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障学生虽然智力有先天缺陷,在行为能力、思考能力、意识方面都比其他孩子“短一截”;但是智障学生内心同样拥有对爱、对希望、对阳光的渴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关注智障学生心理健康,并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进行教育引导。本文主要围绕融合教育背景下智障学生心理教育展开研究。
关键词:智障学生;心理健康;融合教育
在智障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智障学生的情绪、心理、兴趣、动机、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当前,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在智障教育改革实施进程中,融合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融合教育模式下,智障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平等的对待,同时能够得到更为多样的、有助于发展潜能的内容,以满足这部分孩子的需求,此外给智障学生社会能力、群体能力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积极影响,对于智障学生综合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重视并关注融合教育在智障学生心理教育中的运用,积极提升融合教育活动有效性,这对于智障学生很多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都能够起到有效的缓释作用,并且打造有别于传统特殊学生教育模式的“积极、特色、差异”的模式。
一、融合教育概念
融合教育,是继“回归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论,融合教育方式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小孩的学习,不同于过去针对智障学生“隔离式教育”所采取的一种“融合式教育”,将智障孩子和正常的孩子进行融合教育。比如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教室和一般教室的摆设不一样,不是排排坐的对着黑板、看着老师,而是分小组上课,很少写黑板却有许多辅助教具,针对孩子不同的特质设定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及同辈间的学习、合作以达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终目的是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而我们都知道,特殊学校的学生很多不仅智力上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弱,在活动表现上也有一定的不足,这其中包括很多问题,比如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情绪、心理层面问题等等,而融合的目的正是让他们在融合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让他们在融合中学习交往,让他们在融合中交往更多的朋友,最终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 ,反过来我们也要让社会来接纳这些特殊的孩子。
二、智障学生“融合教育”的价值
(一)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自信心
由于智障学生本身固有的身体缺陷,智障学生整体上还是有一定的心理问题的,比如自卑、封闭等等,尤其是在和一般学校有着明显区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下,学生的这种“和别人有差异”的错误思想往往会更加明显,进而可能出现厌学情绪、消极情绪。但是在融合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原先的学习环境和状态,同时,他们和各方面正常的学生会因为融合教育而集中到一起,可以一定程度上给智障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内心的自卑会渐渐得到消除,自信心能够得到显著增强,而自信心的增强,又直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让学生课堂体验得到调整和提升。
(二)教师可以更好开展统筹教育
在传统的针对智障学生的教学模式中,因为教师往往需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理解能力很弱,接受能力、记忆能力偏低等,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教育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这种针对性设计,实质上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弱化处理,使其能够更加适应智障学生的需要。而在融合教育模式之下,孩子们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接受教育,从而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统筹教育,也有更多时间来进行授课材料和教学方式的准备,提高教育效果。
(三)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在传统针对智障学生进行教育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根据学校统一教学框架之下制定的,难以有效适应每个学生的喜好,而一旦当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下降,则很容易造成学习效果不佳。但是在融合教育模式下,智障学生所面对的教育内容已经发生了一定变化,而其中有的内容相較于过去,则更加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学习内容能够更加“对胃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课堂状态的改变,学习的热情也会有所上升。此外,融合教育模式下的课堂,相较于传统的课堂,在授课方式和课堂安排上也会更加灵活,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自主讨论的学习空间,从而使智障学生思维在相对轻松和活跃的课堂状态下得到有效拓展。
三、智障学生“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探究
从上述内容可知,融合教育模式对于智障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效果率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要能够做好智障学生的融合教育活动,作为班主任,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在融合教育中提高智障儿童信心
提高智障儿童信心,是融合教育的重要目标,而智障儿童信心的提升,也有助于他们更好融入群体。而且融合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融合教育来调动智障儿童的兴趣,打动他们的情感,让他们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我们“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教育引导智障学生目标的首位。比如在课堂上,当老师提出问题,智障学生因为智力有障碍,往往很少说话,要举手发言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安排一名爱表现的同学和智障孩子一起来回答,接着,可以进一步引导,“既然他们的回答这么棒,那么我们请他们各自来说一说他们的想法,好吗?”面对同学们期盼的眼神,看到同学们的目光,这些智障儿童往往也会愿意露出自信的微笑。我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智障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主动性,让智障学生看到自己的能行的一面。
(二)在融合教育中进行爱心鼓励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融合教育中,要让特殊儿童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智障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去实践,让每个智障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智障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比如课堂上,教师围绕智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实践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让智障学生随那些正常的孩子一起完成任务,在教师的鼓励下,智障学生往往敢干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
(三)加强艺术教育引导
由于智障学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而艺术比较直观、浅显,所以融合教育中加强艺术教育引导很有必要。且艺术教育与德育、心理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育研究中,美育的育德功能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艺术教育甚至整个美育都成了德育的“附庸”,育德功能更成了其在学校教育立足和发展的惟一理由。艺术教育相对于具体的心理课堂教育,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学生思想、心理产生影响。我们在具体的融合教学过程中,也要将艺术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来提升心理教育水平。比如音乐,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心理培养路径,相較于其他学科,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灵活自由,在音乐课堂上利用音乐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实现多维度的教育。总而言之,艺术教育能够全面提升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
四、结论
智障学生因为智力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往往比一般的孩子要差,在学习方面总会显得比较“弱势”。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我们更多的要关注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使他们能够不断获得生活的自信和能力。过去,我们虽然一直强调要让智障孩子融入社会、回归社会,但是事实上,我们在对智障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采取的“隔离式教育”,其实人为地把他们和社会环境、和群体环境隔绝开了,不仅让孩子们难以接触到正常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环境,难以得到相对平等的对待,也忽视了对于孩子们性格、心态、情绪等方面的关注,孩子们内生动力的激发效果不足,无论是参与活动,还是学习,自我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当前,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出现和发展,融合教育的开展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学习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参与主动性等方面影响比较明显。所以我们要不断采取措施,提升融合教育活动有效性,让他们内心能够照耀更多的阳光。
参考文献
[1]李锐.体验式教学在培智课堂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8(02).
[2]赖光素.打开培智学生学习的天窗——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培智班教学的探讨[J].青年时代,2016(10):161-161.
[3]杨桂颖.培智班实践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散文百家:下,2016(04):114-114.
作者简介
吴姗(1982.08.20—),性别:女,籍贯(省市):天津市武清区,学历:本科,职称:无,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工作):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