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鹏 刘聪聪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之根。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正是有了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大放异彩。而如今,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考验,部分优秀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继承并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传统文化 本土 全球 创新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立足本土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民间故事、戏曲、剪纸、民间布艺、民间花馍等,都是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文化,而如今,被我们熟知的寥寥无几。继承传统文化,需要挖掘我们民族本土的特色文化。
戏曲作为国之瑰宝,从上古时期的巫优祭祀到先秦时期的优孟衣冠,汉代百戏,南北朝的踏摇娘,到唐玄宗时设立梨园,戏曲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宋元话本为戏曲的发展增添了故事性,在原有戏曲注重唱腔的基础上,增添了故事的元素,元杂剧应运而生。而纵观整个戏曲发展史,官方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巫优祭祀开始,戏曲便具有了传达官方意识形态的功能。巫优祭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感应的观念,王权神授,对上天的礼敬体现了对王权的朝圣。其政治教化作用也显而易见,君王对神如此礼敬,何况普通百姓呢。元杂剧中的公案剧,如《蝴蝶梦》《窦娥冤》《鲁斋郎》等讲了情与礼、法与情、正义与邪恶,然后邪不压正。这类剧目的演出可以为人们提供正面案例,而其传唱,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观念形成影响,崇尚正义,摒弃邪恶。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如火如荼,虽然注重弘扬正义的剧目非此时期的核心剧目,但此时戏曲的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增色不少。“同光十三绝”正是刻画了京剧萌芽时期的十三位奠基人,这一巨作,既为我国戏曲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为我国绘画史增光添彩。
如今,且不说熟悉戏曲,听戏曲的人也日渐减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外来文化的重要一支,对其的复兴成为当务之急。此外,传统剪纸、水墨画、书法艺术等皆是中国本土特有的文化,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面向全球
全球化已不是一个新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利益在全球视野下,具有一致性,共同生活的地球,需要共同付出努力去保护。而文化生态也同样,每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欲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必须面向全球。
如今,我们司空见惯的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均是外国文化涌入中国的表现。如果说饮食快餐化体现了外国部分饮食符合世界各个国家人们口味的共同期待,那么文化的涌入则体现了外国文化的渗透。外国的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在中国占有了一席之地,究其原因,是外国文化的超强适应性与外国对其文化的重视与宣传有关。
中国文化的弘扬,需要在全球视野下进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可反作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软实力可以巩固经济基础。在今天,文化的发展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形成硬实力已不是一纸空文,立足全球,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创新方式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拓展思路,创新方式。大多数人都听过“戏曲”这个词,但真正听戏曲的人很少。在公众的认识里,戏曲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其咿呀歌唱的内容,并不为当今大多数人所喜欢。然而,与戏曲相关的一些形式却大受欢迎,如戏曲人物小玩偶,戏曲面具,戏曲服装等。借助新方式,以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戏曲,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其他传统文化形式,如剪纸等,基本掌握在一些民间艺人手中,普通大众,会剪纸的寥寥无几,而民间艺人,也如同深山隐士般,几乎不被人们认识,更别谈熟知了。这类传统文化的弘扬,可借助网络多媒体。近两年,央视的文博节目《国家宝藏》大热,这个节目对于保护并弘扬我们民族的文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其一经播出,便大受欢迎。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的传播也可借助这种形式,只要从意识上重视起来,从制度上推行,打造一些精心設计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节目,这些艺术形式便广为人知了。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不仅具有当代意义,更是民族千年延续,历史传承的重要脚注。国无文化而不立,优秀文化是民族之魂,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跃.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问题探析[J].理论学刊,2014(02).
(作者简介:鲁鹏,男,本科,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刘聪聪,女,本科,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