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加加,加出好文章

2020-03-11 02:58陈燕英
新教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小嘎子灯草胖墩

陈燕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就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性质的界定确定了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正如人说话一样,胸中有所感受,不吐不快。但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让作者有倾吐心声的快感,让读者与作者有情感相通的妙趣,却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正如歌德所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

语文教师都深谙以上道理,故在课堂上特别是在作文课上讲得口沫横飞,学生听得昏昏沉沉。于是,就有了教学界流传的一句话:“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这种说法促使笔者不断反思: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清清楚楚一条线?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形象的、具体的事物要比抽象的语言容易记得多。在教学中,笔者尝试把数学的加法算式用进去,在学生被长篇大论弄得晕头转向时,以其形象化的特点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左右脑同时运行,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一、构句

《人物描写一组》由小说《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节选的三个片段组成,分别以《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为标题。《摔跤》对小嘎子和小胖墩摔跤时的动作进行了具体描写,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嘎子的机灵。《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抓住祥子的外貌来写,形象地写出了祥子高大健壮、充满活力的特点。《两茎灯草》写了临死前的严监生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硬是伸着两个手指头撑着不肯咽气的情景,通过典型的动作描写,把严监生极其吝啬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

《摔跤》与《两茎灯草》这两篇选文都是抓住人物动作来描写,并且描写细致,非常有代表性,是引导学生在抓住人物动作描写基础上,学习细致动作描写的很好的例子。在文本解读中发现,《两茎灯草》动作描写相对简单,主要抓住“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一主要动作,将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摔跤》中,在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中夹杂着神态、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比喻手法的运用等,这些描写丰富了人物性格,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把《两茎灯草》调整到《摔跤》前面教,目標定位为:同一动作要有不同描写才能避免重复单一;初步用简单的加法算式呈现动作描写,以及动词前后加的内容越多,句子越生动。旨在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地引导学生掌握对人物动作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在学习《两茎灯草》时,笔者开宗明义地对学生说:“老师要教你们用数学的加法算式来破译作者的写法奥秘。请看‘他把两眼睁得溜圆……越发指得紧了这一句,主要的动作词‘越发指得紧了前面是哪一句?”学生目光马上落到“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这句。笔者追问:“写哪里的动作?”学生自然明白这是写头部的动作,笔者板书跟着呈现“头部动作+越发指得紧了”……

就这样,笔者引导学生把严监生临死前的一次动作进行分解,从他主要动作词“越发指得紧了”入手,逐步分解开来,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眼睛动作+头部动作+越发指得紧了”简单明了的加法算式。笔者乘胜追击,让同桌一起找一个句子来练习用加法算式的形式进行分解。

“同一动词应变化写”只是第一步,怎样发挥算式的无限延伸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呢?笔者又选了《摔跤》中细致描写小嘎子动作且成分较复杂的一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仿佛很占上风”,抓住其难点进行引导:“‘蹦来蹦去前面有一个短语‘围着他猴儿似的,把谁比作猴儿?‘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这么一比喻,怎样的小嘎子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像这样的比喻这段还有几处,快速圈出来,读一读看有没有不理解的?”“我们把这样用比喻等来形容的统称为‘修辞。”笔者边讲解,边板书呈现“+修辞+动词”,顺势复习之前学过的像这样的修辞句子。突破难点后,这句剩下的部分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兴趣盎然地列出完整的算式:神态+心里活动+修辞+动词+心理活动+作者感受,明白了“加得越多越细致”这一写作奥秘。

笔者从“同一动词应变化写”用简单加法算式破译动作描写奥秘,到“加得越多越细致”用复杂算式呈现动作细致描写妙秘,循序渐进地还原细致动作描写的思路,清晰明了地驱使学生同化和顺应对原有知识的认知,同时扩充并建立新的思维图式。“加数可以增加或减少吗?加数的顺序可以前后对调吗?”这两个问题的抛出,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使加法算式如搭积木般随心所欲地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二、成段

如何引导学生将习作内容写得具体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在破译句子描写奥秘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这只是对动作的一句句描写,怎么构成段?能不能也用加法算式把写法破译出来?”“刚才的这一句是写谁?”“描写的语句用【 】表示。”在学生回答有关“小嘎子”的问题时,先板书呈现“小嘎子【 】+?”……然后分解出“小嘎子【 】+小胖墩【 】+两个人【 】+作者感受+小嘎子【 】+小胖墩【 】”的完整加法算式。最后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这是他们摔跤的过程,这就好比播放动作片,播放完这个画面,再播放另一个画面,这样轮流地播放画面,当时的场景就真实地再现在我们眼前了。”顺理成章地攻克了“内容具体”的硬核,学生明白了要描述两个人的动作场面时,可以像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再你一句,我一句地让画面转换起来,这样,动作场面也就显现在我们眼前了。复杂的文字变成这样简单的图示,不需死记硬背已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于是,学生很有成就感地用这样的眼光审视《两茎灯草》中“一屋子人轮流与严监生说话”的场面描写,准确找出构段规律。

三、谋篇

构好段之后希望能谋好篇。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步发展,怎样来安排材料的写作顺序,怎样开头和结尾,怎样过渡等写作知识可以相机渗透。

在学完《人物描写一组》后,笔者以《摔跤》为例,在分项突破难点并用加法算式表示、感受这段选文的精妙之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之前的分项图示整合起来形成文章的思维导图,直观形象地让学生对作文整体布局有了初步的把握。

总之,这样的教学尝试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城东小学)

猜你喜欢
小嘎子灯草胖墩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设计
搬石头
搬石头
灯草与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