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新机制研究

2020-03-09 03:23何晶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三下乡中华传统文化认知

何晶

[摘  要]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从1997年5月2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活动已开展了22年。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尤其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在大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及现状的认知,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了解,对传统文化创新的思路,以及对陕西传统文化未来愿景的调查,以期为陕西传统文化发展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中华传统文化  认知

高职院校学生对陕西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认知样本数量及构成

为深入了解陕西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问卷网”平台发放电子调查问卷,课题组共收回各高职院校学生填写的问卷1507份。经过对所有回收问卷的筛查及分析,删除无效问卷23份,共留有1484条有效数据,回收率为98.47%。其中男性668人,占比45.0% ,女性816人,占比55.0%;大一年级846人,占比57.0%,大二年级513人,占比34.6%,大三年级125人,占比8.4%。样本涉及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等五所公办高职院校。样本具有代表性,分析结果具备有效性。

高职院校学生对陕西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认知调研结果及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对陕西传统文化及现状的认知

陕西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您认为陕西传统文化是?”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我国优秀文化多于落后文化(74.0%),其次认为我国优秀文化与落后文化相当(18.4%),不了解的占少部分(4.78%),认为我国优秀文化少于落后文化的为极少部分(2.16%)。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应继承和发扬陕西传统文化”中,认为很有必要的占绝对多数(98.85%),不必要(0.54%)及无所谓(0.61%)的所占比例低。说明学生对陕西传统文化有基本的认知,拥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在“您对陕西传统文化的分类了解吗?”调查中,非常了解人数极少(8.3%),大部分了解人数也不多(21.0%),了解了一小部分(56.8%)及完全不了解(13.9%)人数比例比较大。这显示学生对陕西传统文化还存着在盲目认知的现状,还不知道如何去区分和了解陕西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大致得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陕西传统文化普遍认同和尊崇,但对优秀文化包括哪些方面却存在模糊的印象;绝大部分大学生有继承、发扬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强烈倾向,尤其在“您倾向于通过什么途径获得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中,更倾向于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36.2%)和课外活动(21.6%)获得,而通过课堂教育(13.8%),课外阅读(19%)或者从亲人、朋友处了解(8.1%)的获得方式不如实践探索真知对其更具吸引力。“您认为参与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对青年有什么影响”的调查也显示出了这一特征。因此,增强社会责任感、素质全面发展、更好适应社会、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就业率等因素都表明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会给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2.高职院校学生对陕西传统文化保护的认知

在“您觉得当下有些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好的原因”的调查中,认为“有深厚的底蕴”的占了绝大多数,之后按照选择先后顺序分别是“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并开始关注”“本身比较有趣接近生活”“受到媒体传播”“教科书中有所涉及及有所创新”。在“您认为部分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不好的原因是什么”中,“传统文化保护和商业利益冲突”占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还有“传承渠道不畅”“缺乏民俗挖掘整体规划”“缺乏有价值的评估体系”“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部分传统文化保护好及部分传统文化保护不好的原因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您认为当下采取哪种方法有助于保护陕西传统文化”,按照方式方法的选择先后,分别是开展多维度的宣传推广,使大家自觉形成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自身多与传统文化接触;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系统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政府制定完善的法规,采取强硬措施等。这表明青年学生愿意参与到陕西传统文化保护中。

3.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思路

在“您认为陕西传统文化要随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吗”调查中,部分认为需要的占大多数(51.6%),其次为需要(42.0%),不需要占极少数(6.4%)。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对传统文化面临的现状有所认知的前提下,希望从更适应时代发展的角度关注传统文化创新。在“您认为现在陕西传统文化商业化”调查中,“利弊相当”(31.7%)与“利大于弊”(30.5%)所占比例基本相同,“不一定”(20.5%)及“弊大于利”(17.3%),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商业化还存在一定的担忧,如何在不丧失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将传统与现代和谐融合,学生也有自己的顾虑和思考。

在“您思考过陕西传统文化如何去创新吗”中,“简单思考过”的占大多数(41.9%,),其次为“从没思考过”(23.8%),“详细思考过”(20.5%),不清楚(13.8%)。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创新存在信念与追求,但却对创新缺乏认识,更缺乏有体系的认知。而在“您认为陕西传统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调查中,为传统文化搭建展示平台,扩大宣传推广力度;政府主导,加强民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群体参与;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文创产品;推动陕西特色传统文化振兴工程,形成典型模式;根据各项传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特征,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等都成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途径。说明学生认为除了政府作为主导外,作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是普通民众也都可以参与到传统文化创新保护中。“您因为什么原因关注过传统文化创新”的调查显示,除了36.3%的人表示没关注过之外,关注的人中因为就近接触(20.4%)和参与社会实践(15.4%)成为主要原因,其次是家人朋友处了解(10.4%)、社会调研(8.6%)及书本中了解(6.1%)。结果显示学生已开始思考未来应当如何更好地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创新传播方式,服务于当下人们的文化生活。

4.高职院校学生对陕西传统文化未来的愿景

在“您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调查中,学生大部分认为“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68.7%),其次为“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23.1%)、“传统文化将来会成为少部分人研究的小众文化”(6.8%),以及“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将被逐渐淡忘”(1.4%)占据小部分。对陕西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您清楚陕西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吗”中,“有模糊的概念,具体哪些不太了解”成为大部分选择(73.0%),“有一个全面的认识”(25.3%),“完全不了解”(1.7%)。在“您认为您重视陕西传统文化吗”中,大部分人选择“比较重视”(60.6%),其次是“非常重视”(32%),“不重视”(7.1%),“非常不重视”(7.1%)。这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未来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更多了解陕西传统文化,并认为弘扬和保护陕西传统文化很有必要,但是他们对陕西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夠深入,只是处于模糊的认知状态。在“您若想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是否愿意去相关场所体验呢”中,愿意体验的占92.7%,不愿意的仅有27人,占比1.8%,无所谓的占5.5%就说明了这一点。“您认为弘扬和保护陕西传统文化需要谁作出努力”的调查显示,政府部门、各级学校、新闻媒体、民众及旅游公司等都应加入到传统文化保护的行列中,并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的育人策略研究

1.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实施双主体育人工程

陕西传统文化种类多样,底蕴深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大学生深入乡村体验生活,同时,在学生关注陕西周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探索和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对接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面向企业找合作,通过合作兴文化,形成实践育人的体制、机制,达到校企的深度融合。西安美术学院校企融合的深度体现在与西安地铁项目合作多年,在地铁三号线、四号线中将彩绘创意融入陕西传统文化主题,陕西省政府全运会项目“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艺术再创造项目,与企业的文创产品开发项目等。通过主动义务服务政府项目,使团队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针对不同主题的项目开发全循环体系。传统文化依托文创产品开发与创新,需要的是对产品属性、功能、工艺、特点了解的具有独特思维的实践者,可以结合平面或三维等方式来实现,重要的是创新和创意的体现。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结合创新创业大赛,利用实践操作专业优势,提出针对陕西传统文化中的创意想法,在不断尝试中提升自身能力,为陕西传统文化发展助力。

2.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创新传统文化推广进课堂

高校参与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不能仅靠一家之力。例如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共建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以学科为支撑,对非遗传承人开展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开展非遗“四进课堂”,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在陕北的中小学试点开展了腰鼓进体育课、剪纸进手工课、农民画进美术课、民歌进音乐课的试点探索。陕西是教育强省,高校众多,专业优势和学科优势明显,各高校可根据专业背景,尤其是高职院校更加突出的操作优势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将学科优势通过实践带进学生课堂,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培训和传播中。

3.利用政府支持,促进传统文化传帮带的深入推进

让传统文化走入年轻人,让其接触、学习并且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西安鼓乐、陕西秦腔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通过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走出陕西,还建立了众多传习所,与时间赛跑开展传统文化的保护。高职院校大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走进传习所,与当地有关部门沟通形成对口传承,并保持持续对接。创新传统文化的展示及推广方式,如在与鼓乐传习所的对接中,研究鼓乐历史、帮助鼓乐传承人进行数字化记录和数据库的建立、学习鼓乐演奏方法、形成相对专业的推广与演出团体,为西安鼓乐的展示和推广献计献策。

4.家乡就近实践,拓宽高校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覆盖面

陕西传统文化种类繁多、举世瞩目。高职院校通过推动青年学生家乡就近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学生在各项实践条件便利的前提下挖掘家乡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应坚持重点组队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针,逐步增加分散实践的人数,在探索中拓宽实践领域、完善实践机制、扩充实践内容、增加实践参与度和覆盖面。

面对传统文化,创新才是最好的打开方式。年轻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与社会进行有机沟通和融合,用独特的思维和活力,依靠现代信息和技术,在打开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和传承大门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2]传统文化就像一个生命体,因为和人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而不断进化和发展,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兰元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2]张彦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三下乡中华传统文化认知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