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的源起
——代专栏导语

2020-03-12 07:57李俊清
公共治理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族群建构民族

李俊清

(中央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对“他者”的识别与区分,是人类选择互动方式、建构秩序的前提,但区分的标准和条件则因时因地而千差万别。首先,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在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的分类体系中,人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即相对于自然界其他物种而言,作为生命形态之一的人类具有高度的同质性。然而,在社会领域,人类自身不同群体的分类与归属则要复杂得多。据《圣经》记载,在诺亚洪水消退后的洪荒时代,劫后余生的人们都操着同样的语言,由于能够广泛交流,所以形成了共识,开始修建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但这一壮举却冒犯了上帝,上帝认为人类因同心协力而形成的巨大力量挑战了他的神圣权威,于是一夜之间变乱了的语言,使人类因彼此无法交流而疏离隔绝,相互之间冲突不断。其实语言只是群体区分的维度之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地域分布、宗教信仰、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文化习俗、历史记忆等,多向度的聚合与分化,使人类社会的群体类型空前复杂起来。

“民族”是人类最为普遍的社会与政治现象之一,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几乎都自在或自觉地归属于某个民族。然而,究竟何谓“民族”?它是“上帝所安排的相互分离的自然实体”,还是人为建构的“想象的共同体”?国家与民族是什么关系?是民族建立了国家,还是国家建构了民族?如此等等,始终都是争执不休的问题。

一般而言,民之分“族”,首先应该是文化的差异。但这种情感和心理层面的归属与认同一旦被利益裹挟且与政治关连,民族就会成为一种“主义”。哲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民族主义乃一种儿童病,它是人类的麻疹”,尽管幼稚甚至褊狭,但却往往与民粹主义交织鼓荡,蔓延迅速并拥有巨大的魔力。纵观历史,民族和宗教情绪始终都是进行政治与社会动员最廉价、最有效的工具,曾经“促成了战争与革命,导致新国家的诞生、帝国的解体以及边界的重新划定”。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意识形态禁锢的铁幕开启,曾经被一度压抑而蛰伏的民族主义迅速复活,并在世界各地引发了剧烈的动荡,庞大的苏维埃联盟因政治纽带断裂而一夜之间沿着族群边界分崩离析、卢旺达胡图族对图西族的血腥屠杀、库尔德人寻求建国、苏格兰要求“脱英”、加泰罗尼亚争取独立……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今日世界之热点,几乎都是民族间冲突引发的问题。

当今世界上林林总总有3000多个民族,交错分布在不到200个国家和地区,“没有一条国家分界线是与民族的自然分界线,即语言的分界线相吻合的”。因此,如何调适国内不同文化群体—族群之间的关系,是大多数国家都必须面对的普遍性问题。

传统中国区分“他者”以礼仪,而不以种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但在融溶汇聚博采众长的主流文化引领下,促进各族群的交流融合,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历代王朝所秉持的宗旨。近代以来,置身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民族国家(Nation—State)林立的世界格局中,国人对如何整合“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不断探索。既有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政治纲领的变化,也有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激烈争议,由“天下秩序”向“民族国家”的转换,经历了理论抵牾和现实冲突的曲折蜕变。

今日中国经过识别并由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1.14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设定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4%。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文化传统都受到了法律保护并有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40 年来,市场经济的驱动、城镇化的拓展、交通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传统族群—区域之间地理空间的阻隔和制度羁绊,使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交流聚合成为常态,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但目前我们依然面临着如何准确阐释政治民族与文化族群之间的关系,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尽快改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和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的状况;如何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推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并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如何有效打击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等问题。

民族问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综合性领域,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属于国家治理的应有之义。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公共管理学界对这一领域关注甚少,因而面对近年来日益增多的现实问题,无论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探索,回应力均显不足。民族问题的内涵及其关联因素非常复杂,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文化与心理等,诸多要素缠绕交织。故虽浸淫其中胼手胝足,但囿于个人学养与能力,常有孤舟泳海、弱羽凭天之叹。然幸得北京大学燕继荣教授、武汉大学丁煌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象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宏山教授以及中央民族大学何修良副教授等几位学界同仁不弃,从不同视角对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这一问题的研究给予了内涵丰富且学理深刻点评与讨论,在进一步拓展了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也形成了这个探讨民族问题与边疆地区公共治理问题的专题栏目,期冀能为拓展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回应上述重大问题略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族群建构民族
我们的民族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兴族群的自白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多元民族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