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亚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475004)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不仅强调“要开好思政课”,还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着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各门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探索和破解的难题。
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灵魂。学校治学的根本目标与核心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处在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其知识提升和技能学习的重要前提和保障[2]。而“课程思政”则为学校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提供有效途径。“课程思政”有效扩展大学生既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范畴,鼓励学校深挖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各门课程中,达到对大学生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
学校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渠道,加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也就加强了学校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学校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门课、各节课的课堂上,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状态。但既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告诉我们,仅仅通过每周数次的思想政治课程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不能完全担当起指明灯和引领者的作用。因此,只有通过“课程思政”扩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才能强化学校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新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或不适应于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与时代同向同行、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应体现在行动上,而“课程思政”则是新时代创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方法。“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会贯通于所有学生课程当中,不再是单一地通过思想政治课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是综合学校各门各科优秀师资力量,通过各种各样、独具学科特色的方式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各门课程[3]。最终,让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熟识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把握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道德修养整体得以提升。
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新理念,“课程思政”的推进与发展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从学校层面来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学校目标任务中最不可忽视与松懈的一环,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面对“课程思政”,学校均采取了积极接纳与推进的态度,但对什么是真正的“课程思政”、如何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如何检验课程思政的成效等问题认识不到位,理论学习不够、认识不到位就会影响后续的规划与推进工作。一些学校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由于认识不到位就颁布实施,导致过度模仿其他学校制定方案,忽略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或者是仅仅粗略制定计划,并未能根据大学生成长中的思想变化来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若要真正通过“课程思政”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从学校层面提升重视程度、强化认识、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谋篇布局,才能推进与落实“课程思政”,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每位教师都在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4]。因此,若要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整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前提是先提升教师队伍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把握,使教师队伍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步落实“课程思政”。一直以来,部分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不足与重视不够,同时自身也不重视思想政治内容的学习与提升。因此,面对当前学校“课程思政”的推进与落实,没有认真学习和了解“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理念的不重视,认为这是学校领导或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事情,与绝大多数各门各类课程教师关联不大,更不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关内容和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若要真正通过“课程思政”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从教师队伍层面提高重视程度、强化学习、以终身学习的态度来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改推进与落实“课程思政”,使所有教师都参与到大学生的育人工程。
深入推进与落实“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就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辨析、概括各门课程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发现其价值并准确定位。例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指的是,在课程中把汉语、汉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作为重点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爱祖国、学文化、懂历史,树立文化自信。尤其是在推进与落实“课程思政”的初步阶段,以大学生耳熟能详的二十四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发掘、凝炼相关内容,整体设计和规划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
深入推进与落实“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生搬硬套地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而是要与各门课程内容融会贯通,通过具有课程特点的创新型方式方法展示出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各门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是需要经过反复不断地摸索、实践、总结、检验的过程,应把“课程思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很好地结合起来,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各门课程自身特点,实现无缝衔接。
教师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和行动上的示范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首先,教师应充分把握“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等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需要,持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做到以身示范。其次,教师在推进与落实“课程思政”时要加强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与学习,不断探索与积累经验[5]。第三,教师在推进与落实“课程思政”时要不断创新传授的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照搬思想政治课教师或其他课程教师的方式方法,而是结合课程特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分门别类、因材施教。
首先,构建校党委领导、全体教师参与的育人机制。学校党委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核心,更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中心,要在思想宣传上起引领作用,支持和重视“课程思政”推进与落实工作;要在行动上起带动作用,直接参与“课程思政”推进与落实工作;探索构建学校党委领导、全体教师参与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带领学校各门课程教师共同参加“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思政”校级设计,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步骤、计划等,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脚踏实地地稳步推进,打造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其次,提供和完善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稳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必须制定和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和保障制度,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与职称评定、教学评价、评奖评优等相结合,激发和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后,建立和健全“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办法。通过把“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列入教育教学督导考核内容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内容等方式,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推进与落实。
以“课程思政”为依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所需、更是大势所趋,高校要顺势而为,积极推进与落实“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