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玻尔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广义上,服装造型设计指的是对服装整体外观效果的设计。而服装从平面效果图到成衣的实现过程中的造型设计是除颜色、面料等因素外服装整体轮廓和局部细节形态的设计,是先于平面制版或立体裁剪的服装款式设计阶段。[1]服装造型的系列化设计是指的是具有相同或相近形式美感法则的两件(或以上)的服装,且在造型上有明显的关联性而形成的组合设计手法。[2]本文所涉及的服装造型系列化设计研究主要是基于艺术设计形式美感法则,对平面效果图阶段的服装造型系列关联性规律的探讨。服装系列化的主要目的是以其同类化的服装产品,最大范围地覆盖相应的目标顾客群。同时,也为相近的消费群体提供更多的同类型的消费选择。[3]因此,服装造型的系列化规律研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意义。
现有的服装造型设计理论仅仅只是艺术设计学理论的简单延伸,而其中的形式美感法并未细化运用到服装的造型设计研究中。[4]因此,服装造型的系列化研究必须结合艺术设计理论的基本形式美感法则,将其细化到系列服装造型的关联性研究中。艺术设计理论中,点、线、面美感法则与平面效果图绘制的服装造型设计有着最直接的关联性,以下通过不同服装造型的面积和形状特点,将服装的造型以点、线、面三大设计方式进行分类,并将其归纳、总结至服装造型系列化的关联性规律中:
以成衣为整体,可以将局部较为密集的造型视为“点”的设计,例如领子、袖山、袖口、口袋及其他部位的密集性局部造型。
将具有特殊造型美感的线条或者若干线条的组合视为“线”的设计,如衣身部位特殊形式美感的结构线,外轮廓线或装饰线组合。
将具有特殊设计风格的外轮廓视为“面”的设计,比如可以将“娃娃衫”和“O形衫”等以特殊的轮廓造型面形成关联性的系列设计。
服装造型的系列化包含了共性与个性两个层面:“共性”指同系列每个款式之间必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设计风格或元素,从而形成系列。[5]服装造型系列化内的共性大都表现在服装轮廓风格的相同或相近,即在服装造型上以“面”的设计方式形成每个款式之间明显的共同视觉符号。[6]这种共性使系列款式之间较易形成系列感,并且是容易被辨识出系列感的显性因素;同时,也使得系列服装之间的造型效果,以较大的面积、高比例的形式存在相似。如图1所示,是同一系列的四款俏皮可爱风格的女装。在这个系列中,每个款式轮廓风格上的共同点是缩短的肩线。衣身上胸围线或以上部位合体结构和胸围线下大面积的宽摆结构相结合,构成服装的整体外轮廓可爱俏皮的“娃娃衫”风格。在局部造型没有显性化的相同或相似元素前提下,它们以“面”的轮廓共性,形成了系列化的造型风格。
A B C D
[4]EllenCarol McKinney,Elizabeth Bye,Karen LaBat,“Building patternmaking theory:a case study of published patternmaking practices for pants”,InternationalJournalofFashionDesign,TechnologyandEducation,vol.5,no.3(2012),pp.153-167.
点的间接延续设计是以某个密集性造型为基础,在保持造型组合形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或模糊基本的服装功能性部件形状,以达到一种微妙的延续设计效果。点的直接延续设计也可以结合间接延续设计来表现系列化效果。如图4所示,A、B、C三款服装的领部在造型的组合形式上相似:A款的领部是立领造型搭配大“V”字领片,B款的领部是立领搭配小“V”字立领,C款同样是立领搭配关门式合体立领。但它们之间的领部所属的服装功能区域有明显的区别:A款的领部是宽领造型,向外的领片已接近肩点,领子的结构属于包肩领,其功能性区域被模糊化;B款的领部与袖部相连,两者形成插肩袖结构,同样立领的基本形式也被模糊化;C款的领部则较接近传统的立领造型。保持C款与A、B款领部所属的功能性区域明显差异的情况下,A、B、C三款的领部造型仍具有造型风格的延续感,只是这种延续感不那么直白。因此,将这种造型点的延续设计称为“间接延续”设计。同时,A、B、C三款有明显的系列化的视觉效果,他们各自腰下的褶线造型形成的直接延续设计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扩大了相同或相似性造型“点”的面积比例,亦能加强服装款式之间的系列化效果。
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