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决策的美德论逻辑

2020-03-11 02:58王本陆
新教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两难道义迈克尔

王本陆

【摘要】美德论是一种古老的伦理学冲突,为处理教育两难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路。美德论强调:美德是人合乎人性的理性行事的特性或能力,一个有德性的人应当努力行善,即在行动中表现出真正的德性。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美德纲目,如忠诚、正义、仁慈、勇敢等,它们在处理不同性质的事务中彰显各自不同的重要性。教育作为一种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需要进一步彰显德性的力量,坚守美德论的理想,共同为道德完善而奋斗。

【关键词】美德论?摇?摇?摇?摇教育两难问题?摇?摇?摇?摇案例分析

遇到教育两难问题,在利弊得失非常鲜明的情境下,我们可能会优先考虑实际效果或可能后果,依据功利论逻辑来做出决策;在道德规则比较明确统一的情境下,可能会优先遵循道德规则的指引,依据道义论逻辑来做出决策;还有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道德决策的理论——美德论。美德论又称德性论或品德論,“它主要研究的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品格、品德……它告诉人们什么是道德上的完人以及如何成为道德上的完人”[1]。美德论追求主体的道德完善,强调合乎人性地做事,这为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将结合案例,讨论美德论的基本主张以及运用美德论解决教育两难问题的大体思路。

一、教育两难案例

在日常工作中,同事相处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同事之间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冲突;有集体的公共事务,也有私人的交往互动。如何把握好同事交往的合理分寸,厘清公私关系的边界范围,时时考验一个人的品性和智慧。

案例:面对渎职的朋友

迈克尔是威尔逊高级中学刚入职的教师。在大学阶段,他是优秀的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表现相当不错。但是,走上工作岗位后,他发现自己并不熟悉课堂教学,也缺乏管理学生的技巧,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位可以帮助自己尽快适应教学工作的良师益友。

很幸运,他遇到了同一个教研室的同事富兰克先生,两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富兰克先生在这所学校教历史已经有12年的时间,是大家公认的明星教师。他的课堂极为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所教班级的历史成绩在全州名列前茅。

富兰克很愿意与迈克尔分享自己的从教经验,从不吝啬各种教学技巧的传授。下班之后,他喝着啤酒,并用他在学校生活中的趣闻来款待迈克尔。不久以后,迈克尔逐渐了解了同事们的怪癖和笑话,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学生的闲谈。富兰克的信息和支持帮助迈克尔逐渐适应了工作。

周二下班后,富兰克和迈克尔又聚在了一起。富兰克非常开心,狂饮啤酒,最终喝得酩酊大醉。周三早晨,他不得不在教师休息室里用咖啡醒脑,而迈克尔则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代替富兰克上了第一节课。迈克尔不介意为朋友帮忙,也正好可以借机接触一下富兰克的班级,希望了解这些学生在历史测验中取得好成绩的奥秘。富兰克告诉迈克尔,他很少准备教案,他相信自己在教室中的直觉,并劝说迈克尔冒险行动一次。学生们都很刻苦,他们应该呼吸一些新鲜空气。

不幸的是,迈克尔发现仅仅相信自己的直觉无法确保成功。他问了富兰克班上的学生几个有关美国近代史的问题,结果大多数学生没有反应,或者答非所问。他了解到,富兰克在课堂上通常会花费很多时间来讨论时事、电视和运动,而有关历史学科的教学,主要就是准备一份问题清单让学生背下答案。这些题目,在稍加变化后,通常都会在测验中出现,有所准备的学生就能取得一个好分数。这也是富兰克的学生在全州考试取得佳绩的诀窍。

对于学生们所告诉他的一切,迈克尔感到极为不安。这种教学看来似乎不大对劲。下课后,迈克尔决定向富兰克问个究竟。富兰克已经清醒过来,但仍显得急躁,且反应非常迟钝。他说,迈克尔的问题完全无关紧要。富兰克说,他刚刚明白,他的工作并不会对学生一生产生太大的影响,也不会使他自己感到快乐。聪明的学生会成功,愚笨的学生注定要失败,他的努力并不能改变最后的结果。既然这样,为何不尽可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痛苦呢?富兰克努力使他的课堂充满快乐,为学生们提供有趣的话题,顺便粗略地进行学科教育。如果学生能够回答在测验之前提供给他们的数套题目,并因此取得了好成绩,他会感到满意和开心,因为考试成绩是使他和学校被看好的底线。这就是他所能做的,并且他还会继续遵照这一套路工作下去。他告诉迈克尔不要多管闲事。

迈克尔觉得富兰克不是一个好榜样,他饮酒过度,敷衍塞责,不尽职尽责给学生们上课。为此,迈克尔很苦恼,他不知道该对他的朋友做些什么,是否应该向校长汇报这件事情。

(案例来源:[美]肯尼斯·A.斯特赖克,乔纳斯·F.索尔蒂斯.教学伦理(4版)[M].洪成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6-159.本文做了部分删减和修改。)

案例中,迈克尔为结识好朋友而高兴,又为知晓了好朋友的底细而烦恼。如何处理好朋友教学上的敷衍塞责问题?劝说似乎无效,告发似乎无情,不理似乎不甘,迈克尔因此陷入了一种人际交往的两难困境,难免心神煎熬。这件事情无关乎重大利益的得失权衡,也没有清晰的道德规则指引问题解决的方向,因而,功利论和道义论似乎都难以提供直接有效的处置方案。怎么办呢?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既然能发现问题,感受到内心的冲突,那么,自己也就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内在能力,这就是美德的力量!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基于理性合乎人性地为人处世,这就是美德论指引我们解决各种两难问题的基本逻辑。

二、美德论的基本主张

在案例中,迈克尔面临的两难问题是:是否应该在校长(领导)面前告发好朋友渎职?这个问题之所以令人纠结,是因为他很难判断告发好友渎职是不是一个有德性的人应该做的事情。迈克尔的疑惑和思考,涉及一个基础性问题:一个有德性的人,究竟应该如何处事?这是规范伦理学长期以来不断探讨的话题,并由此而形成规范伦理学的重要流派:美德论或者说德性伦理学。

美德论是伦理学的一个古老传统,或者说是最古老的伦理学流派。在西方社会,柏拉图较早提出了人应该具备的四大美德:勇敢、智慧、公正和节制。亚里士多德撰写了第一本伦理学书籍《尼各马可伦理学》,创建了比较系统的德性伦理学理论。此后,西方众多伦理学家就此展开激烈的对话和交锋,至今仍热议不断。我国古代伦理学思想,尤其是儒家伦理学思想,也是典型的美德论学说,强调修身养性,成为“圣贤”“君子”。从规范伦理学的类型看,美德论属目的论(效果论)序列,但不同于强调外在功利效果的功利论,它强调的是人的内在完善。“‘完善论又可称‘至善论‘至善主义,或者‘自我实现论‘精力论,乃至‘德性论‘价值论……它也许可以被称之为一种综合的、甚至多元的目的论,它主张道德应当帮助人们去实现完善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去努力达到人生各方面的卓越和优秀,达到至善,尤其是达到人在道德性和人格上的尽善尽美”。[2]美德论是以人为中心的道德学说,其核心问题是“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这既是道德哲学问题,又是教育哲学问题,因而,美德论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教育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启发借鉴意义。

正确理解德性或美德这个概念,是打开和进入美德论大门的钥匙。在伦理学上,关于美德(virtus)的内涵,有多种的讨论,大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美德是人的一种能力。法国学者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在《小爱大德——美德浅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强调:“美德……是一种产生功效或能够产生功效的能力。”[3]1它是人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统一体,是知行合一的。例如,勇敢是东方和西方共同强调的一种美德。一个勇敢的人,在思想上必定是不畏艰难困苦的,在行动上必定是敢担重担的。光说不练的嘴把式、冲动行事的鲁莽者都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是思想坚定、目标清晰、行动有力的人。第二,美德是人性力量的理性运用,表现为合乎人性地理性行事。人性和理性的结合,是理解美德内涵的关键。“美德是……人性的能力”[3]3,即人道地行事的能力,或者说为人处世合乎人性,其中,人性化(或人道)是美德的价值内涵,是美德区分于人的其他能力的独特之处。理性是保障人道行事、幸福生活的主体力量。“一个有德性的人会以特定的方式来思考和看待事物,对于境况做出正确的情绪反应。一个有德性的人还要根据他或她认为什么是应该做的而行动……这个理念被称为实践智慧”。[4]293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离开理性来谈德性是不可思议的,德性是以理性为基础,是用理性指导生活的过程和结果。因而,美德也被定义为“实践理性”,伦理学也因此有了实践哲学这另一个名称。第三,美德是后天培养起来的能力。美德和人的先天禀赋是否有关联,古往今来,关于先天人性的善恶问题一直争执不休、莫衷一是。不过,大多数人相信,通过后天培养,每个人均可以成为有德性的人。中国古代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不仅主张美德可以后天养成,更构造了完整的修齐治平美德养成体系。在西方,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对此做了肯定的回答:一个人通过练习德性可以成为有德性的人,养成德性需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更需要实践练习并体验到其乐趣。第四,美德具有历史性。美德概念是历史形成的,也随历史条件而丰富和变化。特定时期、特定文化场域中的一种美德,在另一个时期、另一种文化场域中,未必被视为美德,甚至可能被视为恶习。例如,古代社会强调等级尊卑,“三从四德”是女子的美德;现代社会强调人格平等,“三从四德”就成了压迫女性的恶习。当然,也有广泛适用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场域的美德,如公正、仁爱等,但其具体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美德论主张做事有德,为人们提供了处事方略。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的善就是灵魂的行动表现出了德性,如果德性不止一种,则要表现出最好、最完整的那种。但我们必须要再加上‘一辈子。”[4]291透过这一段话,可以体会出美德论处事的基本逻辑:第一,善即人的行为符合德性。“美德即善……善不是供冥思苦想的,而是要实施的。美德是这样的:这是为了使自己举止得体而做出的努力,是这种努力中表达出来的善。”[3]3第二,德性有许多种类和形态(德目)。古希腊有勇敢、正义、智慧、节制等四大德目,中国古代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简言之,美德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是众多德目的集合。在《小爱大德——美德浅论》一书中,讨论的美德条目多达18种,分别是:礼貌、忠诚、明智、节制、勇敢、正义、慷慨、怜悯、仁慈、感激、谦虚、单纯、宽容、纯洁、温和、真诚、幽默、爱心。第三,在众多德目中,行为举止应优先遵循最好、最完整的德性的指引。如果行为只涉及一种德性,那么,努力行动即可,比如对有困难的人伸以援手,这就是怜悯。但是,如果行为涉及多种德性,这就需要认真思考,要努力找出最高的、最重要的德性并遵循最高德性的指引。例如,案例中关于是否告发朋友渎职一事,就涉及忠诚、感激、正义、宽容、勇敢等不同美德,何去何从就需要谨慎思量。

美德论作为一种古老的伦理学传统,它把人的自我完善作为道德决策的标准和目的,强调为成为一个高尚、卓越的人而长期不懈地行善积德,彰显了人的道德主体性,体现了行善与立德的因果关联,对古往今来的道德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美德论也面臨一个巨大挑战,它激励君子自我完善,却对小人软弱无力。对于那些不在乎名声,又没有道德追求的人来说,美德论会助长他毫无顾忌地行事的倾向,这样,也就真应了那句俗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在更大的社会层面上,美德论需要结合道义论和功利论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其中,美德论和道义论之间,更有一种互为表里的关联性。诸多道义规则是基于美德追求而提出的;而道义规则的内化又最终沉淀为人的美德。例如,正义、仁爱既是道义规则,又是美德纲目。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强调过如下观点:作为道义论的信奉者,不能把自己变成被动执行规则的机器人,而应借助对外在规则的理解和运用,真正形成自己的道德律令。这就是说,道义规则的有效执行,需要美德作为内在支撑;而辩证执行道义规则,更是美德修养的有力表征。因而,道义论逻辑和美德论逻辑虽然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但内在的精神特性却一脉相通,可以相资为用。

三、基于美德论逻辑的案例剖析

上面简要介绍了美德论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就基于美德论逻辑,来剖析前边的这个两难案例。

先从事实层面看看这个案例的基本梗概:新手教师迈克尔因私下请教教学问题而与明星教师富兰克成为知心朋友;因前一晚开心聚会,富兰克喝醉了,迈克尔第二天早上帮忙代了一节课;在代课过程中,迈克尔发现了富兰克教学敷衍塞责的真相;迈克尔与富兰克就如何教学产生了分歧,并为是否要向校领导告发富兰克而左右为难。从案例的事实材料中,可以得到三个基本判断:第一,富兰克帮助了迈克尔,是有恩于迈克尔的;第二,两人之间交往密切,有朋友情谊;第三,两人对待教学的认识和做法有明显分歧。

如何判定两人业务分歧的性质,这是一个疑难点。两人之间的分歧是不同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之间的学术路线冲突,还是敬业与渎职之间的职业道德冲突?这直接影响着迈克尔的行为决策。如果我们认定两人的分歧属于学术论争范畴,那么,告发之举就没有任何道德合理性可言。如果我们认定两人的分歧属于敬业与渎职的冲突,那么,这对迈克尔来说就是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告发有恩于己的朋友,实质就是背叛友谊、以怨报德,有悖于感恩美德和忠诚美德;另一方面,如果隐瞒渎职行为,似乎又违背了正义、勇敢等美德。所以,无论告发还是隐瞒,似乎都不是美德完美的行为,都不是一个德性高尚的人所应有的行为举止。这就是迈克尔的两难处境,矛盾冲突的实质是如何人性地对待有过错的朋友,把握好人际交往的行为分寸。

在这个案例中,忠诚、感恩与勇敢、正义发生了冲突,如果一定要在这两极之间做一个艰难选择,我们就需要衡量忠诚、感恩与勇敢、正义之间,究竟哪一类是更重要的美德。很显然,这没有标准答案。处理不同性质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同性质的美德。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中,正义优先于忠诚,铁面无私是值得称颂的美德;在同伴关系中,忠诚优先于正义,亲亲相隐合乎人性。因而,迈克尔的行为决策,需要确定一个看待和处理两人分歧问题的身份立场,即明确界定这是私人关系问题还是公共事件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把迈克尔与富兰克的分歧限定在私人关系范畴内,相对更合理一些。这样,不告发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合乎美德的行为方式。

不告发是一种忠诚于朋友的消极举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再设想一下,还可以更积极地做些什么呢?其实,这恰恰就是一个自我道德完善的契机。例如,从宽容、真诚的角度,我们如何看待朋友的过错?能否有容人之量?从爱心、慷慨的角度,我们能否切实帮助朋友改过迁善,用自己的行动感染朋友,与朋友一起共同进步?如此等等。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一定不会简单地抛弃朋友,而是会为朋友付出很多,与朋友共渡难关。就此而论,美德论表现了一个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情操,这是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育是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培养品德高洁的人,从古以来都是教育的核心追求之一,为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真正的德性和高尚的人格,需要教育系统真正按照德性逻辑运行。在当今时代,功利论大行其道似乎具有现实合理性,但是,如果我们勇敢坚持美德论的理想,那么,教育事业必将更加彰显其“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道德魅力!

(责任编辑:林彦)

猜你喜欢
两难道义迈克尔
Open Basic Science Needed for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蝴蝶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两难
两难的选择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煤价上下两难四季度或维持窄幅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