状与我国进行对比,突出本国的优越感和营造出一种对我国人文道德关怀的假象。对比来看,西方国家偏向对我国软实力进行国际议题的设置,设置的中国议题比较贴近国际受众的价值观和心理习惯,也更容易为国外受众所接受。此外,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以中国语言和中国故事为基调的议题很难被西方受众群体所理解,难以传达其中的内涵和理念,因此不能达成共鸣和认同。长期以来,我国在设置议题的话语上比较生硬和模式化,缺乏吸引力,在议题的国际表达上与西方媒体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新时代突破构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瓶颈的对策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构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一方面,当今世界是西方国家主导国际话语权的时代;另一方面,我国在国际话语权上的实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为赢得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说服力和吸引力,培育具有强大国际表达能力的话语主体,打造融会贯通的话语内容,营造利己的国际外部环境。

(一)大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国际话语主体

国际话语主体在国际话语权构建的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话语主体主要包括官方组织、政府首脑、对外媒体工作者、智库组织等。国际话语主体担负着对外阐释、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担负着阐释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重要使命,因此,培育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国际话语主体至关重要。

1.培育具有国际眼光的意识形态理论智库

智库是产生智慧的专业研究机构,作为新思想、新理论的泉源,是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标志,在国家政策的制定、国际事务的处理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智库的建设,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的智库组织是世界各国的追求,我国也毫不例外。要想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专业智库,就要整合政府、社科院、高校等意识形态相关领域的研究资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体系。只有打造出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决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全球视野的智库组织,才能在国际舞台上不遗余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充分地展现中国智慧。

对于智库,不仅是培养其处理国际议题的能力,还要着重培养主动设计国际议题的能力。我国在国际社会上设置议题不够积极主动,西方国家推出的有关中国的议题,常常会引起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使我们处于被动局面。因此,要培养智库合理运用国际社会的热点话题,以辩论等形式对新议题进行实战模拟练习,不断提高智库对新资源的提取和整合能力,激发智库主动制造议题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加强对民间智库组织的培养,民间智库具有独立性、灵活性等特点,其观点更容易被西方大众所接受,能够更好地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

2.培育复合型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构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反应敏捷的人才队伍,在国际社会上就会陷入“有理说不出”的境地。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支具备传播、新媒体专业技术、翻译等复合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队伍,为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传播人才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走向世界的主要话语主体,毋庸置疑,一支高素质的传播人才队伍对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充分运用新兴媒体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就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持,因此培养技术过硬的新兴媒体专业技术人才至关重要。在进行国际交流和传播时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的运用,无论是各国国家领导人进行会晤还是民间组织进行交流、合作,都离不开翻译人才的准确表达,而目前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无论是书面翻译还是口语翻译的专业人才都比较缺乏,因此必须重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翻译人才的培养。对于传播、翻译等人才队伍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储备。通过对意识形态人才队伍的培养,将“有理说不出”变为“有理说得出”,为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在西方话语霸权的形势下谋得有利局面。

在培养复合型的意识形态理论队伍时还要注意,不仅仅要培养话语主体的专业知识,还要解决如何准确地向世界表达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就要求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表达能力,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语言转化作出精确的翻译。除了语言这种形式外,还可通过舞蹈、影视作品等感性、直观并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艺术形式,消解语言的障碍使国际受众更容易接受。因此,在培育具有国际意识的话语主体时,要注意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吸收借鉴话语表达经验,使人才队伍的国际表达能力更加多样化、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新话语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要获得国际话语权,话语的国际吸引力、感召力和传播力尤为重要,为此要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新话语,新的话语内容要比以往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更易于抢占话语制高点。打造融通中外的具有普适性的新话语,需要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作国际表达。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深刻挖掘丰富的话语资源,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除此之外,还要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和话语表达方式,深刻研究国外受众的需求和思维方式,以创造出能够吸引国内外受众的新话语。

1.在对外宣传话语中积极吸收资本主义文化中的先进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在本国的意识形态和外来的意识形态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下发展的,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抵制外来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达到话语自信,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在意识形态对外话语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要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新话语资源,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新话语,始终坚持和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坚持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是支撑各个民族和国家得以延续的根本力量。当今的世界文化呈多样性发展的态势,这就说明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吸引人的特性,都有着值得欣赏和借鉴的地方。在新话语中融入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能使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故事产生亲切感,有助于增强不同文化的受众对新话语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要善于发掘和借鉴优秀的世界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永葆我国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使对外话语内容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2.着眼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表达

伴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是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斗争,由于西方国家根本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导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常常在国际社会受到打压,陷入“说不出”“没人听”“传不开”的局面,势必要求我们在对外话语的内容和表达上作出新的改变,要着重于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表达。构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目的是向全世界传达我们的核心价值理念,打破国际上的偏见,为世界作出中国贡献,最终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21世纪以来,全球治理面临着生态环境、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疾病流行、跨国犯罪、核安全等一系列难题,这些难题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着眼于这些关乎人类命运的问题,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马克思、恩格斯把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作为奋斗目标,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理念、新表达。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坚信一定会赢得全世界人民的信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将会为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所认可。

3.贴近国际受众的需求与思维习惯

根据相关调查,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印象最多停留在中国功夫、熊猫、长城等代表性符号上,但这些显然不能满足国外民众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多维度、多层次的了解。如果一直过度消费已经为人们熟知的中国信息,最终会走出国外受众的视野,我们的对外话语也将失去吸引力。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要想走进国外受众的视野,就要积极探寻受众的文化趣味,只有符合受众兴趣的内容才能被吸引和接受。例如,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对外话语中可以增添一些我国进行反腐倡廉的内容,展示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绩,以此获得国外受众的认可;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民族英雄和榜样,英雄和榜样的事迹无论对国内人民还是对国外受众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在对外交流时可把国内的先进典型事迹和国外的民族英雄事迹相结合,以达到对彼此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世界各个国家、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各族人民在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在向全世界介绍和阐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及“中国梦”等思想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跨文化冲突、理念被歪曲等情况,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在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新话语时就要重视文化差异的影响,在新话语的表达和内容上下功夫。例如,在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在与人交流和沟通时多为“点到为止”,说法较为委婉、间接,而西方人在与人交流和沟通时更多的是直来直去,说法直接,那么在与西方人进行沟通时,就要少用间接的交流方式,尽量避免出现文化误读的情况。总之,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新话语要承认和尊重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民族特性和思维方式,因人制宜地开展对外交流,借鉴和吸收不同受众群体的特色话语,与我们想要表达和传播的内容结合起来。

(三)积极创造有利于中国话语传播的外部环境

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西方国家不信任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主导权一直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西方国家依靠其强大的媒体阵营向世界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世界人民对中国的真实认知,导致我们发出的国际话语很难被国际受众接受。要想打破这种“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就要着力打造为自己发声的话语平台,积极寻求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认可和合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对外传播和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1.加快世界一流媒体的建设

西方媒体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等特点,向世界各国传播着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对国际受众接受和认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极大的阻挠和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构建急需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加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媒体建设,改变我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弱势地位。要重视和合理利用新兴媒体,将新兴媒体作为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的重要途径,创造对外传播新形式、打造对外传播新话语,力争在国际顶尖媒体阵营占得一席之地。重视新兴媒体的力量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发展时间久远,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和话语分量,要积极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打破西方媒体的壁垒,建设具有持久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力量,为我们自己发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成为每个个体和行业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我国的大众媒体也在积极进行改革,但与BBC、路透社等具有世界话语权的国际媒体相比,我国的国际媒体感染力还不够强;与推特、Facebook等具有庞大用户的公共社交平台相比,我国社交平台的国外受众范围还不够广泛,吸引力和影响力还有巨大的追赶空间。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外主流媒体的力量,拓宽媒体交流平台,达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同时,各行各业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也可多多参与国外媒体主办的访谈类节目,积极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国价值理念。除了借用国际主流媒体外,还要学习借鉴他们的传播方式、报道形式等,拓宽我国国际媒体的国外受众范围,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构建良好的国际话语平台。

2.重视民间外交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

对外传播我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由国家主导的,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外传播也不能忽视民间外交的重要性。民间外交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灵活、传播效果深远等特点,可以弥补官方外交的不足,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传播机制。民间外交涉及的领域众多,可以借助民间人士、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展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以旅游等方式走出国门的人越来越多。游客们在世界各地所展现的素质、形象就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形象,良好的国民素质是赢得世界人民认可和信任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将国民的素质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结合起来,为我国的价值观和文化增添吸引力,以良好的国民、国家形象扎根于世界人民的脑海中。跨国公司的发展给国外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在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产品设计上体现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能对外国人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跨国公司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在向各国人民展现中国的魅力,这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近些年来,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对反感官方说法的国外受众来说,其传播的方式和内容更容易被接受。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具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还很少,应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为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发声助力。

3.积极谋求异质文化间的共同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唱衰中国”的声音从未间断过,“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论调一直阻碍着世界人民对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客观认识,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论调的产生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是对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怀疑,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偏见。除此之外,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家意识形态、文化的不同是国与国之间发生冲突和分歧的重要原因,也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崛起产生疑虑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更应该用实际行动主动回击西方国家的错误言论,用实际行动证明我国的和平崛起,用和平外交实践积极构建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国家与我国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

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共同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的程度来看,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想要以粗暴的方式消灭另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不可能的。对于每个国家而言,维护各个国家的根本利益是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基本出发点,各个国家间展开交流和合作都是以共同的利益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要树立合作意识,积极谋求异质文化间的利益契合点和兴趣点,紧紧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要充分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间的利益关联,积极为沿线国家谋取利益,最终形成利益共同体;面对全球环境和气候的恶化,中国更要承担起一个大国应该承担的责任,主动投身于全球治理之中;对于世界和平,要坚持对维和行动财力、武力的支持,为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人民安全作出积极的贡献。如此,在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中谋求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为国际话语权的构建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

猜你喜欢
话语权议题话语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