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生境下的土族於菟数字化保护措施*

2020-03-09 10:10李继晓
甘肃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土族文化遗产物质

王 琳,李继晓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青海 西宁 810003)

土族於菟是流传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地区的一种以驱魔逐邪、祈求平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习俗。这种具有鲜明的、有代表性的青海土族传统文化遗存,在2006 年6 月入选到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类别:传统舞蹈;项目序号:143;编号:III-40)。在网络环境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对土族於菟活动的内部、外部环境均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文化生境下的相关内容,对土族於菟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对土族於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的措施。

1 土族於菟的文化生境与特征

1.1 土族於菟的历史渊源

土族於菟是一种古老而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又极富生命力的珍贵古老文化遗存。主要流传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村土族人群中,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在这里举行驱邪逐魔的祭祀活动。土族於菟属于古楚巫舞,从於菟舞者纹身的图案来看,不仅有“虎”的图案,还有“豹”的图案,这与楚人对虎豹等猛兽的图腾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映着本地区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渊源。於菟舞不是简单祭山神的舞蹈,而是一个内涵久远、哲理深邃的古文化遗存——春秋时期楚国盛行巫风、崇虎镇邪的遗存。目前,在同仁县年都乎村,於菟活动又是一种增强团结,促进友谊的纽带,且已处于濒危状态,所以保护土族於菟对展示土族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丰富性,增强土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价值具有较大意义。同仁县年都乎地区是土族、蒙古族、藏族等多民族融合居住的地区,土族於菟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民俗信仰文化圈。

1.2 於菟的文化生境

1)独特的地理环境培育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地域范围内活动的,具有共同文化认同,该环境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同仁县年都乎村发现的明朝时期石碑文物,可佐证该地区在古代为边关要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多有军队戍边屯田,明初又有江南移民。这样一个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也为土族於菟得以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於菟是土族传统民俗仪式,是古羌部落“虎”图腾崇拜的一种遗俗。年都乎村的土族於菟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全部意义是“驱魔逐邪,祈求平安”,它是宗教文化观念在民间艺术中的遗存,是楚风舞蹈的活化石,也是楚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们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2)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促进了物质型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形成与风行,与该地区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有着各种关系,社会生态环境对民俗的形成、存在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是不同民俗形成和流行的基础之一,对于复杂的社会生态文化的构建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仁县年都乎地区在历史和现今都是个多民族杂居、多种文化融汇之地,各民族在同一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劳作经营,相互借鉴互通有无,逐渐形成共生共存的社会生态环境。例如法师阿吾在仪式中敲击龙鼓,最初的意义是“人与神沟通,求神护佑”,但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有了“驱魔逐邪,祈求平安”的内涵,显示出超越纯粹宗教仪式的演变趋势,逐渐演变成为民众借助於菟仪式表达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途径,体现了土族崇拜神灵,崇尚娱乐,宗教与艺术文化相结合的特质,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底蕴。

2 土族於菟在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族於菟传承人的问题

於菟作为土族民间民俗文化,是通过土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表现的,也是通过宗教、语言等多种手段,代代相传延续着土族文化,体现着土族民族个性和民族审美特点。但是随着网络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剧,现有的土族於菟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年轻人对此民俗文化不感兴趣,对民俗文化认识与重视程度不足,传承关系又是家族传承,而家族传承人的范围特别小,这对於菟的保护与传承十分不利。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传承人是保护和维系这一文化现象的根脉。正如阿吾所说,於菟作为宗教民俗活动,其传承和其他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不同。於菟是家族式的传承,即传统的传男不传女的传承。而且阿吾是跳於菟舞仪式中最关键的人物。假如於菟仪式中没有阿吾,如同人没有了灵魂,失去了原有的本色。在整个於菟活仪式中法师阿吾就是於菟传承人,他是领袖式的人物,是人们心中崇拜的“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就是保护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本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本身。

2.2 社会环境变迁对土族於菟核心文化内涵的冲击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与特定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地域环境,形成了鲜明地域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现代遗存。然而,在现代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影响下,土族於菟作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存在的文化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近几年来,在政府经费的支持下,年都乎地区每年选派参加於菟活动的人数已达到20 多人,他们结合文化旅游途径,组织队伍走出原来的文化生活环境,到上海、四川、银川、西宁等省内外城市进行表演,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土族於菟的社会影响力,树立文化品牌效应和引入市场机制。但从土族於菟起源来看,同仁县年都乎村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在本地区举行於菟仪式,从七个部落中选派7 人参加於菟活动。土族於菟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然而,这种向外部环境拓展的变化势必导致土族於菟独特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使原有的土族於菟文化特征逐渐消退。

2.3 土族於菟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经济大潮中,土族於菟习俗逐渐在人们生产、生活观念和宗教功能等方面被淡化,对“神灵”虔诚地信仰意识在消退,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生活。跳“於菟舞”要挑选18 岁-30 岁青年男子为“舞蹈者”,而此年龄段的青壮年多在外求学或务工,严重影响舞蹈者的选择面,因此参与人数减少,参与面不广泛,如果在文化市场干预下发展,就失去其原汁原味的文化信仰,而深深带上了物质利益的烙印,对古老於菟文化信仰产生了强烈冲击,造成文化氛围隆重而文化内涵缺失。如果为了保护而保护,土族於菟就会成为山寨版的“於菟”,会失去原有的本色。

3 土族於菟保护与传承应采取的措施

3.1 牢固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於菟作为土族传统的民俗活动,历史上曾在同仁县隆务河流域广泛流传,现仅在同仁县年都乎村留有遗存。於菟作为一种独特的青海土族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因此,对于土族於菟的保护应采取整体性保护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和参与。可喜的是,目前土族於菟的保护已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已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可发挥政府主导的保护作用,制定并落实国家的保护政策和规划,将土族於菟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文化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轨道,加以完整性和整体性的深度保护。

3.2 对土族於菟传承人的保护

在土族於菟的传播中,阿吾在於菟活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阿吾主持於菟仪式的整个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不断吟诵经文,经文只是一种口头语言,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口口相传,而阿吾的吟诵经文是起关键性作用的,没有阿吾的主持和吟诵经文,於菟也就失去了灵魂。在2008 年,於菟第七代阿吾,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於菟代表传承人”。法师阿吾的儿子在2019 年入选为省级传承人,他虽然知道主持於菟的仪式,但不会吟诵经文,这亟待需要破解传承人保护和如何口口相传的难题。笔者认为,一方面在政府积极参与指导下,加大对家族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挖掘具有作为法师潜力的家族外传承人。据悉,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夏琼山地区的法师可以主持於菟仪式,政府应该加快对夏琼山地区於菟传承人的培养,对夏琼山地区法师申请州级传承人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3.3 加大政府支持与宣传力度

於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但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而流传至今,反应了它强大的精神内核和信仰的力量。近年来国家提倡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土族於菟的宣传保护力度,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土族於菟的保护和传承应该因地制宜,当地政府不可盲目保护,过度干预,导致土族於菟这一文化遗产独特内涵与文化形式相割离,使土族於菟文化的原生态和完整性遭到破坏,有可能带来文化遗产形式、内容和文化核心的异化,颠倒文化价值传承这一基础和核心。

3.4 加强土族於菟数字化保护

1)自建土族於菟数据库。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数字复原和再现技术以及设备,为土族於菟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对土族於菟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数据库。采用2D、3D 数字动画技术或VR技术,比如对於菟中“邦”的仪式,吟诵经文、敲击龙鼓、跳“於菟舞”等活动场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归纳,设计出一套相应的软件程序,结合虚拟场景建模,通过三维动画对整个过程进行展示,这样人们就可以看到土族於菟整个活动的全过程。於菟舞者身上绘制“虎纹”和“豹纹”,画面精细,纹理清晰,形式多样,数字化保护开发可以对其画面风格样式进行数字化归纳,开发相应的软件及图库,形成土族於菟特色的图形语言系统。总之,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土族於菟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撑,将土族於菟这种民俗传统文化的观念基因传承下去。

2)利用自媒体技术手段保护和传承。在土族於菟传承人缺失,年轻传承人后劲不足的社会现状下,对于土族於菟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加入更多创新元素。时下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凭借强大的社交功能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并且随着年轻人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视频化阅读习惯的养成,短视频平台的用户黏性与吸引力不断加强。在用户年龄构成方面,《2019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报告》显示,30 岁以下群体占比接近七成。在用户数量方面,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研究机构Trustdata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按月计算抖音活跃用户数突破3.5 亿,快手活跃用户数突破2.3 亿。

截至2019 年4 月,1372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中,大约有1214 项通过抖音、快手短视频进行传播,获得了超过1065 亿次的播放量。土族於菟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固定的时间和活动场所,传统的活动形式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强。因此,对于土族於菟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方面要本着原生态和整体性保护的原则,另一方面加强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利用,使土族於菟在原有的艺术情境与文化生境中真实记录与传播,更大地增强於菟的表现张力,在传播过程中更加鲜活,给更多的年轻人完整展示和了解。利用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对於菟进行保护,是一种创新的手段,是值得探索的方向,黄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应从引进专业化短视频机构着手,积极布局,引进快手、抖音视频专业录制团队,以点向面推广,形成鲜明特色,充分表现土族於菟文化特质的视频格局,将土族於菟这一民族瑰宝加以传承和保护。

3.5 从法律的角度加以保护

2011 年6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公布实施。2018 年2 月《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颁布。这些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对土族於菟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对土族於菟的法律保护除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法律法规的宏观指导,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法律保护意识,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宣传渠道,提高人们对土族於菟的认知及保护意识。二是完善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三是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加强地方立法的速度,有效针对性地保护土族於菟,黄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可根据不同民族文化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具体、针对性更强的地方法规。

4 结语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土族於菟是青海省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青海民俗文化精髓和积淀的重要部分。土族於菟所体现的文化在历史传承中汇集了多民族、多区域文化,是研究中华文明历史形成的“活化石”,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文化的实证。加强对土族於菟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於菟加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唯有这样才能给子孙留下鲜活的文化和具有丰富价值的土族於菟的数字化遗存。

猜你喜欢
土族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浅谈土族刺绣的艺术审美及发展
活态文化
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